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安徽,乘風起跑
新華網合肥7月8日電(湯陽 王雪潔 呂豔萍)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七位,經濟實力實現曆史性轉變……安徽正在用高質量發展的能級位次之變乘風起跑,重新定義(yi) 自身在區域發展格局和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形象。
日前,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hui) 工作局、安徽省委網信辦聯合主辦的“巡禮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安徽篇)網絡正能量主題活動正式啟動,來自全國多地的媒體(ti) 記者與(yu) 網絡名人,通過對合肥、滁州、馬鞍山等地為(wei) 期4天的實地走訪,集“皖”所長、匯“皖”之美、訴“皖”之聲,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下一張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生動答卷。
“科裏科氣”的合肥,跑出創新加速度
在合肥,人們(men) 經常會(hui) 聽到一個(ge) 詞——“科裏科氣”,不但高度濃縮了這座“大湖名城 創新高地”的動能和潛力,而且體(ti) 現了如今合肥埋頭苦幹、堅毅執著的城市氣質。
從(cong) 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不斷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實現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核聚變等領域原創成果世界領先;到圍繞“芯屏汽合 急終生智”構建產(chan) 業(ye) 生態,實現“換道超車”,挺起先進製造的脊梁。
近十年,合肥經濟總量從(cong) 4000億(yi) 元躍升至1萬(wan) 億(yi) 元,增幅位列全國萬(wan) 億(yi) 城市之首;以平均每年前進一位的速度,跑進全國城市21強……這背後是合肥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機遇,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的深謀遠慮。
2009年,國盾量子成立並入駐安徽省合肥市雲(yun) 飛路,開啟了探索量子科技產(chan) 業(ye) 化的道路。如今這條路因聚集眾(zhong) 多量子科技企業(ye) 而被稱作“量子大街”。
“墨子號”量子衛星上天、“祖衝(chong) 之號”實現量子計算優(you) 越性、天地一體(ti) 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建成並投入使用……近年來,這裏走出的創新成果呈現“井噴”之勢,已成為(wei) 合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一個(ge) 生動縮影。
“通過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合肥的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不斷凸顯。眼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對工業(ye) 增長貢獻率已達78%,科技創新這一‘關(guan) 鍵變量’正加速轉化為(wei) 合肥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合肥市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敢為(wei) 人先”的滁州,改革發展不停步
北宋時期,歐陽修以散文名篇《醉翁亭記》,讓滁州為(wei) 世人所識;1978年,鳳陽縣小崗村18個(ge) 農(nong) 民的“紅手印”,拉開了中國農(nong) 村改革的序幕。
在“敢闖敢試、敢為(wei) 人先”的“大包幹”精神指引下,滁州以抓小崗而促全市,探索出眾(zhong) 多特色鮮明的“滁州經驗”:天長市被確定為(wei) 全國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股份合作製改革試點、定遠縣成為(wei) 第二批全國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chang) 退出試點縣……不斷推進的農(nong) 村改革,在奠定了滁州綠色食品產(chan) 業(ye) 支柱地位的同時,也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打下了堅實基礎。
“奶酪博士,滁州超級工廠,290天建成,在參觀過程裏學到很多知識……”采訪團一行走進奶酪博士超級工廠,微博達人“司馬平邦”感慨。
290天建成一座超級工廠,看似簡單,實則不易。這也正是滁州人有“敢闖敢試、敢為(wei) 人先”的精神,不墨守成規,認真做好各類要素保障工作,才讓企業(ye) 落地的步伐鏗鏘有力。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安徽分院副院長張濤是一位“新滁人”,自2011年建院開始,就在滁州生活。“這幾年,總部多次讓我回去工作,我都婉拒了。因為(wei) 在滁州,我能找到幹事創業(ye) 的氛圍。”他表示。
如果說“敢闖敢試、敢為(wei) 人先”的精神是內(nei) 核,那麽(me) “亭滿意”營商環境服務品牌就是具體(ti) 體(ti) 現。
從(cong) 2014年起,滁州市每年組織40個(ge) 招商小組,深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走企業(ye) 、看項目,培養(yang) 了一大批懂招商、懂經濟的幹部,讓“長三角地區能辦的事我們(men) 都能辦”的理念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企業(ye) 吹哨,部門報到”在滁州早已成為(wei) 常態。
“綠色轉型”的馬鞍山,繪出生態新藍圖
“因鋼而設、因鋼而興(xing) ”,位於(yu) 長江之畔的安徽省馬鞍山市,曾是傳(chuan) 統的工業(ye) 型城市代表。
近年來,當地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環保高水準、經濟發展高質量、開放聯動高水平、城鄉(xiang) 建設高顏值、人民生活高品質”為(wei) 藍圖,緊抓長三角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大好機遇,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奮力打造長三角全麵綠色轉型示範區。
夏日傍晚,位於(yu) 長江東(dong) 岸的薛家窪生態園裏空氣清新、草木蔥蘢,儼(yan) 然一個(ge) 天然氧吧。
看著如此美景,網絡達人“黨(dang) 人碑”想不到,過去這裏遍布“散亂(luan) 汙”企業(ye) 、畜禽養(yang) 殖場、住家船等,生產(chan) 生活汙水的排放,一度形成了“濱江不見江、臨(lin) 水不親(qin) 水”的生態“瘡疤”。
“現在我們(men) 都把這裏當作納涼休閑的好去處。”談起薛家窪的變化,馬鞍山市民最有發言權,居民楊先生如今經常帶孩子到這裏玩耍。他坦言,自己生活的幸福感因此得到大幅提升。
2019年,馬鞍山以薛家窪為(wei) 突破口,實施長江東(dong) 岸生態修複和綜合治理,昔日“髒亂(luan) 差”變為(wei) “美如畫”,更逐步成為(wei) 馬鞍山的城市生態客廳。
“我們(men) 堅持係統治汙、注重區域環境治理和濕地保護,進行礦山生態修複,實行精準科學治汙,不僅(jin) 是薛家窪,浮沙圩、凹山礦坑等都發生巨大變化。”馬鞍山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胡偉(wei) 介紹說。
如今,作為(wei) 左右逢源的開放之城、南京合肥都市圈的“雙圈城市”,馬鞍山在長三角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中正一“馬”當先,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