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節流 責任到人——甘肅耕地保護一線見聞
新華社蘭(lan) 州6月25日電 題:開源節流 責任到人——甘肅耕地保護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宋佳、崔嘉琪
炎炎夏日,汽車行駛在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金塔鎮勝利村以東(dong) 路段。高溫炙烤著道路兩(liang) 旁的戈壁荒灘,放眼望去,裸露的砂石地之間,田壟交錯,綠意盎然。
“這400多畝(mu) 地種的是洋蔥,現在正是膨大期。”種植戶楊澤來告訴記者,幾年前,這一片還是寸草不生的荒灘,經過持續的土地開發,荒灘搖身變為(wei) 農(nong) 田,開始“生金長銀”。
今年是楊澤來這裏種植的第三年,他已經為(wei) 洋蔥找好了“下家”。“這些洋蔥都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國家,已經簽了訂單。”他估算,一畝(mu) 地至少能掙2000元。
甘肅省地處西部,擁有大量閑置的戈壁荒灘等資源。近年來,通過開發整理,曾經溝壑縱橫、砂石遍地的荒蕪地,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的“糧袋子”“菜籃子”和“錢袋子”。
在酒泉市肅州區總寨鎮西店村,1000多畝(mu) 複墾地上玉米植株青翠,長勢喜人。西店村村委會(hui) 主任景萬(wan) 瑞說,舊村搬遷後,騰出的宅基地、邊角地通過複墾被打造成甘肅省首個(ge) “玉米無人化農(nong) 場”。“原來是‘雞窩田’‘巴掌地’,現在不但集中連片,各個(ge) 環節都是智能化全自動控製。”他說。
小田變大田的同時,水利設施不斷改善,村民愈加感受到實打實的利好。
“過去是土渠,土地整治以後建了磚渠,澆水方便多了。”金塔縣古城鄉(xiang) 古城村村民李軍(jun) 說,以前澆水要在地裏修土壩子,時不時要夯土,費時又費事。“現在一拉節製閘就能澆水,五六分鍾幹完之前半小時的活。”
古城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付勤章還給記者算了一筆“節水”賬,土渠跑冒滴漏嚴(yan) 重,磚渠省水效率高,“一畝(mu) 地水費能省40塊錢,一年下來全村澆地成本能降1萬(wan) 多塊。”
在“開源節流”的同時,甘肅省嚴(yan) 格落實耕地保護製度,全麵加強耕地保護執法監管,多措並舉(ju) 保數量、提質量、控用途,讓每一塊耕地都有“守護人”。
早上8點,金昌市永昌縣北海子村自然資源協管員史海龍準時開始“巡查”。他手裏拿著本子,邊走邊看邊記錄,時不時比對手機上國土調查係統的衛星影像圖。“前年巡查時發現這家農(nong) 戶在耕地上建了木材加工廠,馬上上報整改。你看現在這地長得多好。”他指著一處綠油油的麥田對記者說。
作為(wei) 協管員,史海龍每周至少要完成一次“巡村”,看村裏耕地有無違法占用等情況,督促協調違占耕地複墾,宣傳(chuan) 耕地保護政策法規……
史海龍明顯感受到,這兩(liang) 年違占亂(luan) 占越來越少,村民的耕地保護意識不斷加強。“原來是‘我的地我想怎樣就怎樣’,現在想建房子啥的都會(hui) 來問問什麽(me) 地可以用。”
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這些年,甘肅省嚴(yan) 守耕地紅線,對永久基本農(nong) 田實行特殊保護,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實施耕地“進出平衡”,取得一定成效。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開展市級黨(dang) 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製情況考核,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