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湟魚洄遊季 8k超高速攝像機捕捉魚鳥大戰精彩瞬間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態屏障,湟魚是青海湖中特有的物種。每年端午前後,青海湖中的湟魚會(hui) 向著匯入青海湖的各條河流開始洄遊,溯流而上,產(chan) 卵繁殖,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魚”的生態奇觀。而此時,青海湖的候鳥也迎來繁殖高峰,以魚為(wei) 食的鳥類緊隨洄遊的魚群,上演“魚鳥大戰”,展現出青海湖豐(feng) 富的生物多樣性。
從(cong) 今天開始推出《2023湟魚洄遊季再探青海湖》係列報道,總台多路記者將通過水陸空立體(ti) 視角,探尋湟魚洄遊的奧秘,展示青海湖的生態之美,探訪綠色發展之變。今天要關(guan) 注的是青海湖的沙柳河,這條河流經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縣城,是最方便近距離觀察湟魚洄遊景觀的地段。
總台記者 宋宇豪:在沙柳河河口地帶的一處河灣,這裏距離沙柳河流進青海湖的入湖口直線距離大約是4公裏。
青海湖的四周環湖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入湖徑流多達四十多條,它們(men) 不斷地補充著青海湖的水量。青海湖的第二大河流沙柳河,全長106公裏,占青海湖入湖徑流量的百分之三十,也是每年六七月湟魚們(men) 重要的洄遊通道之一。
在距離入湖口大約3公裏,沙柳河幹流一分為(wei) 二,像一個(ge) 人張開雙臂一般擁抱著湖麵,環抱著河口處的那仁濕地。
在沙柳河河口逆流而上的一個(ge) 河道的轉彎處,轉彎之後的河道收窄了不少,隻有20米左右,河水也是相對較緩的,同時流量也很穩定。這樣的河灣處也是水鳥捕食湟魚的最佳地點之一,因為(wei) 湟魚洄遊不可能一鼓作氣一直向上遊,它們(men) 會(hui) 在河灣處休息。而河灣處自然形成的河灘又剛好給水鳥們(men) 提供了捕魚的有利地形。
河灣灘地上站著很多水鳥,它們(men) 主要是鸕鶿和漁鷗,它們(men) 是一等一的捕魚高手,都在淺灘上排成了隊,有的在散步,有的扇動著翅膀看似在悠閑地梳理著羽毛,實際上正在守株待兔準備圍獵洄遊的湟魚。
為(wei) 了拍攝到清晰的捕食畫麵又不驚擾到這些水鳥,我們(men) 在草叢(cong) 中設置的掩體(ti) ,是一台8k超高速攝像機加蓋了偽(wei) 裝網。這台超高速攝像機可以看到鸕鶿捕獲湟魚的畫麵。
畫麵中,魚鷗正虎視眈眈盯著這些美食。一條魚鷗已經叼起了一條湟魚,此時它身後的同伴也在伺機而動要來搶走它嘴裏的美食,很可惜這條魚掉入了河中,這也是魚鳥大戰非常有趣的地方,更是大自然物競天擇的真實寫(xie) 照。
在我們(men) 這兩(liang) 天蹲點的時候還看到一個(ge) 非常難得一見的場麵,那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黑頸鶴高挑的身材行走在湖麵上就像一位翩翩君子,連捕魚的動作都是那麽(me) 優(you) 雅。這幾天我們(men) 在沙柳河口的那仁濕地上總共觀察記錄到14隻黑頸鶴。黑頸鶴也是唯一一種生長繁殖都在高原地區的鶴類。
隨著湟魚洄遊高峰期的到來,沙柳河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大自然帶給萬(wan) 物生靈之間帶來神奇的感應。在這裏牧民、牛羊、湟魚、水鳥共生共處,也讓我們(men) 看到了在這片高原沃土上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圖景。
湟魚洄遊之路,不僅(jin) 僅(jin) 是會(hui) 遇到捕食的鳥類,還會(hui) 受到天氣變化、水流變化、河道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可以說是要麵臨(lin) 重重艱險。從(cong) 河口地帶往上走,大約十幾公裏,沙柳河的洄遊湟魚們(men) 就來到了剛察縣城,在這裏,它們(men) 又會(hui) 遇到哪些艱難險阻呢?
總台記者 殷一元:這裏是青海省剛察縣沙柳河下遊的湟魚家園,湟魚家園是距離縣城最近的一個(ge) 洄遊通道,這裏也是觀賞湟魚最佳的地點之一。沙柳河是匯入青海湖的第二大淡水河,每年大概有20%~30%的湟魚通過這兒(er) 到達上遊產(chan) 卵繁育後代。
它們(men) 成群結隊,逆流而行,短則數十公裏,長則上百公裏,穿越海拔落差高達數十米乃至上百米的河道,去完成生命延續的使命。
黑壓壓的一片就是湟魚,他們(men) 喜歡成群結隊的群居在一起,一條一條,首尾相接的連接在一起,緊緊依附在一旁的砂石淺灘,也許隻有這樣,夥(huo) 伴們(men) 在一塊才能共同抵禦激流的河水,才能共同麵對接下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guan) 。
為(wei) 了暢通湟魚洄遊的通道,當地把不可逾越的大壩改造成了18級相對平緩的台階,每個(ge) 台階的落差在15厘米左右,湟魚的跳躍高度是自己身長的1.5倍,這個(ge) 高度可以確保最小的湟魚能夠跳躍過去。
這些洄遊的湟魚大都是三四歲的“小朋友”,體(ti) 長不過隻有二十幾厘米,在湍急的水流下光是保持原位就已經耗費了巨大的努力,它們(men) 需要不停擺動尾鰭維持平衡,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稍不留神可能就會(hui) 被打回原點,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
然而,好不容易一躍而起,躍出水麵的時候,等待它們(men) 的卻是一排叫棕頭鷗的鳥兒(er) ,它們(men) 的臉部仿佛戴著一個(ge) 黑色的麵具,這個(ge) 時候正是棕頭鷗撫育幼鳥的時候,食物需求量非常大,滿河的湟魚就成了它們(men) 最容易得到的美食,當然它們(men) 也隻是湟魚在整個(ge) 的洄遊路上的天敵之一。
與(yu) 天生捕魚高手鸕鶿相比,棕頭鷗顯得笨拙了許多,天生就不具備潛水捕魚的功能,同時它的嘴巴相對較小。
在湟魚洄遊的最高峰,其實是整個(ge) 青海湖生態係統最活躍的時候,無論是頑強勇敢的湟魚,還是看起來有點凶殘的棕頭鷗,它們(men) 都是我們(men) 大自然界生動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了魚才能養(yang) 活鳥,而鳥產(chan) 生的糞便又滋養(yang) 著湖水當中的藻類和浮遊生物,進而給魚提供食物,形成一個(ge) 完整和諧的高原生態鏈。
在湟魚家園,我們(men) 可以十分近距離地觀察到大自然的這一係列的生態奇觀,我們(men) 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在這裏相逢,在感慨生命的奇妙和偉(wei) 大的同時,不打擾就是最好的保護,保護他們(men) 就是保護我們(men) 共同生活的家園。
湟魚是青海湖“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係統中的核心物種。如果沒有湟魚,青海湖的水質、鳥類的遷徙繁衍,都將受到嚴(yan) 重影響和破壞。那麽(me) ,湟魚到底是一種什麽(me) 魚?它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洄遊的現象呢?
湟魚因流經青海省境內(nei) 的湟水河而得名,其實它的真名叫做青海湖裸鯉。裸鯉就是沒有鱗片的鯉魚。
專(zhuan) 家研究認為(wei) ,青海湖曾經與(yu) 黃河水係相通,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原本是有鱗的。大約13萬(wan) 年前,青海湖因地質運動成了閉塞湖,後來演變成鹹水湖。為(wei) 適應日漸鹹澀的湖水,滯留在青海湖流域的黃河鯉魚鱗片逐漸退化,用裸露的皮膚更好地將體(ti) 內(nei) 的鹽和堿排出去。
青海湖水溫低,鹽堿度高,湟魚占到青海湖魚類資源的95%以上,其它的魚類少之又少,湟魚能吃的餌料生物也非常少,這讓湟魚的生長速度非常緩慢。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實驗室主任 祁洪芳:湟魚在青海湖是八至十年長到一斤,但是在十年以後,隨著個(ge) 體(ti) 增大,它的增長倍數會(hui) 快一些,也許一年是一百克,甚至是兩(liang) 三百克。
湟魚平時生活在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裏,青海湖水中較高的鹽堿含量抑製了湟魚性腺的發育,每年的5月到8月,成熟的湟魚需要遊到匯入青海湖的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等河流的淡水中去產(chan) 卵,這就形成了青海湖的一大奇觀——湟魚洄遊。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實驗室主任 祁洪芳:它隻有到淡水當中,通過逆流而上,通過流水的刺激促進它的性腺成熟。
20世紀50年代末,青海湖中湟魚的蘊含量一度達到32萬(wan) 噸,然而曾經的過度捕撈加上環境惡化等原因,到2002年時,湟魚的蘊藏量僅(jin) 剩下不到2600噸。從(cong) 1982年開始,青海省先後實行了6輪封湖育魚,特別是從(cong) 2001年1月開始至今,連續3輪的湟魚“禁捕令”,讓小魚們(men) 充分地休養(yang) 生息。為(wei) 了讓野生湟魚順利產(chan) 卵,青海湖周邊地區拆除了一部分阻礙湟魚洄遊的水壩,並將其改造成為(wei) 適宜湟魚洄遊的魚道。當地還采取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每年向青海湖投放大量魚苗。2022年的監測數據顯示,湟魚蘊藏量達到11.41萬(wan) 噸,是保護初期的44倍。
青海湖水域持續擴大 為(wei) 近十年來最大值
青海湖是我國麵積最大的內(nei) 陸鹹水湖,也是維係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ti) 。近年來,青海湖水域麵積持續增大,目前已經達到近十年來最大值。
近日,記者從(cong) 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了解到,截至2022年9月,衛星遙感檢監測畫麵顯示青海湖的水體(ti) 麵積達到4557.95平方公裏,比2012年增加了187.26平方公裏,平均水位上升超過3米,水域麵積達到2012年以來最大值。
根據該中心提供的2012年至2022年青海湖區域衛星遙感監測圖片,可以明顯看出青海湖水域麵積近十年發生的變化。
通過多年濕地保護、退化草地治理、陸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一係列生態保護與(yu) 治理措施,青海湖湖水水質不斷向好,水生態日益優(you) 化。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連續多年對青海湖的水質進行監測。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李小輝:根據我們(men) 十多年來積累的數據來看,隨著水位的上升,湖泊的鹽度是從(cong) 千分之十二下降到了千分之十。雖然青海湖的水生態係統比較單一,但是這些浮遊生物種群還是集中、比較傾(qing) 向於(yu) 清潔水體(ti) 的那些種群,說明整個(ge) 青海湖的水質還是比較穩定,比較好。
青海湖是控製西部荒漠化向東(dong) 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麵積增大,對遏製周邊沙漠化及生態保護具有重要意義(yi) 。
青海湖水域麵積上漲後,原先青海湖沙島地區裸露的沙地被湖水淹沒,形成了大片濕地,為(wei) 黑頸鶴、大天鵝、斑頭雁等多種水禽提供了絕佳的繁衍和棲息場地。有些候鳥適應青海湖日益擴大的濕地麵積和逐漸向好的生態環境,成了青海湖的留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