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推出“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中新網上海6月19日電 (王笈)上海博物館19日重磅推出“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長江下遊地區,以考古實證5000多年中華文明發展史。
放眼世界,良渚文明與(yu) 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等基本處於(yu) 同一時期和同一緯度,有著相近的文明化進程。良渚文明的發現,定位了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的時間坐標,突破了近代西方學術界建立起來的文明起源理論和發展模式,是中國古代文明綿延不斷的實證。
本次“實證中國”大展是“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係列的第二展,由上海博物館策劃主辦,是中國國內(nei) 首次舉(ju) 辦的、規模最大的長江下遊史前考古文明大展。展覽匯聚國內(nei) 19家博物館、考古機構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其中90%以上為(wei) 珍貴文物,三分之一以上為(wei) 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多家文博機構的“鎮館之寶”齊聚於(yu) 此,讓觀眾(zhong) 得以一飽眼福。
走進展廳,一件重達88公斤、在淩家灘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石豬映入眼簾,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形體(ti) 最大和最重的豬形石雕。石豬采用圓雕工藝雕琢而成,嘴、鼻孔、眼、耳俱全,並有一對獠牙,整體(ti) 形象逼真傳(chuan) 神。專(zhuan) 家認為(wei) 此石豬為(wei) “鎮墓獸(shou) ”。
出土於(yu) 反山王陵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鉞王”和玉權杖得以“同框”亮相,器物上多組完整的“神人獸(shou) 麵紋”令人驚歎,反映出良渚文化微雕技藝之精湛。其中,重約6.5千克的“琮王”是迄今為(wei) 止發現的體(ti) 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器型外方內(nei) 圓;通長17.9厘米、刃寬16.8厘米的“鉞王”,是目前出土的唯一一件琢刻神徽和鳥紋的玉鉞,鉞身淡青帶墨綠色斑。
此間還有出土於(yu) 淩家灘遺址的玉鷹,是一件鷹、豬、太陽“合體(ti) ”的雙麵雕刻器物,造型獨特,內(nei) 涵豐(feng) 富;出土於(yu) 趙陵山遺址的透雕玉人首形飾,是迄今為(wei) 止發現最早的人鳥獸(shou) 圖案透雕精品……據介紹,良渚文明對於(yu) 玉器的熱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以玉來劃分等級、區別身份、顯示權力,創造了琮、璧、鉞等為(wei) 代表的一係列玉禮器及其背後的禮儀(yi) 係統,最終形成了一套不同階層人群的用玉製度和社會(hui) 規範。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長江下遊是中國早期區域文明發展高度的最典型代表,深入探討其演進過程、特點及影響,將對深入了解多元一體(ti) 中華文明的形成、探討中華文明的特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據悉,本次“實證中國”大展將持續展至10月8日。為(wei) 了確保文物安全,並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良好觀展體(ti) 驗,在此期間,上海博物館將實行全預約製入館參觀。(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