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門“爆款”思政課背後的“流量密碼”

發布時間:2023-06-13 16:2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 光明日報通訊員 韓洪爍

  “這款優(you) 質的旱稻大米色澤透亮,澱粉含量少、營養(yang) 成分高,吃起來特別香甜……”日前,來自山東(dong) 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幾名在校大學生化身網絡主播,在直播間賣起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眾(zhong) 多網友在線觀看和搶購。

  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直播帶貨”,而是山東(dong) 科技大學思政課“體(ti) 驗式實踐教學”的現場,在場的學生們(men) 直呼“特別接地氣”!

  “目前,這種‘體(ti) 驗式實踐教學’思政課已經實現了對全校學生的全覆蓋,成為(wei) 一門備受喜愛的‘金課’。”山科大黨(dang) 委書(shu) 記羅公利告訴記者,近幾年來,學校不斷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台”,把思政課堂“搬”到紅色基地、工廠車間、田間地頭等,引導學生把理想信念轉化為(wei) 報國為(wei) 民行動。

  “大班授課”變為(wei) “小組研學”

  “豔芳,我們(men) 拍攝的科普視頻獲獎啦!”日前,山科大視覺傳(chuan) 達專(zhuan) 業(ye) 2018級學生黃豔芳一大早便被同學的歡呼聲吵醒。原來,他們(men) 一起攝製的《泊裏紅席》係列科普視頻獲得山東(dong) 省科普創作大賽二等獎。

  一群非影視專(zhuan) 業(ye) 的學生,為(wei) 何聚在一起做了一件特別“燃”的事?這緣於(yu) 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課程。黃豔芳和5名同學把視線集中在傳(chuan) 統手工藝上。三個(ge) 多月的時間,他們(men) 攝製了一係列文化科普宣傳(chuan) 片,既傳(chuan) 承發揚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又堅定了文化自信自強。

  “枯燥”“沒意思”……這是不少學生對傳(chuan) 統思政課的印象,可山科大《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課堂卻是一片火熱。

  這門“爆款”思政課到底有何“流量密碼”?

  “傳(chuan) 統的大班思政授課是灌入式教學,學生上課多半是被動應付考試拿成績,很難達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效果。”山科大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院長常春說,2019年,為(wei) 了改變這一現狀,學校將“提高教學針對性、實效性、說服力、感染力”作為(wei) 一項課題,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為(wei) 試點,實施思政課程“授課小組製”改革,由教師主導轉變為(wei) 教師引導,以學生為(wei) 主體(ti) 轉變為(wei) 以學生為(wei) 中心。

  在這門課中,每個(ge) 專(zhuan) 業(ye) 、班級的學生可以結合自身興(xing) 趣、特長組建5人左右的思政課研究性學習(xi) 小組,圍繞課堂教學內(nei) 容和教學任務開展主題設計、社會(hui) 調查、研究性學習(xi) ,實現思政教學由“粗放供給”到“特色供給”的轉變。

  教學改革後,教了近20年思政課的葉小青明顯感覺到“00後”們(men) 對思政課更親(qin) 了、近了,最重要的是學生們(men) 對思政理論有了新的體(ti) 會(hui) 和思考。每個(ge) 小組的選題都自覺將自身發展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一個(ge) 學期下來,學生不僅(jin) 完成了課程任務,家國情懷和社會(hui) 責任都得到了提升。

  “思政小課堂”搬進“社會(hui) 大課堂”

  坐落於(yu) 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的軍(jun) 民融合主題園,是山科大2021年12月設立的學生思政實踐基地。一年多來,學校已組織210多名學生陸續來到這裏,開展情境體(ti) 驗、誌願服務等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幹。

  “像這樣的思政實踐基地,學校已經設立了14個(ge) ,每個(ge) 基地都聘請了學生思政導師,思政教師和思政導師的協同,讓校內(nei) 外的思政育人工作擰成了一股繩。”山科大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徐波介紹,近些年來,學校依托地方特色教育資源,建立了紅色教育基地、研學教育基地、海洋科技實踐基地等一批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推出“課堂+基地”思政教學模式,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hui) 大課堂”結合起來,豐(feng) 富育人主體(ti) 和渠道,將多方力量整合成一個(ge) 大的思政育人“同心圓”。

  清明節前夕,山科大數十名學生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楊家山裏紅色教育基地,上了一堂別開生麵的思政課。這裏的講解員李敏還有一個(ge) 特殊的身份,便是這些學生的思政導師。

  李敏帶領學生研學互動,觀看根據楊家山裏革命史改編的情景劇……“近距離體(ti) 驗教科書(shu) 上的曆史,學習(xi) 到很多黨(dang) 史知識,也愛上‘真理的味道’。”自動化專(zhuan) 業(ye) 大二學生王鑫說。回到學校後,王鑫還和同學成立了“紅色宣講團”,通過宣講紅色革命故事等,引導更多同學學習(xi) 革命曆史,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接地氣的思政課才能聚人氣。”徐波說,實踐證明,有了一批思政實踐基地,原來的“最難講”變成了“最精彩”,“紙上談”變成“實踐行”,從(cong) 而把思政理論講到學生的心坎兒(er) 上。

  理想信念融入報國為(wei) 民行動

  “保護海洋生態,大學生應該做些什麽(me) ?”今年年初,山科大思政教師周月在“開學第一課”上拋出這樣一個(ge) 話題。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學生結合所學專(zhuan) 業(ye) 知識,圍繞海洋生態保護實踐展開“頭腦風暴”。

  不到一星期,就有20餘(yu) 個(ge) 興(xing) 趣小組圍繞這一主題推出了相關(guan) 實踐活動。其中,環境工程小組的9名學生通過調查問卷、水質檢測,了解到海洋水質狀況,呼籲大學生承擔起保護海洋的責任與(yu) 義(yi) 務。海洋技術專(zhuan) 業(ye) 的學生把海洋知識做成科普短片,為(wei) 市民和中小學生展播;藝術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邀請市民和遊客一同繪製了10米長的海洋主題畫卷……

  “‘大思政課’中,‘祖國’和‘人民’是重要的主題詞。”山科大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兼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李克周說,山科大緊貼專(zhuan) 業(ye) 特色,挖掘各方向思政元素,將“問題導向”教學模式與(yu) 思政課程相融相促,引導學生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發揮所學所長解答“疑難問題”,做到與(yu) 人民同行、為(wei) 社會(hui) 奉獻。

  在“問題導向”模式下,思政教師們(men) 帶領著學生們(men) 到工廠車間、田間地頭、文化場館實地調研,開展助農(nong) 直播、文化宣講、技術轉化等一係列特色活動,一堂堂“接地氣”的思政課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生機勃勃。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