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化學遺跡首次被發現
本報北京6月25日電 (記者吳月輝)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趙剛研究員帶領的國際團隊發布了一項重要成果,研究團隊率先在銀暈恒星中發現了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超過100倍太陽質量)演化後坍縮形成的對不穩定超新星存在的化學證據。該成果證實這一超新星源自於(yu) 一顆質量高達260倍太陽質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們(men) 對第一代恒星質量分布的認知。
第一代恒星主導著早期宇宙化學增豐(feng) 過程和演化曆史。理論預言第一代恒星的壽命極短,直接觀測到第一代恒星的難度極大。
長期以來,科學家致力於(yu) 通過極貧金屬星(金屬含量低於(yu) 太陽的1%)來研究第一代恒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論文第一作者邢千帆說:“部分極貧金屬星可能誕生於(yu) 第一代恒星終結時形成的氣體(ti) 雲(yun) ,其化學豐(feng) 度完整保留了第一代恒星演化產(chan) 物的特征史,我們(men) 能夠利用這些‘活化石’揭示第一代恒星的演化曆史。”
2022年,研究團隊結合郭守敬望遠鏡低分辨率光譜和日本昴星團望遠鏡高分辨率光譜數據發現了一顆化學豐(feng) 度極為(wei) 特殊的恒星,其具有目前已知最低的鈉含量,其化學豐(feng) 度還顯示出了強烈的“奇偶效應”。這一發現首次從(cong) 觀測上證實了對不穩定超新星的存在,並為(wei) 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形成和演化的觀測研究指明了方向。
趙剛說,此項研究從(cong) 觀測上證實第一代恒星的質量可以達到太陽質量的數百倍,揭示了對不穩定超新星在宇宙早期化學增豐(feng) 過程中的貢獻,對研究第一代恒星的初始質量函數意義(yi) 重大,並將對元素起源、宇宙早期的恒星形成和星係化學演化等方麵的研究產(chan) 生深遠影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