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端午日 綿綿家國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傳(chuan) 承發揚好中華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而端午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2009年,中國端午節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申遺內(nei) 容包括湖北秭歸和黃石,湖南汨羅、江蘇蘇州四地的端午文化習(xi) 俗,這些習(xi) 俗中除了賽龍舟、吃粽子,還有詩會(hui) 、神舟會(hui) 、舞龍燈、祭祀大典等多樣的內(nei) 容。那麽(me) 近些年來,這些端午文化傳(chuan) 承和發展得怎麽(me) 樣呢?
湖北秭歸的樂(le) 平裏是愛國詩人屈原的誕生地。每年端午節,這裏都會(hui) 舉(ju) 行詩會(hui) ,感念屈原不朽精神。
騷壇詩社源於(yu) 明清時期,詩社成員以農(nong) 民詩人為(wei) 主,因此也被稱為(wei) “泥巴腿子詩社”。1982年,詩社恢複活動。多年來,詩社社員堅持詩歌創作。每年端午節,社員們(men) 都會(hui) 風雨無阻從(cong) 四麵八方回到樂(le) 平裏屈原廟前,以詩歌來懷念屈原。
社員們(men) 吟誦的詩歌是騷體(ti) 詩。騷體(ti) 詩源於(yu) 屈原創作的《離騷》《橘頌》等。農(nong) 民詩人們(men) 秉承屈原文化,沿襲千年詩風,習(xi) 古韻,唱楚腔,研習(xi) “騷體(ti) 詩”。
58歲的詩社成員宋文興(xing) ,是地地道道的秭歸農(nong) 民,受當地濃厚的詩歌文化影響,宋文興(xing) 從(cong) 小就對詩歌、韻律十分感興(xing) 趣。從(cong) 加入詩社後,宋文興(xing) 幾乎每天都在寫(xie) 詩,常常是一手鋤頭、一手詩歌,田間的臍橙、南瓜,農(nong) 事、時令,都可以成為(wei) 他詩歌的來源,已發表的詩歌達到1200首。參與(yu) 寫(xie) 詩創作後,他整個(ge) 人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
“常是扶犁書(shu) 在手,半耕半讀覓詩行。”詩會(hui) 的代代傳(chuan) 承,也是對屈原文化和愛國精神的堅守。這份堅守和共情在屈原故裏比比皆是。
74歲的黃家兆是土生土長的樂(le) 平裏人,他也是《秭歸騷壇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他從(cong) 小參加三閭騷壇詩社活動,耳濡目染喜愛詩歌,2009年加入詩社,師從(cong) 當時的屈原廟守廟人徐正端,2019年徐正端去世後,黃家兆成為(wei) 新的守廟人。除塵、燃香、納客,守屈原廟日常內(nei) 容雖看似瑣碎而平淡,但在他心裏卻是莊嚴(yan) 神聖。
不過,這樣的傳(chuan) 承和堅守也麵臨(lin) 過困境,九十年代,騷壇詩社曾一度難以為(wei) 繼。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chan) 精心守護好,才能讓曆史文脈更好傳(chuan) 承下去。2013年以來,秭歸當地加大了對詩社扶持的力度。為(wei) 三閭騷壇詩社爭(zheng) 取專(zhuan) 項經費,舉(ju) 辦各類相關(guan) 活動、邀請詩詞專(zhuan) 家來培訓、為(wei) 社員們(men) 編輯出版詩集等。如今詩社社員從(cong) 十幾人發展到130多人,詩會(hui) 也已經發展成為(wei) 全民參與(yu) 的詩歌盛會(hui) 。
近年來,當地不斷對詩社進行創新發展,拓展其文化品牌影響力。在“三閭騷壇詩社”的影響之下,更多的民間詩社也不斷湧現,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詩人和社團來秭歸參加活動。
在湖北黃石的西塞山區,每年的端午時節,都會(hui) 舉(ju) 行宏大的儀(yi) 式,與(yu) 賽龍舟不同,這裏是把紮製好的神舟放入江水中漂走,這是西塞神舟會(hui) 最主要的一項活動。
西塞神舟會(hui) 是民眾(zhong) 自發自願組織參加的,以驅蚊、除惡、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wei) 核心主題的端午節會(hui) 活動,有著悠久的曆史。西塞神舟會(hui) 共曆時40天,是目前我國端午節活動時間較長的祭祀和祈福活動。
這樣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的神舟紮製出來並不容易。每年端午時節,西塞山區涼山村村民遊秋倫(lun) 和他的團隊就會(hui) 進入一年中最為(wei) 忙碌的時候。遊秋倫(lun) 今年43歲,他外公是那一帶有名的民俗手藝人,以前一直負責神舟的紮製工藝。外公去世後,遊秋倫(lun) 接過了衣缽。
神舟的紮製有泥塑、雕花、裱糊等工序,單人製作要花130天。春節過後,紮製神舟者就需要備好泥坯、服飾等,整個(ge) 製作流程煩瑣耗時,包工包料也不過幾千元,遊秋倫(lun) 平時還有其他工作,但對紮製神舟從(cong) 不敢怠慢,按照外公精心保留的圖譜,他堅持紮了10年神舟,從(cong) 未間斷。
為(wei) 了不讓這項手藝失傳(chuan) ,近些年,當地加大了對西塞神舟會(hui) 的保護力度,投入了不少保護資金。在保護資金的支持下,遊秋倫(lun) 也找來了幫手,一個(ge) 是外公的師弟——70多歲的老師傅,另一個(ge) 是30多歲喜歡手工藝的年輕人。
如今,西塞神舟會(hui) 經過多年的傳(chuan) 承發展,已經不僅(jin) 僅(jin) 是單純的祭祀祈福活動,已經成為(wei) 當地推動文旅融合的一個(ge) 重要抓手。
家國端午,文明永續。當年參與(yu) 申遺的三省四地的端午文化習(xi) 俗在不斷傳(chuan) 承發展中,綻放出新的光芒。在江蘇蘇州,祭祀伍子胥儀(yi) 式、舞龍燈等特色活動已經成為(wei) 當地端午時節不可或缺的重要節日內(nei) 容。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學院人類學民俗學係主任、教授蕭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特別講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端午節係列活動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它既有幾千年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今天我們(men) 依然通過這個(ge) 活動來表現中國人的文明觀,跟自然協調,對家庭、社會(hui) 團結的重視,倫(lun) 理的強調,還有家國情感的傳(chuan) 承。
徜徉在端午節日的氛圍裏,人們(men) 插艾草、賽龍舟、吟誦詩歌、紀念先賢,體(ti) 驗各種端午文化,映出濃濃家國情懷。作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瑰寶,端午節展現出的深厚魅力和時代風采,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節日本身,還在於(yu) 它深層次的文化傳(chuan) 承和詮釋。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繼續從(cong) 中汲取養(yang) 分,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牢牢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繼續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建設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攝像丨付鵬 趙鶴
剪輯丨趙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