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黃帝陵 看“赫赫始祖”為後人留下了什麽?
光明網訊(記者 董大正)7月11日,“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媒體(ti) 團來到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走進橋山之巔、沮水之濱,海內(nei) 外炎黃子孫共同景仰的民族聖地——黃帝陵。
祭祀祖先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風俗,祭祀黃帝在曆史上堪稱國家大典。2015年初,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陝西考察時指出,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高度概括了黃帝陵祭祀的意義(yi) 和實質。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是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部族首領。他與(yu) 炎帝聯合擊敗蚩尤,建立了世上第一個(ge) 有共主的國家,開啟了文明先河。黃帝為(wei) 五帝之首,被尊為(wei) 奠基文明、肇造華夏的人文始祖。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由黃帝時期開始的。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在2023年黃陵祭祖活動上,隨著《黃帝頌》音樂(le) 響起,象征中華的巨龍蜿蜒騰飛,眾(zhong) 人懷著緬懷的心情,共同在黃帝陵公祭軒轅黃帝。
黃帝陵管理局護林科科長李小軍(jun) 在采訪中談道,《黃帝頌》是黃帝陵公祭的主題曲,它的誕生不是偶然,背後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guan) 頭,國共兩(liang) 黨(dang) 摒棄前嫌,同派代表齊聚橋山,舉(ju) 行了一次在當時最為(wei) 隆重的共同祭祖儀(yi) 式。此次國共兩(liang) 黨(dang) 同祭黃帝陵,被史學家認定為(wei)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標誌性事件。毛澤東(dong) 主席代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蘇維埃政府親(qin) 筆書(shu) 寫(xie) 了一篇祭文,這篇祭文堪稱中華民族抗日戰爭(zheng) 的“出師表”。如今,祭文被改編成黃帝陵公祭主題曲廣為(wei) 傳(chuan) 唱,每每響起都震撼人心。
“古柏千叢(cong) 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軒轅”,千百年來,祭祀軒轅黃帝活動綿延不斷,黃帝陵已成為(wei) 跨越時空,凝聚民族情感、振奮民族精神的強大紐帶,更是億(yi) 萬(wan) 炎黃子孫心馳神往、尋根祭祖的殿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