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構建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製度體係

發布時間:2023-06-26 14: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陳凱華、藺潔(分別係中國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製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chan) 出的影響越來越大。”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必須深化基礎研究體(ti) 製機製改革,從(cong) 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經費投入、項目組織、環境保障四個(ge) 方麵加快構建有利於(yu) 基礎研究的製度體(ti) 係,為(wei) 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提供係統性保障。

  建立以人才質量為(wei) 導向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製度。優(you) 秀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是強化我國基礎研究能力的基本保障。基礎研究依賴於(yu) 思想的創造性,需要勇於(yu) 探索、求真務實、甘於(yu) 寂寞、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但是,我國基礎學科教育體(ti) 係不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製度改革相對滯後,人才的創新思維難以激發。我們(men) 需要以提升基礎研究人才質量為(wei) 目標建立健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製度。一是將科學教育納入跨機構、跨部門的重大戰略規劃。優(you) 化基礎學科教育體(ti) 係,強化科學教育在人才教育中的作用,確立科學教育和科學課程的重要地位,加強基礎教育階段科學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引導青少年提高對科學研究的興(xing) 趣。二是完善基礎學科專(zhuan) 業(ye) 的招生選拔機製。創新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模式,通過探索小班化、導師製等培養(yang) 模式,選拔培養(yang) 有誌於(yu)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you) 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為(wei) 基礎學科儲(chu) 備人才。三是建立符合基礎研究活動需求的研究生教育培養(yang) 製度。提高基礎學科生均經費、增設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專(zhuan) 項資金,構建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穩定投入機製。同時,建立“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重大科技項目”的高水平人才培養(yang) 模式,在重大科技活動實踐中培養(yang) 一批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

  建立多元導向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製度。基礎研究投資周期長、研究難度大,更加需要穩定、持續的經費支持。科技進步法中規定國家財政建立穩定支持基礎研究的投入機製,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幹意見》中提出,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製,進一步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但是,關(guan) 於(yu) 保障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投入強度和促進多元化投入方式等方麵還缺乏具體(ti) 的實施細則,尚未形成穩定的支持基礎研究的製度。我們(men) 需要以實現基礎研究經費多元投入為(wei) 目標建立健全基礎研究投入製度。一是建立中期財政科技預算規劃機製,保障中央財政科技支出中基礎研究經費穩定增長。結合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科技前瞻布局,統籌考慮基礎研究科技項目、科研機構、基地平台、人才隊伍建設等方向資金需求,建立中期財政預算與(yu) 年度預算相銜接、以中期預算約束年度預算的製度安排,保持基礎研究投入的穩定增長。二是引導地方政府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強化財政科技支出的科技創新導向,地方政府的科技投入以及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比例應根據不同情況在考核中適當要求。部分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以通過設立省(區、市)自然科學基金,建設地方實驗室、創新平台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三是建立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基礎研究的暢通渠道。從(cong) 稅收優(you) 惠、政府采購、知識產(chan) 權保護、風險投資、成果轉化等多個(ge) 方麵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和政策,充分激發企業(ye) 開展基礎研究活動的積極性,鼓勵社會(hui) 力量直接捐助或成立基金,支持大學、科研機構等的基礎研究。

  建立效率導向的基礎研究項目組織製度。科技競爭(zheng) 逐漸向基礎前沿前移,科技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結合愈加緊密,我國基礎研究不僅(jin) 要實現前瞻性和引領型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而且要為(wei) 核心技術突破提供源頭支撐。隨著基礎研究範疇的拓展,基礎研究的組織管理愈加複雜,不僅(jin) 包括以自由探索為(wei) 目的的純基礎研究活動,也包括戰略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活動和市場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活動。因此,我們(men) 需要以提升基礎研究組織效率為(wei) 目標建立健全基礎研究項目組織製度。一是建立重大科學問題和關(guan) 鍵技術科學問題常態化凝練機製。發揮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實驗室等機構在科學技術方麵的引領作用,從(cong) 學科前沿、科技態勢、經濟發展、社會(hui) 進步、國家安全等長遠需求和戰略全局出發,持續開展科學問題的凝練。二是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選題機製。除了以自由探索為(wei) 主的自下而上的項目申請外,加強對前瞻性基礎研究、前沿引領技術、戰略高技術領域的支持力度,探索實施推薦申請機製,支持信譽良好的專(zhuan) 家、機構或管理人員等直接推薦基礎研究項目,讓有想法有能力、勇於(yu) 創新的科學家能夠得到支持。三是穩定支持一批基礎研究科研團隊。以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科學為(wei) 主要著力點,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資助方式由“支持項目”向“支持團隊”轉變,為(wei) 基礎研究人才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和保障,使科研團隊逐步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形成自有能力,培養(yang) 一支高水平的基礎研究隊伍。

  建立動力導向的基礎研究環境保障製度。為(wei) 科研人員減負、放權、賦能,加強對基礎研究活動的服務保障,讓真正致力於(yu) 基礎研究的優(you) 秀人才可以心無旁騖做研究。當前,我國在基礎研究環境改善方麵出台了大量的改革舉(ju) 措,但還未能有效落地,導致科研人員缺乏從(cong) 事基礎研究和自由探索的意願。因此,我們(men) 需要以激發基礎研究人才研究動力為(wei) 目標建立健全基礎研究環境保障製度。一是完善基礎研究項目和人才評價(jia) 機製。遵循基礎研究規律,從(cong) 取得基礎研究突破需要的資助機製和人才管理機製出發,健全基礎研究項目分類評價(jia) 製度,落實基礎研究人才長周期評價(jia) 機製。二是建立寬容失敗的基礎研究環境。基礎研究往往路徑不清楚、方法不確定、失敗率較高,需要在全社會(hui) 營造自由寬鬆、寬容失敗的環境,使基礎研究人才可以大膽探索、潛心研究。三是加快基礎研究人才的收入構成改革。調整基礎研究人才基本保障和績效比例,穩定支持從(cong) 事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隊伍,使科研人員可以長期潛心研究重大問題。四是強化對基礎研究人才的生活保障。加強人文關(guan) 懷,對基礎研究人才尤其是處於(yu) 科研生涯早期的青年人才,在醫療、子女教育、住房等生活方麵解決(jue) 其後顧之憂,調動他們(men) 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積極性。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6日 0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