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到二三線”
又一年畢業(ye) 季來臨(lin) ,隨著畢業(ye) 生即將離開校園奔赴各地,開啟人生的下一個(ge) 篇章,今年城市間的“搶人大戰”也進入收官階段。
近年來,我國生育水平持續走低,而勞動年齡人口在2011年前後已達到峰值。2022年,全國人口減少85萬(wan) 人,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與(yu) 2021年相比,16-59歲的勞動力年齡人口減少666萬(wan) 人。“人”將成為(wei) 未來最寶貴的資源,城市間“搶人”從(cong) 增量競爭(zheng) 進入到存量競爭(zheng) ,競爭(zheng) 程度也愈發激烈。
在此背景下,從(cong) 2017年開始,全國多座城市推出了人才引進政策,參與(yu) 到“搶人大戰”中,其中,西安、武漢、成都、杭州等“二線明星城市”是主角,隨後部分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也進入“戰場”。這些城市主要通過提供落戶優(you) 惠政策,給予年輕人就業(ye) 、住房補貼等舉(ju) 措,吸引高校畢業(ye) 生及其他青年人才前往。
從(cong) 區域分布看,這些二線城市大致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位於(yu) 東(dong) 南沿海地區,如南京、杭州、佛山、東(dong) 莞等,這類城市具有區位優(you) 勢,同時生活置業(ye) 成本又低於(yu) 一線城市;第二類是中西部地區省會(hui) 城市或區域中心城市,如西安、成都等,這類城市的區位優(you) 勢可能不如第一類,但能匯集周邊地區乃至全省的資源優(you) 勢,具備一定的發展潛力。
梳理過去幾年的“搶人大戰”,會(hui) 發現以下特征。第一,總體(ti) 上落戶門檻在不斷降低,對學曆、年齡、社保的要求在放寬。例如,杭州明確35周歲以下已就業(ye) 大專(zhuan) 生可落戶,45周歲以下碩士研究生可“先落戶後就業(ye) ”。南昌、福州等城市全麵放開落戶限製,實現落戶、投靠“零門檻”。
第二,隨著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城市“搶人”的範圍在進一步擴張。比如,不僅(jin) 是高學曆人才,對於(yu) 擁有專(zhuan) 業(ye) 資格的技術型人才,南京、成都等不少城市都發布了相應的引才政策。可以預見,在勞動力資源更加稀缺的未來,“人才”的標準將會(hui) 更加多元。
另一方麵,我國高等教育持續發展,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而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達到1158萬(wan) 人,同比增加82萬(wan) 人,就業(ye) 競爭(zheng) 較為(wei) 激烈。
這兩(liang) 年在網絡平台上,可以看到不少年輕人分享自己的求職經曆,他們(men) 對收到的Offer進行比較、討論,並聽取大家的建議。從(cong) 評論區的互動來看,一線城市、“大廠”不再受到一致的追捧,大家更傾(qing) 向於(yu) 結合自身條件,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崗位和城市。
對一些年輕人來說,選擇去一線城市打拚,生活成本和消費水平更高,有時也難以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相較而言,一些主動伸出橄欖枝的二三線城市往往“性價(jia) 比”更高,也成為(wei) 越來越多年輕人青睞的選項。現實中,很多年輕人在一番權衡後,就選擇回到家鄉(xiang) 的二三線城市。如今,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發展水平、文化消費生活等方麵,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差距逐步縮小,社會(hui) 發展、區域間發展更加協調均衡。同時,隨著時代觀念的進步,當前年輕人價(jia) 值觀更加多樣,人生追求更加豐(feng) 富,職業(ye) 收入不再是決(jue) 定青年人生選擇的唯一重大因素,很多人會(hui) 綜合平衡個(ge) 人生活、家庭生活與(yu) 職業(ye) 發展等多方麵因素,回到二三線城市也因此成為(wei) 一些人的理性選擇。
當然,也要看到,對城市而言,“搶人”的招式再多,創造就業(ye) 崗位的能力仍是最關(guan) 鍵的,無論是降低落戶門檻,還是給予各類人才補貼,這些政策能否吸引更多人回到二三線城市,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當地產(chan) 業(ye) 的發展情況。因此,發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化營商環境,讓企業(ye) 創造出更多就業(ye) 崗位,應當是有關(guan) 部門推進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時,人在城市不僅(jin) 要工作,也要生活。當年輕人來到城市就業(ye) 、落戶、安家,凝聚起來的是一個(ge) 個(ge) 小家庭。要吸引人、留住人,讓人才紮根,城市配套的公共服務體(ti) 係要跟上。另外,地方政府為(wei) 引進人才而出台的政策要有穩定性、延續性。隻有真正落到實處,讓人在此感到幸福、安心,有歸屬感,才能為(wei) 城市發展創造更可持續的人才基礎。
“良禽擇木而棲”,一座有活力、有溫度、生活成本合理的城市,也會(hui) 持續吸引各類人才前來就業(ye) 和安家。
(作者係上海金融與(yu) 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