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積石山辦首屆大禹文化研討會:探源“大禹故裏”在哪兒
中新網蘭(lan) 州7月12日電 (閆姣)“大禹的出生地究竟在哪裏?據有關(guan) 文獻記載,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大禹的出生地應在河湟流域的古河州,即今甘肅省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域內(nei) 。”12日,在“2023甘肅積石山首屆大禹文化研討會(hui) ”上,西北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李並成如是說。
當日,來自全國考古學界、史學界、文學界的專(zhuan) 家學者齊聚甘肅臨(lin) 夏,聚焦“挖掘大禹文化資源,弘揚大禹精神,打造‘大禹導河的源頭’品牌”主題,開展大禹導河與(yu) 積石山,大禹神話、傳(chuan) 說、故事、民謠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挖掘與(yu) 保護,大禹精神及其當代意義(yi) ,大禹與(yu) 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議題。
大禹是中華民族治水英雄,被後人尊為(wei) “立國之祖”。為(wei) 進一步傳(chuan) 承大禹文化、弘揚大禹精神,千百年來,中國學者不斷從(cong) 大禹足跡中探源尋根。
李並成舉(ju) 例說,先秦時期成書(shu) 的《山海經》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wei) 鯀……鯀複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據學者考證,駱明、白馬主要活動地域應在河湟一帶,大禹就應出生在這裏。而以絢爛彩陶著稱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地域亦在河湟一帶,彩陶又叫夏陶,其中心區域在大夏河、洮河中下遊,因而又有學者認為(wei) ,以廣河縣齊家坪命名的齊家文化出現在距今4000年左右,和夏王朝出現的時間大體(ti) 一致,這一現象令人矚目。還有人認為(wei) ,大禹稱作夏禹,又叫夏伯,臨(lin) 夏州有大夏河,又曾有過大夏古城、大夏縣、大夏郡、大夏長、大夏川、大夏節度衙等一係列帶“大夏”的古名稱,應都是與(yu) 夏禹有淵源關(guan) 係。
近年來,全國各地對大禹文化的挖掘層出不窮,其中河南禹州、山東(dong) 禹城、山西夏縣、安徽塗山、湖北武漢、浙江紹興(xing) 、青海海東(dong) 、四川汶川等地,充分發掘大禹曆史文化資源、促進旅遊業(ye) 等發展,謀劃了不少新創意,推出了許多新做法。
李並成建議,甘肅應將大禹文化列為(wei) 甘肅始祖文化的一個(ge) 重要方麵、一項重大資源,積極規劃部署,予以深入挖掘,使之與(yu) 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岐黃文化、先周先秦文化、道源文化等一起,共同構成該省始祖文化的強大資源支撐,以充分顯示甘肅華夏文明深厚內(nei) 涵和多彩麵貌。
同時,他建議甘肅動員該省廣大史誌工作者、文史研究者等人員,係統查閱有關(guan) 涉及該省大禹文化的各種文獻(含正史、出土文書(shu) 、文集、野史、筆記、地方史誌、碑文等),並在該省範圍內(nei) 廣泛收集有關(guan) 大禹的各種傳(chuan) 說、故事、珍聞等,厘清大禹文化家底,推出一批有重要影響的精品成果。
“如今臨(lin) 夏地區有大量禹的傳(chuan) 說故事和痕跡,如禹王石、禹王峽、禹王莊、禹王廟、禹王腳印、禹王坐石、大夏河、大夏川、禹王洩湖峽、鳥蟲文等等。”臨(lin) 夏州委書(shu) 記郭鶴立表示,大禹導河治水的美麗(li) 傳(chuan) 說流傳(chuan) 甚廣,在臨(lin) 夏地區留下了大量遺址遺跡,給人們(men) 帶來無限思考研究空間,值得深度挖掘保護。
臨(lin) 夏古稱河州,即“大河之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黃河文明的“微縮版”。臨(lin) 夏全境屬黃河流域,黃河自西北穿境而過,在境內(nei) 流經124公裏,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電站庫區均在該州內(nei) ,享有“大禹治水的源頭”“共和國水電事業(ye) 的搖籃”等美譽。(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