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廣州:守護文脈,向上生長
【編者按】1000多年前,廣州是海上絲(si) 綢之路的一個(ge) 起點;100多年前,這裏打開了近現代中國進步的大門;40多年前,這裏成為(wei) 改革開放的熱土;今天,廣州正在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
2018年10月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廣州市荔灣區西關(guan) 曆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曆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chuan) 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
留下一條街,護好一座城,守住民族文化根脈。在廣州,腳下麻石路,抬頭青磚房,一旁潮流店,耳邊粵曲揚,新舊文化交融與(yu) 碰撞,老城區煥發新活力。一個(ge) 又一個(ge) 文化新地標,成為(wei) 世界了解廣州的新窗口。
今天的廣州,世界曆史文化名城成色更足,成為(wei) 厚植中國式現代化文化根基的一張靚麗(li) 名片。
來源:6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強曉玲 鄧瑞璿 胡夢雪
“文化是建築的靈魂。”85歲的建築設計大師何鏡堂這樣認為(wei) 。
就在幾天前,剛剛由他主持設計的廣州海心橋,榮獲2023“世界人行橋獎”唯一金獎。他說,文化地標,丈量一座城市的真正高度,標識著城市的精神家園。
“廣州的城市特質是尊重。”對於(yu) 年輕的“城市守護官”葉嘉良來說,廣州是自己成長的城市,在城市發展越來越同質化的時候,“我們(men) 有責任尋訪具有廣州特質的老建築並將它們(men) 建檔保留下來”。
“這裏就是我的另一個(ge) 家。”參與(yu) 城市微改造項目的“新廣州人”芮光曄,在一邊參與(yu) 共同締造,一邊和居民交換“生命經驗”中,見證了一度有些破敗的古村向城市曆史文化高地的轉變。她說:“我能感受到一種文化和情感的彼此認同。”
何鏡堂、葉嘉良、芮光曄……他們(men) 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卻共同對一座城市傾(qing) 注著摯愛。
廣州,這座珠三角核心城市,1982年即被列入第一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
2200多年來,廣州一直以傳(chuan) 統中軸線為(wei) 原點,中心不改,城址未移,層疊,更替,發展,演化……如今古城仍是省、市政府所在地,仍是繁華熱鬧的煙火人間。
千年古城根脈傳(chuan) 承不斷,文脈包容不減,商脈長盛不衰。
26片曆史文化街區、792處文物保護單位、828處曆史建築、1206處傳(chuan) 統風貌建築散落在廣州全域。三條中軸線,串聯起廣州的前世今生。
主持設計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廣州城市規劃展覽中心、海心橋等一係列公共文化建築的何鏡堂始終認為(wei) ,好的建築離不開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
曆史文脈,遍及尋常巷陌
“幾乎沒變!隻是樹更高了。”
通寧道一處不寬的院落前,葉嘉良掏出平板電腦,指著上麵的一張老照片,跟記者講述著眼前樣貌百年未變的老房子。
幾乎每個(ge) 周末,葉嘉良都會(hui) 背著一個(ge) 大大的雙肩包,行走在廣州的老城區,對照手中泛黃的黑白照片,找尋依稀可辨的老建築。
“80後”葉嘉良是一名網站主編,出於(yu) 對自己城市的熱愛,業(ye) 餘(yu) 時間走遍了廣州的各個(ge) 角落,為(wei) 一幢又一幢的老建築驗明正身,記錄整理。
“我們(men) 腳下這一條條普通的街道,在大唐就已經是商貿中心。”葉嘉良說,“作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的一個(ge) 起點,廣州城址一直未變。”
至今,廣州北京路依然留存著千年王宮遺址、千年古道遺址、千年古樓遺址、千年水閘遺址、千年藥洲遺址,距地表下三米處,層層疊壓著五朝十一層的路麵。
位於(yu) 北京路374號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是以南越國重要考古遺存為(wei) 依托的大型考古遺址類博物館。這裏集中展現了秦漢時期嶺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狀況,承載著嶺南文化兩(liang) 千餘(yu) 年的曆史底蘊,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格局的重要見證。
“廣州是一個(ge) 包容的城市。實幹、通融、敢為(wei) 人先、創新等嶺南文化特征,也體(ti) 現了中華文化的特性。”曾主持設計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的何鏡堂,對於(yu) 南越文化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men) 以紅砂岩的現代手法來設計博物館,展現了2000多年前南越國的文化積澱,陳列的是一種曆史,是一種真品。”
開放,是廣州的“曆史關(guan) 鍵詞”。不少地名,都記錄著這座城市兼容並包的輝煌曆史。比如,曾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美稱、位於(yu) 荔灣區沙麵與(yu) 文化公園北麵的十三行。
廣州十三行創立於(yu) 清代康熙年間,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zhuan) 業(ye) 商行,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ya) 、東(dong) 亞(ya) 和大洋洲的貿易航線。在清政府隻允許廣州“一口通商”的政策下,十三行一度壟斷了當時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進出口貿易。
行走在人民南路曆史文化街區,置身廣州最精華的騎樓街之間,葉嘉良引導記者按建築指示牌的二維碼索引,打開手機掃一掃,了解這裏的百年故事。
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這是廣州正式建市的開始。廣州市政廳成立後,規定“廣州市為(wei) 地方行政區域,直接隸屬於(yu) 省政府”,這標誌著廣州成為(wei) 近代中國第一個(ge) 城市型的行政區。
舊稱太平路的人民南路,是古代廣州對外貿易的南大門,是廣州古今商業(ye) 發展和對外貿易的見證地。民國初年,這裏修建了當時廣州最寬的馬路,因其東(dong) 接古城,西通西關(guan) ,南抵珠江,自建成起就是商業(ye) 的黃金地段。
如今,站在街區南部的西堤放眼望去,嘉南堂、新華旅店、大同酒店以及曾30年獨享“廣州第一高樓”的15層現代建築愛群大酒店,依然是珠江之畔壯麗(li) 的一線江景。
在廣州東(dong) 山的培正路附近,有一座名為(wei) 《“東(dong) 山少爺”“西關(guan) 小姐”》的城市雕塑,雕塑家許鴻飛以藝術的手法,向人們(men) 講述了老廣州人掛在嘴邊的兩(liang) 處代表性街區。
20世紀20年代,廣州城市發展重心漸漸東(dong) 移。原來荒涼的東(dong) 山,慢慢聚集了一些華僑(qiao) 、教授、醫生、實業(ye) 家等。東(dong) 山不僅(jin) 有西式風格的建築,愛穿西裝的“東(dong) 山少爺”更是時尚青年的代表。
西關(guan) ,誕生於(yu) 清朝同光年間。到20世紀初葉,西關(guan) 富裕士紳的青磚大屋,鱗次櫛比。“西關(guan) 小姐”是指出身西關(guan) ,具有開放意識的知識青年女性。
後來,這些人中不少投身革命、獻身科學,把這種積澱已久的廣東(dong) 精神輻射至政治、經濟、文化、軍(jun) 事等各個(ge) 方麵。
被稱為(wei) “五大僑(qiao) 園”的逵園、春園、隅園、明園和簡園,就是東(dong) 山洋房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如今這幾棟老園子或為(wei) 紀念館、私人美術館或做咖啡廳,成了年輕人的打卡勝地。
在老建築中感受文化之美,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yu) 城市曆史文化的挖掘與(yu) 保護。受邀擔任廣州“名城守護官”的葉嘉良說:“廣州的城市特質是尊重,尊重建築、人文、社區、習(xi) 俗。”
活化利用,保留街巷肌理
站在越秀區詩書(shu) 路69號對麵,葉嘉良停下了腳步。這棟看似普通的鵝黃色二層半高小樓,記錄著一件被視為(wei) “廣州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裏程碑”的故事。
城市化高速發展之下,不少城市一度選擇“推土機式”大拆大建,將高樓林立作為(wei) 發展指標。作為(wei) 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廣州的曆史名城保護也麵臨(lin) 傳(chuan) 統風貌和曆史環境延續、老城功能迭代更新、再開發高度和強度控製、人居環境改善等“焦點選擇”。
2013年6月,詩書(shu) 路69號附近,包括金陵台、妙高台兩(liang) 棟民國建築在內(nei) 的幾棟老房子被開發商連夜拆毀。據考證,金陵台、妙高台是1946年由香港商人興(xing) 建的園林化住宅,而這個(ge) 時期的建築在廣州數量並不多。
“因為(wei) 未過百年,這些建築當時並未列為(wei) 文保單位。”葉嘉良手裏的幾張照片,留下了當時頗讓人心驚的場景:煙塵彌漫中,挖掘機和斷壁殘垣形成鮮明對比。
事件發生後,立刻引發了包括學者、文保誌願者、媒體(ti) 從(cong) 業(ye) 者在內(nei) 的眾(zhong) 多廣州市民的熱議。文保法律政策如何完善?曆史建築該如何保護?城市發展與(yu) 賡續“城脈”應如何平衡?——曆史建築的保護,成為(wei) 很長一段時間廣州市民持續關(guan) 注的熱點。
傾(qing) 聽民聲民意,政府要求開發商原址原樣重建金陵台,並在全市進行文化遺產(chan) 尤其是建築遺產(chan) 線索的普查。隨後,《廣州市曆史風貌區保護辦法》《廣州市第一批曆史建築名錄》陸續公布,詩書(shu) 路的不少民國時期建築都被列入保護名錄。
2021年,曆時九年的越秀山明城牆修複“棄樓保牆”之爭(zheng) ,終於(yu) 畫上句號。被指危及城牆安全而險遭拆除的民國老樓,最終實現了與(yu) 明城牆共存,並一同修複。
對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方方麵麵,廣州政府部門堅持開誠布公、因勢利導,將輿論聲音視為(wei) 名城保護不可或缺的力量,盡最大可能凝聚社會(hui) 共識。
廣州不斷修訂完善《廣州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並持續出台促進曆史建築合理利用、曆史建築修繕監督管理與(yu) 補助、文物活化利用、城市更新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等多項政策。2021年,廣州還在全國率先製定《廣州市關(guan) 於(yu) 在城鄉(xiang) 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實施意見》。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用“繡花”功夫對傳(chuan) 統街區進行微改造,讓老城市煥發新活力,成為(wei) 廣州近年來城市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新路徑。
有著“廣州最美騎樓街”之譽的恩寧路,代表了西關(guan) 地區近代商貿與(yu) 市井文化。趟櫳門、滿洲窗、鑊耳牆……昔日的西關(guan) 大屋和沿街騎樓,體(ti) 現著廣府建築中西合璧、革故鼎新的鮮明風格。
然而,經過近百年的歲月衝(chong) 刷,恩寧路一帶也成了危舊樓房的集中區域。在尊重居民意願的前提下,政府決(jue) 定以“繡花”功夫進行改造,活化現有建築使用功能,保留街巷肌理,引來老字號、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與(yu) 非遺文化等業(ye) 態,讓這片承載著鄉(xiang) 愁記憶的街道得以活化重生。位於(yu) 恩寧路曆史文化街區的永慶坊,如今已成廣州的熱門打卡點。
“廣州在城市發展建設中,非常重視人的宜居。”廣州市政協原副主席郭錫齡說,尤其是在道路交通建設方麵,無論是公共汽車、地鐵、橋梁等線路設計的多次調整,還是無障礙通道的布置,甚至是行人過街天橋坡度的設計,無不是考慮到人的方便,注重以人為(wei) 本。
此外,強調綠化的重要性、治理汙水改造河湧等,都體(ti) 現著廣州人“講究實用,既要麵子更要裏子”的特質。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廣州利用各類遺產(chan) 空間,通過創意活化,讓城中村、老廠區等存量空間,成為(wei) 提升城市活力和滋養(yang) 社會(hui) 創新的新場所。
位於(yu) 海珠區新港中路397號的T.I.T創意園,是廣州市中心區“元老”級別的產(chan) 業(ye) 園。
漫步其中,仿佛置身於(yu) 一個(ge) 懷舊的公園:成蔭的綠樹、交叉的小路、十多年前手繪的黑板報、錯落分布的20世紀舊廠房、紡織機械廠老設備和鍋爐的造景、滿牆的爬山虎……
事實上,這裏是廣州的一處新潮前沿之地。在一棟棟廣州市曆史建築或傳(chuan) 統風貌建築中,匯聚著眾(zhong) 多知名企業(ye) 與(yu) 上市公司——微信總部、女裝品牌MO&CO、藥師幫、易車、愛範兒(er) ……園區的創意空間內(nei) ,經常舉(ju) 辦藝術與(yu) 時尚品牌展覽,成為(wei) 眾(zhong) 多文藝愛好者的打卡地。
產(chan) 業(ye) 園的前身是建於(yu) 1956年的廣州紡織機械廠。2007年,這個(ge) 有著51年曆史的工廠全麵停產(chan) ,伴隨著城市產(chan) 業(ye) 的調整,悄然退出舞台。
留下的廠房與(yu) 園區,是推倒重建還是活化利用?最終,廣州輕工集團旗下新仕誠企業(ye) 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選擇將舊廠區改造成以服裝時尚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導的產(chan) 業(ye) 園,幾番更替後,逐漸明確了“時尚+科技+創意”的定位。
十多年過去了,T.I.T創意園不僅(jin) 沒有在曆史衍變中失色,反而人氣不減。2021年實現營收230億(yi) 元,稅收額突破20億(yi) 元,租金也比最初翻了幾番。
“園區內(nei) 的物業(ye) 長期保持滿租的狀態,很少有空置。”新仕誠總經理劉詠東(dong) 說,盡管租金比一江之隔的珠江新城的一些產(chan) 業(ye) 園更高,但很多企業(ye) 是這裏的“忠實租客”,不願搬走。
為(wei) 了更好地服務企業(ye) 、留住人才,園區還在社區文化打造上下足功夫。“我們(men) 會(hui) 不定期舉(ju) 辦音樂(le) 節、籃球賽、電競賽等活動,增加員工的歸屬感,為(wei) 他們(men) 營造更好的人文環境。”
基於(yu) T.I.T創意園的成功運營,廣州輕工集團決(jue) 定將其複製到廣州市更多區域,後續又打造了T.I.T文創園、T.I.T智慧園等園區。
事實上,在廣州,如同T.I.T創意園一樣的舊廠房改造的產(chan) 業(ye) 園不在少數。比如,由珠江鋼琴集團舊廠房微改造而來的珠江鋼琴創夢園、南方報業(ye) 傳(chuan) 媒集團舊樓改造而成的289藝術園、由珠江啤酒廠改造而成的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園等。這些分布在廣州城區各個(ge) 位置的園區,如同一顆顆明珠,不僅(jin) 留存著城市過去的記憶,也點亮了城市今天的文化、創意、旅遊等產(chan) 業(ye) 。
從(cong) T.I.T創意園沿江西行,在珠江三段水道的匯合處,是廣州市內(nei) 江麵最寬的一段,這裏叫作白鵝潭。
江波浩渺,白鵝潭邊,沙麵島上,一棟34層的白色賓館,如同玉屏一般矗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家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座裏程碑。
這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建設和采購、自己經營管理”的高級賓館,由愛國港商霍英東(dong) 與(yu) 廣東(dong) 省旅遊局共同投資,1983年正式開業(ye) 。賓館向全社會(hui) 開放,不論消費與(yu) 否,大家都可以進來參觀、拍照,感受賓館內(nei) 飛瀑流澗、花豔草翠、中西合璧的園林式設計。
40年來,白天鵝賓館見證著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見證著廣州曆史文脈的傳(chuan) 承。
白天鵝賓館所在的沙麵島,保留著有百餘(yu) 年曆史的歐陸建築群,被譽為(wei) “萬(wan) 國建築博物館”。在這個(ge) 占地隻有0.3平方公裏的小島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築多達54處。
如今,這裏很多塵封的老建築正在敞開大門,通過修繕活化,化身博物館、文藝空間、咖啡館等,讓市民在百年古建中感受城市的根脈。
在年輕人聚集的咖啡館、博物館對麵,附近的老人們(men) 也在一幢三層歐式建築中,享受著自己的愜意時光,這裏是沙麵街綜合養(yang) 老服務中心。
長者飯堂、日間照料、康複訓練、老年教育、多功能活動……多元、便捷的服務,讓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得落地有聲。
榕樹下,一些長者悠閑地聊天、下棋、揮拍練習(xi) 羽毛球。一旁經過的很多遊人感歎:“老人家在這麽(me) 美麗(li) 的地方安享晚年,福氣呀!”
曆史與(yu) 現代交織、時尚與(yu) 溫情並存,是廣州城市發展始終未曾消失的人文之情。
全麵保護,從(cong) “點”延擴到“麵”
“權叔早!”上午十點,在泮塘五約“石井人民公社泮塘第三生產(chan) 隊”舊址,人們(men) 與(yu) 80歲的李聲權打招呼,他正忙著讓大家就坐。暌違三年的五月五龍船會(hui) 即將開賽,發紅榜前,鄉(xiang) 親(qin) 們(men) 有不少細節要商議敲定。
同樣期待的還有一旁的芮光曄。2016年6月,泮塘五約被列入廣州首批微改項目,芮光曄以社區規劃師的身份參與(yu) 其中。
“泮塘夏日荔初紅,萬(wan) 樹虯珠映水濃”,泮塘五約悠久的曆史、優(you) 美的環境曾令鄉(xiang) 人引以為(wei) 豪。五代時期,南漢國主在此修造花塢。清代中後期,這一帶更是“紅雲(yun) 十裏,八橋畫舫”的名園薈萃之地。
然而,這片保留了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樸素風貌特征的鄉(xiang) 土聚落,一度經曆了黯淡時光。
“劃龍舟的水都是黑的!”村民李世亮回憶。破敗空置的老舊住宅,“髒亂(luan) 差”的人居環境,初來乍到的芮光曄和微改造團隊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ge) “受傷(shang) ”的社區,“街坊們(men) 對街區環境意見很大。”那時的泮塘五約已失去了社區的整體(ti) 認同,老街坊僅(jin) 剩四分之一,亟需一場改變。
深入走訪傾(qing) 談、舉(ju) 辦溝通分享會(hui) 、繪製曆史複原地圖……微改造團隊從(cong) 喚起鄉(xiang) 土記憶入手,“撬動”居民參與(yu) 社區規劃。“麵向老人家,我們(men) 積極聽取他們(men) 對祠堂建設的訴求,年輕人則更多以活動來收集他們(men) 的意見。”為(wei) 和村民打成一片,芮光曄還“跨界”搞起醒獅旗設計、辦起舊照片展覽,和他們(men) 一起研究社區曆史和故事。
隨著公共空間討論的沉澱和深入,多主體(ti) 共同願景下的保護、活化與(yu) 發展成為(wei) 可能。2018年8月,“泮塘五約微改造共同締造委員會(hui) ”宣告成立。多方共同參與(yu) 下,一個(ge) 個(ge) 建議“開花結果”——拆除與(yu) 荔灣湖之間的圍牆,修整廟前廣場,恢複傳(chuan) 統風貌景觀;一個(ge) 個(ge) 想法又“生根發芽”——修繕活化李氏敦本堂、完善曆史文化遺址標識、打造鄉(xiang) 情館……
廣場一側(ce) ,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自發開辟了一片“五秀園圃”,栽下五種泮塘傳(chuan) 統的水生植物:蓮藕、馬蹄、菱角、茭筍和茨菇,寄托一片鄉(xiang) 情。年輕人“開墾”了線上園地,利用公眾(zhong) 號傳(chuan) 播泮塘五約的文化和曆史。新春醒獅大拜年、三月三北帝誕、五月五扒龍舟……這些老人家津津樂(le) 道的節令民俗,也成為(wei) 他們(men) 的牽掛和責任。
“從(cong) 老到小都有了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的意識。”權叔欣慰又感慨。今年,見證過老龍舟兩(liang) 次大修的他不再堅持下水,把重擔放心交給“後生仔”。閑下來時,他喜歡看著門前鬱蔥生長的“泮塘五秀”,回憶水上生活的古老情趣:“這個(ge) 社會(hui) 是進步、發展的,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將有曆史價(jia) 值的東(dong) 西保留下來,再擴大一點。”
仲夏時節,地處珠江新城核心的獵德村,也傳(chuan) 來一聲聲震撼人心的龍舟鼓,將飄散的鄉(xiang) 情再次歸攏。從(cong) 泮塘五約、獵德村,到恩寧路、永慶坊,城市的發展並沒有讓曆史文脈消逝,而是以更雋永的方式流淌、延續。
2023年,廣州就修訂完善《廣州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公開征求意見,提出強化全市域、全要素保護,擴充保護對象,擬將工業(ye) 遺產(chan)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水務遺產(chan) 以及曆史名園和古樹名木等納入名城保護體(ti) 係。廣州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理念、保護方式從(cong) “點”走到了“麵”,從(cong) 關(guan) 注建築風貌到關(guan) 注街巷肌理,關(guan) 注有機更新,關(guan) 注人的情感和體(ti) 驗。
今天的西關(guan) 一帶,青磚屋、鑊耳屋、宗祠等曆史建築和傳(chuan) 統民居和諧共生,富有年代感的老建築被活化為(wei) 書(shu) 店、咖啡屋、民宿、琴舍……
每到周五晚上,五年級的宇軒和小搭檔就會(hui) 來到修整一新的廟前廣場練習(xi) 醒獅。敲鑼的是他72歲的爺爺,年過而立的李世亮則在一旁負責打鼓。“生於(yu) 斯,長於(yu) 斯,我們(men) 無比希望傳(chuan) 統能在新一代中繼承下去。”看著宇軒有板有眼的動作,李世亮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城市的意義(yi) ,在人們(men) 的彼此映照、文化的縱橫舒展中完滿。
從(cong) 北方家鄉(xiang) 來到廣州紮根的這些年,芮光曄一邊參與(yu) 共同締造,一邊和居民之間交換著“生命經驗”。
每逢年節,這位“新廣州人”都會(hui) 帶寶寶一起來到泮塘,與(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熱鬧團聚。今年初,她參與(yu) 推動的《泮塘五約口述史》編纂成書(shu) ,“這裏就像我在廣州的另一個(ge) 家,盡管很多事早已超出設計的範疇,但我感受到一種文化和情感的彼此認同。”
許鴻飛也在雕塑作品的環球之旅中,回望這座城市的獨特麵孔:西關(guan) 的古樸街巷、東(dong) 山的歐式建築、提起來仍然“好味”的早茶店、新建的摩天大樓和藝術展館……“廣州是一個(ge) 悠閑而包容的地方,朋友來來往往,喝茶聊天,彼此之間沒有距離感。”他希望在藝術創作中,繼續傳(chuan) 遞這份親(qin) 切、快樂(le) 與(yu) 陪伴。
“發展太快了!”廣州本土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斯奮感歎,幼時居住過的沙麵島仍是翠洲古樓、綠樹掩映,而多年前他剛搬到珠江新城時,周邊還有些冷清。在他看來,嶺南文化以其務實的品質、包容的胸懷和不斷進取的態度,始終不變地保持著獨有的活力和創新精神。
從(cong)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白鵝潭藝術中心到海心橋,何鏡堂用建築丈量文化的起承轉合。“之所以對廣州充滿了設計創作熱情,是因為(wei) 我對這座城市一直傾(qing) 注情懷,好感滿滿。我走遍的全球各大城市中,廣州最為(wei) 獨特,人們(men) 相互包容,彼此融通。”他說。
夜晚的海心橋畔,流光溢彩。老人們(men) 攜手散步,孩子在玩鬧,二沙島上一群年輕人彈琴唱起歌。當訓練的龍舟駛入珠江的夜色裏,新老中軸線的脈搏在此時無言交握。
這是廣州城市精神的表征,也是廣州守護曆史文脈的福報。(實習(xi) 生王璐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