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長三角 穩固底盤 開拓創新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今年是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5月11日起,中宣部組織中央主要媒體(ti) 和有關(guan) 地方媒體(ti) 開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深入一線,充分報道基層一線高質量發展的有益經驗、亮點成就。“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首站來到的是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在內(nei) 的長三角地區。這是一片高質量發展的熱土——不到全國4%的土地麵積,創造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調研有些什麽(me) 發現呢?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這一個(ge) 月以來的調研中,媒體(ti) 記者走進一個(ge) 個(ge) 企業(ye) 、鄉(xiang) 村、生產(chan) 現場和科研場所,探尋一個(ge) 個(ge) 鮮活場景,發掘背後隱藏的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高質量發展是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作為(wei) 全國發展的重要龍頭,中央賦予長三角發展的一個(ge) 重要任務就是要建設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特別是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在長三角地區進行實驗和探索。”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向“新”而行,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正在成為(wei) 長三角地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抓手。
安徽是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大省,但現在,一係列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如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正在蓬勃興(xing) 起,為(wei) 當地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賽道。現在,安徽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在規模以上工業(ye) 產(chan) 值的占比已經超過40%,並形成了4個(ge) 國家級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
科大訊飛是合肥市人工智能龍頭企業(ye) 。此前,企業(ye) 研發的人工智能技術,主要搭載在自家和合作夥(huo) 伴的產(chan) 品中。近年來,科大訊飛專(zhuan) 門搭建了一個(ge) 開放平台,共享技術,支撐眾(zhong) 多開發者,構建更多的應用。
馮(feng) 海洪是一名科研技術人員,正是在訊飛開放平台的技術支持下,他完成了智能語音鼠標的研發。
在合肥市高新區,以訊飛為(wei) 龍頭,這個(ge) 圍繞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產(chan) 業(ye) 園區,產(chan) 業(ye) 鏈不斷完善,現在已經有1000多家企業(ye) 入駐,從(cong) 業(ye) 人員超過5萬(wan) 人,形成了一個(ge) 千億(yi) 級的產(chan) 業(ye) 集群,被稱為(wei) 中國“聲穀”。
安徽省發改委副主任徐誌:“在推進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我們(men) 建立了由省領導牽頭的十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專(zhuan) 班,每個(ge) 產(chan) 業(ye) 專(zhuan) 班都有商協會(hui) 、龍頭企業(ye) 、資本機構、專(zhuan) 家團隊加盟,全過程參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方案、政策的製定工作。”
中國“聲穀”是長三角地區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一個(ge) 縮影。目前,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14個(ge) 國家級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這些集群正在成為(wei) 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的新高地、區域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新產(chan) 業(ye) 的興(xing) 起帶來經濟新增量,但同時,也有很多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增長乏力,甚至逐漸沒落。如何以新的“增量”帶動舊的“存量”?很多地方都在探索。製造業(ye) 大省江蘇,正在實施“智改數轉”3年行動。
調研中,記者來到南京浦口區的一家集成電路生產(chan) 企業(ye) 。經過近年來的數字化改造,這家企業(ye) 的產(chan) 線自動化水平已經達到90%。但集成電路生產(chan) 的上下料環節,由於(yu) 對精細化程度要求較高,一直還是人工操作,為(wei) 提高效率,企業(ye) 決(jue) 心對上料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啃下這最後一塊產(chan) 線升級的硬骨頭。
企業(ye) 缺乏配套資源,也沒有能力技術攻關(guan) ,因此這一步數字化改造一直沒有進行。和這家企業(ye) 一樣,許多中小企業(ye) 麵對轉型升級,都不敢轉、不會(hui) 轉,而這正是江蘇製定“智改數轉”政策的出發點。由工信部門牽頭,江蘇投入專(zhuan) 項資金,幫助建成一批轉型升級示範企業(ye) ,以點帶麵,並專(zhuan) 門打造了“智改數轉”服務商資源池。
了解到這家集成電路生產(chan) 企業(ye) 的需求後,工信部門帶著專(zhuan) 業(ye) 服務提供商一起上門,詳細了解情況,並製定了兩(liang) 種解決(jue) 方案,供企業(ye) 參考。
據統計,2022年,江蘇製造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7.3%,位居全國首位。2022年年底,全省信息化、工業(ye) 化融合發展水平達到66.4,連續八年位居全國第一。在孕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同時,大力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這樣的發展思路,讓江蘇的高質量發展進入快行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nei) 涵型增長。那麽(me) 如何從(cong) 源頭上激發創新活力?長三角地區在機製、體(ti) 製上也不斷探索、嚐試創新。
在複旦大學的力學實驗室裏,記者見到了36歲的青年科學家徐凡。他正在做一項基礎研究:研製一款用激光驅動的宇航光帆,實現光年距離的太空探索。宇航光帆顛覆了現有航天器的基本原理,聽起來近乎科幻,許多專(zhuan) 業(ye) 人士都表示目標遙不可及。但這個(ge) 基礎研究,卻得到了上海基礎研究特區計劃的支持。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hui) 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隻要大方向對著國際科技前沿,或者對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需求,同時科研人員本身也有潛力、有動力、有情懷做一些長期潛心研究的工作,我們(men) 覺得支持下去一定會(hui) 有成果。”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但因為(wei) 耗時長、風險高、難度大,長期以來,很多地方都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缺乏動力。基礎研究薄弱,嚴(yan) 重製約了我國產(chan) 業(ye) 創新能力的提升。為(wei) 支持從(cong) 0到1的原創性探索,2021年上海首創了基礎研究特區的新模式,徐凡老師所在的複旦大學等3家機構入選成為(wei) 首批特區。市政府每年向每個(ge) 特區投入2000萬(wan) 元,研究資助持續5年。同時,權力真正下放,相關(guan) 科研機構和院校擁有充分自主權,可以自由選題、自行組織科研、自主使用經費,並且在考核目標上接受失敗,允許試錯。
有了穩定的資金支持,這兩(liang) 年,徐凡的科研進展很快。他從(cong) 失水的百香果獲得啟發,研發出了一款褶皺形貌智能軟抓手,可以應用於(yu) 清理太空中微小的垃圾顆粒,這項成果發表在國際重要的科學期刊上。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高質量發展絕不僅(jin) 僅(jin) 是城市發展的關(guan) 鍵詞,農(nong) 村的高質量發展同樣讓人振奮。在浙江廣大農(nong) 村地區,當地政府和群眾(zhong) 不斷探索新發展路徑,激發內(nei) 生動力,因地製宜走出了一條鄉(xiang) 村高質量發展之路。在浙江杭州臨(lin) 安區洪村村,記者遇到了考核團正在對村裏的鄉(xiang) 村運營師進行年度考核。
浙江省旅遊協會(hui) 鄉(xiang) 村文旅振興(xing) 分會(hui) 秘書(shu) 長錢昌欣:“最重要的是考核運營商所引進的業(ye) 態、所打造的產(chan) 品,跟村集體(ti) 有沒有發生關(guan) 係,跟村民有沒有發生關(guan) 係。”
浙江是中國美麗(li) 鄉(xiang) 村首創地,近年來建設了一批整潔宜居的美麗(li) 鄉(xiang) 村。然而,怎樣讓美麗(li) 鄉(xiang) 村產(chan) 生經濟效益、讓群眾(zhong) 共享建設成果,許多鄉(xiang) 村都麵臨(lin) 村集體(ti) 經濟不足、產(chan) 業(ye) 單一等問題。
杭州市臨(lin) 安區青山湖街道洪村村黨(dang) 委書(shu) 記蔣賢福:“村莊是美麗(li) 了,但是沒有人來,哪來的收入?怎麽(me) 樣把村裏的資源、資產(chan) 變成資金?必須要有經營頭腦的人來。”
要用專(zhuan) 業(ye) 的人來幹專(zhuan) 業(ye) 的事。幾經探索,2017年臨(lin) 安區政府決(jue) 定由政府搭台,引入鄉(xiang) 村運營師,為(wei) 村裏發展出謀劃策、運營產(chan) 業(ye) 。就這樣,洪村村有了專(zhuan) 業(ye) 的鄉(xiang) 村運營師。經過3個(ge) 月細致“摸家底”,找到了打造企業(ye) 團建、時尚消費基地的新定位。現在,這裏的經營項目紅紅火火,留在村裏的老人、婦女也被激發了熱情,忙著做農(nong) 家飯、參與(yu) 各種經營。運營團隊出智慧、村集體(ti) 出資源、村民們(men) 出力,三方資源都被調動起來,激發了村莊的內(nei) 在活力。
浙江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廳長蔣偉(wei) 峰:“鄉(xiang) 村運營不僅(jin) 僅(jin) 是打造鄉(xiang) 村旅遊景點,而是通過鄉(xiang) 村運營,對鄉(xiang) 村進行整體(ti) 策劃、全麵操盤,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鄉(xiang) 村的景觀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康養(yang) 價(jia) 值、休閑價(jia) 值、教育價(jia) 值等多元價(jia) 值不斷顯現,高品質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不斷得以實現。”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蓬勃興(xing) 起、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創新生態不斷完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積極探索,長三角地區各揚所長、協同發力,正推動高質量一體(ti) 化發展邁上新的台階。數據顯示:一季度,滬蘇浙皖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總量逼近7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GDP增速均保持穩定增長,呈現出經濟持續複蘇回升的良好發展態勢。
長三角作為(wei) 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ju) 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今年以來,長三角經濟承壓前行,不僅(jin) “底盤”穩固,而且亮點紛呈,彰顯了三省一市高質量發展的韌性與(yu) 底氣。三省一市共繪一張圖、同織一個(ge) 夢,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不斷開拓創新,展示出一個(ge) 高質量發展的“樣板”,也標注著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新“高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