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文脈千秋鑄京華——解碼首都北京的文化自信樣本
開欄的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wei) ,共同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ge) 新的曆史高度,引領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新的曆史性成就,把我們(men) 黨(dang) 對文化作用和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ge) 新的境界。
為(wei) 引導全黨(dang) 全社會(hui) 更加深刻認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第二個(ge) 結合”曆史意義(yi) 、現實意義(yi) 和時代意義(yi) ,6月12日起,新華社開設“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欄目,充分展現祖國大江南北曆史名城新時代巨變蘊含的文化自信力量。
世界名城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文脈悠悠、綿延不絕,它不僅(jin) 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更彰顯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北京按照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liang) 區”的總體(ti) 框架,涵養(yang) 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feng) 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xing) 起的創新文化,把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與(yu) 高質量發展相結合,在新時代延續傳(chuan) 承、開放包容、守正創新,展現出大國首都的文化自信與(yu) 人文氣象。
文脈綿延 弦歌不輟
金溝河上始通流,海子橋邊係客舟。卻到江南春水漲,拍天波浪泛輕鷗。
詩人楊載筆下元大都的海子橋就是今天坐落於(yu) 地安門外大街的萬(wan) 寧橋。那時節,京杭大運河漕運碼頭擠滿了南來漕船,船工號子十裏聞聲,橋畔人聲鼎沸、行人往來如織。在來自歐洲的旅行家馬可波羅眼中,這裏無疑就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全城地麵規劃如棋盤,其美善至極,未可宣言。”
一座城市的曆史文化是風範的展示、風韻的表達、風貌的象征。
正是元大都“前宮後市”的規劃格局為(wei) 今日北京的城市麵貌奠定了基礎——布局宏偉(wei) 莊嚴(yan) 、空間合理有序。
從(cong) 高空俯瞰,北京中軸線穿越故宮,形成一個(ge) “中”字;而它與(yu) 北京城市的另一軸長安街,形成了一個(ge) “十”字。
這條中軸線隨城市發展不斷向外延展。北延線上,中國國家版本館大氣恢弘,彰顯中華文化神韻;南延線上,大興(xing) 機場形似鳳凰展翅,歡迎八方賓客;
聯通東(dong) 西的長安街沿線則與(yu) 新中國曆史進程同步:新首鋼見證無與(yu) 倫(lun) 比的冬奧盛會(hui) 、城市副中心發展蹄疾步穩……
城市軸線,中正和合。城市發展,蓬勃興(xing) 旺。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學研究所所長王軍(jun) 認為(wei) ,作為(wei) 東(dong) 方城市的傑出代表和偉(wei) 大結晶,北京城直溯中華文明淵源,展現了驚人的文化連續性。
這裏的每一方街市、每一處山水、每一道天際輪廓線,都在延續著城市的曆史記憶,浸潤著生長於(yu) 斯的人民。
中軸沿線,正陽門南,在此居住30多年的丁淑鳳走出家門就能感受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古都意蘊,就能聽到京腔京韻在有400年曆史顏料會(hui) 館裏繞梁不絕。通過中軸線申遺推動老城整體(ti) 保護與(yu) 複興(xing) ,依托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構建曆史文脈和生態環境交融的整體(ti) 空間結構,堅守人民立場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北京著力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
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帖木兒(er) 驚奇地發現,在北京,地鐵不僅(jin) 是通往城市各處的高效交通工具,地鐵站內(nei) 如《浩氣宣南》、“京城老字號係列”等一大批精美的壁畫、雕塑更成為(wei) 乘客們(men) 通往城市曆史的時光快車。
殷實的文化家底還促進了優(you) 質藝術作品產(chan) 出:近幾年觀眾(zhong) 熟悉的《長津湖》《流浪地球2》等電影都是“北京出品”;458.1萬(wan) 位實名注冊(ce) 誌願者通過熱情奉獻,在各公共服務領域傳(chuan) 遞著中國溫度。
“北京的曆史文化飽滿深厚,不斷為(wei) 這裏的人民提供豐(feng) 富的文化滋養(yang) 。”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原所長馬炳堅說。
開放包容 美美與(yu) 共
6月3日,夜幕降臨(lin) ,雄壯的《紅旗頌》交響樂(le) 響徹八達嶺長城上空。這是俄羅斯指揮家捷傑耶夫率馬林斯基交響樂(le) 團為(wei) 熱情的聽眾(zhong) 們(men) 傾(qing) 情演繹。
古長城、交響樂(le) 、紅旗頌……各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共同呈現出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彰顯出北京開放包容的文化形象。
置身北京城,這類因文化交融碰撞而迸發的“光彩”隨處可見。
在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美麗(li) 的濱河夜景廊道已是夜遊北京的“打卡地”;曾是老北京市井煙火代表性區域的隆福寺地區煥新重生,中外文化交融的創意藝術體(ti) 驗空間成為(wei) 新增的一抹亮色;位於(yu) 宣西大街原順承門內(nei) 的繁星戲劇村院裏,湯顯祖和莎士比亞(ya) 兩(liang) 位戲劇大師的銅像相向而立,似乎在交流著各自對文化與(yu) 藝術的理解……
“北京有一大批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文物古跡已經成為(wei) 新興(xing) 城市文化地標。”來自非洲加蓬的寶拉已在北京工作了14年,她覺得“北京的文化能讓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覺得回味無窮。”
融匯古今、聯通中外。
北京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講得更明白、用得更精彩,讓“中國節”變成“世界節”,讓中國元素在世界舞台煥發光彩。
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上,從(cong) 極具詩意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到傾(qing) 瀉而下的“黃河之水”,從(cong) “迎客鬆”焰火的升騰綻放,到折柳寄情的依依惜別,每一個(ge) 創意無不蘊含中華文化精髓;可愛的“冰墩墩”完美融合“國寶”大熊貓、冰雪運動與(yu) 中國文化美感元素,成為(wei) 全球追捧的文化“頂流”,向世界展現出獨特的中國魅力,讓世界感受到新時代中國從(cong) 容自信、開放包容的大國風範。
守正創新 譜寫(xie) 華章
擦亮曆史文化“金名片”,讓曆史文化“會(hui) 說話”,北京立足新舞台、抓住新契機,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建設齊頭並進。
隨著清華園車站舊址、頤和園益壽堂麵向公眾(zhong) 開放,加上此前開放的香山革命紀念地,“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的全貌已完整呈現。近年來,北京通過全麵係統挖掘、保護利用“紅色文化寶藏”,加大革命舊址修繕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紅色+”創新發展,依托建黨(dang) 、抗戰、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打造紅色精品展覽、創作紅色文化作品,推動首都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在東(dong) 城區的會(hui) 館老戲台上,京劇、相聲、民樂(le) 、話劇等藝術形式開啟了老會(hui) 館活化利用的煥新之旅,持續充盈著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高品質供給。
5月19日,經騰退修繕後的慶雲(yun) 寺整裝升級為(wei) 金石博物館,開門迎客。近年來,僅(jin) 西城區就啟動52處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項目。“金石博物館將文物活化利用與(yu) 博物館建設相結合,為(wei) 民間收藏家提供了展覽空間,搭建起連接文物與(yu) 民眾(zhong) 的橋梁,為(wei) 北京再造一處文物活化的樣板空間。”北京市西城區文旅局局長靳真說。
文化創新賦能城市發展同樣離不開製度創新探索。北京作為(wei) 全國文化中心,近年來大力推動文化和金融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遊融合等“文化+”戰略,有力釋放北京科技資源、人力資源、創新創造活力,不斷為(wei) 文化發展賦能。
在位於(yu) 朝陽區的國家文創實驗區,全國首個(ge) 文化企業(ye) 信用促進會(hui) 、全市首個(ge) 文化金融服務中心等為(wei) 文創企業(ye) 探索優(you) 化發展環境之道;通過“文物建築信用融資”,北京銀行前門文創支行為(wei) 泰安裏文物活化利用項目提供低息信用貸款,成為(wei) 探索破解文物活化利用難題的新嚐試……
北京坊、798藝術區、首創·郎園Station、77文創園……各具特色的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正在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的傳(chuan) 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載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優(you) 質文化企業(ye) 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統計顯示,2022年北京規模以上文化產(chan) 業(ye) 實現收入合計17997.1億(yi) 元。其中核心領域實現收入合計16339.4億(yi) 元,占文化產(chan) 業(ye) 總收入90.8%,連續七年在全國省市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綜合指數排名中保持第一。
燃燈古塔熏書(shu) 香,五河交匯通碧州。北京新“兩(liang) 翼”之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由藍圖變為(wei) 實景,形成“以副輔主、主副共興(xing) ”之勢。6月3日,一場以探訪城市空間、探索曆史文化為(wei) 主題的“文化探訪路”係列活動中,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長於(yu) 潤東(dong) 指著不遠處即將竣工的“三大文化設施”——博物館、劇院、圖書(shu) 館,與(yu) 同行者約定:幾年後故地重遊,感受通州大運河文化帶的全新變化……
從(cong) 曆史中走來,在繼承中創新。北京,這座既有傳(chuan) 統文化底蘊又彰顯現代文化魅力的大國首都,正在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征程上綻放華彩。
記者:王明浩、塗銘、魯暢、楊淑君、龐元元
編輯:王曙暉、傑文津、廖翊、暢舒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