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何以中國】這座博物館,讓來自羅馬尼亞的她深深好奇……

發布時間:2023-07-10 17:3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西安7月9日電(劉越)“在考古人員的手下,時光開始倒轉,碎片還原成整體(ti) ,曆史成為(wei) 我們(men) 目之所及的樣子……”在講解員娓娓道來地敘述中,7月9日,參加“從(cong) 文物裏讀懂中國”全國媒體(ti) 尋根溯源陝西行的記者們(men) 走進陝西考古博物館,以考古的視角透視曆史文化,觀察文物從(cong) 地下到博物館的過程,了解考古工作的點點滴滴。

  都說“地下文物看陝西”,這點從(cong) 陝西考古博物館豐(feng) 富的館藏中就可見一斑。這座2022年開館的博物館以考古學科發展史和考古學理論、成果解讀、文保理念和技術為(wei) 三大主題,常設展覽“考古聖地 華章陝西”,分為(wei) 考古曆程、文化譜係、考古發現、文保科技四個(ge) 篇章,涉及項目138個(ge) ,共計展出文物4891件/組。

  陝西考古博物館以考古項目為(wei) 依托,係統梳理了自建國以來陝西考古的發展曆程,其中包括石峁遺址、青銅器窖藏、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等在“從(cong) 文物裏讀懂中國”全國媒體(ti) 尋根溯源陝西行活動中即將出現的內(nei) 容,讓記者們(men) 對接下來要參觀的遺址和博物館(院)有了宏觀全麵的認識。

  在文物保護部分的展覽中,記者們(men) 飽覽了陶瓷器、青銅器、複雜遺存、壁畫、紡織品和漆器的修複和保護環節,紛紛在互動體(ti) 驗裝置前伸手感受。而除了直觀展示精美文物,博物館也將文物保護的最新成果、方法和理念,講述給了每一位參觀者。其中,被稱為(wei) “西周第一豪車”的賀家莊車馬坑遺存,和首次亮相的蒲城元代壁畫墓,被直接打包搬入了博物館的展廳,讓觀眾(zhong) 能近距離“沉浸式”感受“考古環境”,十分“硬核”。

  這麽(me) 多文物,哪一件算是陝西考古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西周第一豪車、鏤空人麵覆盆形器、酒神圖馱囊陶駱駝、隋透影白瓷杯、犧尊、李倕鳳冠、馬球圖……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講解員楊穎笑稱,在文博從(cong) 業(ye) 者的眼裏,陝西考古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都是重量級,不論名次,都是鎮館之寶。

  如此豐(feng) 富的考古發現最終能與(yu) 世人見麵,其背後藏著一代代考古人“深耕”考古工地、不懈奮鬥的歲月。正如在進入陝西考古博物館前,記者們(men) 通過的那座橋梁——講解員楊穎說:“建設考古博物館旨在使考古知識不再典藏在象牙塔中,我們(men) 腳下的這座橋,就記錄著考古的諸多重大事件,象征陝西考古博物館就是考古知識體(ti) 係與(yu) 公眾(zhong) 之間的橋梁。”

  一件件文物,一個(ge) 個(ge) 遺址,勾勒出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基因圖譜”,展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相容並蓄的總體(ti) 特征,為(wei) 彰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推動考古學科發展,促進文化遺產(chan) 保護事業(ye) 等做出了突出成績。

  人群中,記者捕捉到了一位金發碧眼的身影。這位名叫安娜的姑娘來自羅馬尼亞(ya) ,剛剛碩士畢業(ye) 於(yu) 鄭州大學,就讀旅遊管理專(zhuan) 業(ye) 。此次受邀參觀的她感歎道:“我感覺陝西考古博物館的文物非常多,挖掘這些文物的考古學家做的工作非常辛苦。我發現很多文物都保留得非常好,有的顏色雖然氧化了,但還是很漂亮。”

  原本就對中國曆史充滿好奇的安娜,在參觀結束後,對“何以中國”的概念產(chan) 生了更新的了解:“來到這個(ge) 博物館後,我對中國更好奇了。中國的曆史比我們(men) 想象中更複雜、更悠久。未來我想多看一點書(shu) ,繼續看一些紀錄片,多多了解中國曆史。”(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