求解農田變良田的生態答卷——中國生態文明實踐觀察
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記者趙陽 程雲(yun) 傑 黎昌政 侯文坤)立夏二候“蚯蚓出”,冬至一候“蚯蚓結”。在中國農(nong) 民世代傳(chuan) 承的七十二物候歌中,蚯蚓是人們(men) 知農(nong) 時、忙農(nong) 事的信使。
今年,小小蚯蚓被寫(xie) 入中央一號文件。電捕蚯蚓,作為(wei) 土壤破壞行為(wei) ,將被嚴(yan) 厲打擊。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孔祥斌認為(wei) ,小蚯蚓從(cong) 民間物候歌走進官方文件傳(chuan) 遞了一個(ge) 重要信號。
“土壤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是一個(ge) 生態共同體(ti) 。作為(wei) 共同體(ti) 中的重要一環,蚯蚓數量增加是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健康飲食的關(guan) 鍵一步。”孔祥斌說,“嚴(yan) 打電捕蚯蚓行為(wei) 表明國家更加重視耕地的生物特性以及土壤在微觀層麵的優(you) 化。”
記者在調研時發現,隨著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ti) 理念深入人心,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與(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者越來越注重從(cong) 生態係統視角加強對耕地的保護。他們(men) 認為(wei) ,耕地保護不隻是要守住數量底線,還要提高耕地質量,確保農(nong) 田生態係統穩定,通過增強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將農(nong) 田變良田,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
小蚯蚓背後的大布局
蚯蚓雖小,卻被稱為(wei) “生態係統工程師”,是土壤生態係統中最大的動物區係。土壤蚯蚓也是中國土壤普查的一個(ge) 重要生物指標。
去年7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會(hui) 同多個(ge) 部門聯合部署各地核實整治在農(nong) 田、森林、濕地、草原及自然保護地等區域電捕野生蚯蚓以及非法收購、加工野生蚯蚓的問題。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李孝軒曾就打擊電捕濫殺蚯蚓行為(wei) 、保障國家耕地和糧食安全提出建議。據他測算,一些電商收到的電蚯蚓機拚單量高達100萬(wan) 台,一年內(nei) 可捕殺75億(yi) 隻蚯蚓,相當於(yu) 造成約375萬(wan) 畝(mu) 土地失去降解汙染物的能力。
“蚯蚓在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有機質降解及營養(yang) 礦化循環、改善微生物群落等方麵有重要生態作用。”孔祥斌說,一旦耕地中失去了蚯蚓,不僅(jin) 會(hui) 帶來土壤板結化等問題,還會(hui) 導致農(nong) 田生態係統失衡。
然而,由於(yu) 蚯蚓可用於(yu) 製藥、飼料、魚餌及液態肥料等領域,且人工養(yang) 殖成本較高,近年來一些不法商家采用電擊的方式對蚯蚓進行大量捕殺。
“電捕濫殺蚯蚓對耕地生態係統造成的破壞不容忽視,會(hui) 帶來糧食減產(chan) 等連鎖效應。嚴(yan) 厲打擊電捕蚯蚓也是在消除威脅糧食安全的隱患。”李孝軒說。
北京林業(ye) 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楊朝霞認為(wei) ,重視加強土壤生物保護說明中國不僅(jin) 強調要牢牢守住耕地紅線,還要確保耕地的生態健康,做到量質齊抓。“如果蚯蚓都被電捕完了,就算18億(yi) 畝(mu) 耕地都還在,由於(yu) 生態係統被破壞,耕地的生產(chan) 力將受到重大影響。”他說。
小秸稈蘊含的大保護
芒種剛過,玉米進入關(guan) 鍵成長期。吉林省遼源市東(dong) 豐(feng) 縣新巨強農(nong) 機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趙新凱對今年的收成滿懷信心。
“以前能明顯看到土壤變黃,經過風吹水蝕出現退化,種出來的莊稼質量也下降了。”趙新凱回憶說,采用秸稈覆蓋耕作方式後,經過兩(liang) 到三年,土地肥力就體(ti) 現出來了。
每到秋收,新巨強合作社的農(nong) 戶們(men) 都會(hui) 利用專(zhuan) 業(ye) 機具把秸稈覆蓋在作物間隙,等到第二年春天無需翻地起壟,可直接在鋪滿秸稈的地裏播種玉米。據介紹,與(yu) 傳(chuan) 統耕作方式相比,采用這種保護性耕作的土地每畝(mu) 減少化肥使用約7公斤,產(chan) 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可能更高。
“黑土又回來了!”趙新凱激動地說,“保護性耕作方式有效阻止了土壤退化,的的確確有利於(yu) 糧食生長。”
東(dong) 北地區肥沃的黑土地被稱作“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區產(chan) 出的糧食約占中國糧食總產(chan) 量的1/4,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去年8月正式實施的黑土地保護法提出“用養(yang) 結合”等原則,提倡因地製宜推廣免耕、少耕、深鬆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用秸稈覆蓋、粉碎深埋或翻埋、過腹轉化等還田方式來提高黑土地質量。
趙新凱說:“秸稈再利用為(wei) 提高黑土地質量、實現可持續耕作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方麵功不可沒。”
按照《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到2025年,東(dong) 北地區保護性耕作實施麵積達到1.4億(yi) 畝(mu) ,占東(dong) 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麵積的70%左右。
預計到今年年底,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實施麵積將增加到9000萬(wan) 畝(mu) 以上。
小生態鏈孕育的大前景
今年初,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提出推進綠色種養(yang) 循環試點、推廣生態種養(yang) 模式、發展生態低碳農(nong) 業(ye) 、打造一批國家級生態農(nong) 場等措施,作為(wei) 今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點工作。
在湖北省鍾祥市柴湖鎮綠邦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一處基地裏,綠油油的娃娃菜苗成排成行。
合作社負責人李鵬兄弟倆(lia) 多年來不斷探索有機種植的路徑,逐步形成了玉米養(yang) 牛、牛糞養(yang) 蚯蚓、蚯蚓分解物製造有機肥滋養(yang) 土壤、以銷售剩餘(yu) 的菜葉養(yang) 殖白鵝的有機生態循環。
耕地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命根子。為(wei) 了增加土地肥力,位於(yu) 北京密雲(yun) 的綠火生態農(nong) 場將有機種植生態鏈進一步擴大。農(nong) 場與(yu) 周邊乳製品廠合作,將過期的牛奶等乳製品進行發酵,生成富含植物蛋白的土壤有機肥還田,並從(cong) 附近的養(yang) 牛場收集牛糞發酵生成的沼渣用於(yu) 培養(yang) 土壤。同時,農(nong) 場將自己種植的有機蔬果的秸稈粉碎發酵生成肥料,將農(nong) 場產(chan) 出的廢棄物“變廢為(wei) 寶”促進有機種植。
“我們(men) 希望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還原有機的種植方式,使農(nong) 產(chan) 品回歸自然口感。”農(nong) 場負責人侯彬彬介紹說,由於(yu) 人們(men) 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有機蔬果銷售火爆。
去年,農(nong) 場在北京開設的銷售門店從(cong) 2017年的4家增加到6家,銷售額增長了近6倍,目標客戶也日趨多元,從(cong) 以備孕女性和年輕媽媽為(wei) 主拓展到老年人、年輕人群體(ti) 。
在孔祥斌看來,隨著人們(men) 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men) 的消費偏好也向健康飲食轉化,而健康的飲食需要健康的食物和健康的土地。
以健康土壤為(wei) 核心構築的有機生態種植鏈在滿足人們(men) 食品需求的同時,也為(wei) 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保護提供了一種高效的解決(jue) 方案。
“大自然有自己的規律,人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協調而不是控製。養(yang) 好土、做好生產(chan) 管理,最終的產(chan) 品一定是更可持續、更高產(chan) 以及更健康的。”北京順義(yi) 分享收獲生態農(nong) 場負責人石嫣對農(nong) 田變良田深有體(ti) 會(hui) 。
“生態有機農(nong) 業(ye) 的價(jia) 值不僅(jin) 在於(yu) 單位麵積的生物量產(chan) 出更高,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產(chan) 量不以土壤肥力為(wei) 代價(jia) ,是真正可以持續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的生產(chan) 方式。”石嫣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