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何以中國丨探秘“頂流”博物館! 一起來陝曆博組隊“尋寶”

發布時間:2023-07-11 16:11:00來源: 西部網

  西部網訊(記者 馬晴茹 宋洋 王佳禎 王靖升)如今,文博遊已成為(wei) 假日出行必選,逛博物館蔚然成風。憑借豐(feng) 富的館藏文物和創新舉(ju) 措,陝西曆史博物館赫然位列文博遊必打卡榜單。作為(wei) “頂流”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裏有哪些寶藏?7月10日,“從(cong) 文物裏讀懂中國”全國媒體(ti) 尋根溯源陝西行活動首站走進陝西曆史博物館,一起解鎖文明“密碼”,組隊“尋寶”陝曆博。

  7月10日,“從(cong) 文物裏讀懂中國”全國媒體(ti) 尋根溯源陝西行活動首站走進陝西曆史博物館。

  直觀再現千餘(yu) 年前不為(wei) 人知的古人生活

  整體(ti) 以羅為(wei) 底,使用500多種絲(si) 線、300多種針法、陝西省內(nei) 50多位技工四個(ge) 月晝夜不停完工……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專(zhuan) 題展覽唐墓壁畫珍品館序廳,一幅由36個(ge)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組成的現代作品唐代宮廷樂(le) 舞場景讓記者們(men) 紛紛駐足。

  古人是怎麽(me) 生活的?如果有相機可以記錄留存就好了。大家對千餘(yu) 年前古人的生活充滿了好奇和探究,而唐墓壁畫就像一千多年前一張張的照片,直觀再現了不為(wei) 人知的貴族人物和宮廷生活的方方麵麵。

  你知道嗎?追求oversize,穿男版寬鬆外套不僅(jin) 是當代女性的穿衣風格之一,在唐代也曾出現。在展廳中,李鳳墓壁畫中一幅著男裝、手捧包裹的侍女圖引起了大家注意。穿男裝,著胡服在唐墓壁畫還有唐三彩裏非常常見,目前發現著男裝的侍女形象在壁畫中出現的比例高達16%,可見穿男裝在當時十分受女子喜愛,也表明在當時唐朝女子逐漸脫離了禮教的束縛,地位逐漸提高,體(ti) 現出了她們(men) 恣意放達,熱烈奔放,而且自由創新的精神。

  陝西作為(wei) 唐王朝的政治中心,篇幅大、等級高的壁畫大部分在這裏出土。據了解,從(cong) 上世紀的50年代至今,在陝西已發現有壁畫的100多座唐代墓葬中,揭取下來的唐墓壁畫多數收藏在陝西曆史博物館。

  講解員王靜介紹,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唐墓壁畫收藏總數量為(wei) 660幅左右,占陝西省總收藏的70%。唐墓壁畫珍品館展區麵積4200平方米,展線長近千米,可以看到14座墓中出土的97幅壁畫。唐墓壁畫不僅(jin) 從(cong) 各個(ge) 角度反映出唐代社會(hui) 生活,是學習(xi) 中華傳(chuan) 統藝術,研究古代繪畫的寶貴資料,還能幫助觀眾(zhong) 穿越千年、夢回大唐,感受唐代壁畫所帶來的視覺衝(chong) 擊力,進一步領會(hui) 中國傳(chuan) 統繪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物中藏物”“寶中藏寶” 透過展品一窺盛唐風貌

  提到大唐,就不得不走進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專(zhuan) 題展覽區。

  窖藏的主人是誰?為(wei) 何埋葬?如何埋葬……王靜介紹,何家村窖藏是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進行基建時偶然發現的,當時出土了兩(liang) 個(ge) 陶甕和一個(ge) 銀罐,裏麵存放有各類珍貴文物共計1000餘(yu) 件,以其數量大、等級高、種類多、保存完好而震驚世界。而至於(yu) 窖藏的主人,至今還沒有定論。

  大唐遺寶展覽精選出重點文物300多件,主要從(cong) 玉器、金銀器和錢幣三方麵來展示唐代手工業(ye) 的發達程度,而何家村窖藏的主要特點就是“物中藏物”“寶中藏寶”,透過一件件展品讓大家得以窺探盛唐風貌。

  在何家村窖藏中金銀器皿數以百計,代表了唐代技藝的頂峰,而窖藏中有少量文物是舶來品,包括寶石和來自波斯薩珊王朝以及日本等國的錢幣,還有幾件金銀器皿。

  據介紹,何家村窖藏的出世在許多方麵印證了大家對絲(si) 綢之路的認知:絲(si) 綢之路是一條人員、藝術、宗教和文化交流往來的路線,其真正意義(yi) 不僅(jin) 在於(yu) 來往貨物本身,更在於(yu) 從(cong) 西方世界所傳(chuan) 來的語言、宗教、技術和藝術等,這些都深刻地影響到長安乃至整個(ge) 大唐時期的生活。

  館藏170餘(yu) 萬(wan) 件(組)展品 時間跨度長達百餘(yu) 萬(wan) 年

  站在陝西曆史博物館門口,一座“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群盡在眼前。

  據介紹,作為(wei) 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館區占地65000平方米,建築麵積55600平方米,藏品庫區麵積8000平方米,展廳麵積11000平方米,收藏的170餘(yu) 萬(wan) 件(組)藏品,上起遠古人類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當代社會(hui) 生活的各類見證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wan) 年,清晰記錄了華夏大地的文明脈絡,不僅(jin) 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jia) 值廣。

  侯寧彬說,在觀看博物館展覽過程中,在參與(yu) 博物館社會(hui) 教育的活動中,你就能夠感受到中華文明之所以5000年綿延不斷,是因為(wei) 一直秉承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心態。“所有積極的東(dong) 西我們(men) 都可以吸收,然後結合中國實際進行發揚光大,然後再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侯寧彬說,通過博物館的展品蘊含的曆史信息,可以闡述“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的基本概念,再將其通過博物館彰顯出來。

  陝西曆史博物館開館以來,把社會(hui) 教育、收藏保護、科學研究和產(chan) 業(ye) 發展有機結合,利用多種手段從(cong) 多角度、多側(ce) 麵向廣大觀眾(zhong) 揭示曆史文物的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展現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光明網記者董大正告訴記者,他是第一次到西安,今天來到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了唐朝墓葬壁畫展覽,裏麵的壁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震撼。

  “正是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才能夠讓這些文明遺存得以留存於(yu) 世,更加激勵我們(men) 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揚。”董大正說,之後幾天,他還會(hui) 去到石峁遺址、秦始皇帝陵博物館等博物館、曆史遺址,除了更好地感受陝西的曆史文化外,他也將用自己的筆觸和鏡頭更好地回答“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的時代命題。(西部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