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天地廣闊 奮鬥書寫最美青春(深聚焦·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廣大青年,“要不怕困難、攻堅克難,勇於(yu) 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國家建設的一線、項目攻關(guan) 的前沿,經受鍛煉,增長才幹”“讓青春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li) 之花”。
本期教育版,講述幾名高校畢業(ye) 生的故事,他們(men) 從(cong) 事著不同職業(ye) ,奮鬥在不同崗位,但都有著相似的人生誌向:到基層一線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踏實肯幹,擔當盡責,他們(men) 用奮鬥書(shu) 寫(xie) 最美的青春。
——編 者
黃河水利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生張衛東(dong)
測天繪地
勇攀高峰
本報記者 吳 丹
“8848.86米!珠穆朗瑪峰有了新高程。”這個(ge) 數字,深深印在張衛東(dong) 心中。
2015年7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國測一大隊6位老隊員、老黨(dang) 員回信,充分肯定國測一大隊愛國報國、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
彼時,張衛東(dong) 是黃河水利職業(ye) 技術學院測繪工程學院地理信息1401班的學生,他深受鼓舞,向黨(dang) 組織提交了入黨(dang) 申請書(shu) ,“測繪隊員們(men) 的事跡感人至深,我要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踐當中,用雙腳丈量祖國的大地,用科學儀(yi) 器測繪壯美山河。”
2017年畢業(ye) ,張衛東(dong) 夢想實現,入職國測一大隊。2019年,聽聞珠峰測量項目籌備工作即將啟動,他主動請纓,堅持高強度體(ti) 能訓練,完成一係列考核,成為(wei) 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支援組隊員。
回憶登峰細節,張衛東(dong) 仍激動不已。這次測量,創造多個(ge) “首次”:我國自主研製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首次應用於(yu) 珠峰峰頂大地高的計算,人類首次實現了實測珠峰峰頂重力值,全世界第一次在珠峰地區建立全球高程基準……難度可想而知,風險往往難以預測。
“我們(men) 做了大量的登山訓練,鍛煉體(ti) 能,適應海拔,提高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張衛東(dong) 說,在攀登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時,隊友4人結組,憑借登山繩艱難行進,在距離峰頂1/4路程時,猛烈的大風把身後的隊友吹倒了,隊友迅速下滑、猛拽繩索,自己也隨之摔倒,“若是我也帶倒前麵的隊友,3人下滑將直接導致全組滑墜,掉入冰裂縫。”一瞬間,冷靜判斷,張衛東(dong) 快速把冰鎬反身壓在雪裏,運用教練平常教導的方式緊急製動。
2020年5月27日11時,測量登山隊員成功登頂珠峰。下午3點,張衛東(dong) 接到兩(liang) 個(ge) 任務,一是負重攀登至7028米北坳營地進行雪深係數采集,二是接應登頂人員並送去給養(yang) 物資。時間緊迫,克服困難,原本需要四五個(ge) 小時的行程,張衛東(dong) 和隊員們(men) 隻用了2.5個(ge) 小時。任務完成後,晚上11點28分才回到6500米營地。
高寒缺氧、狂風雪崩,“珠峰高程測量危險,但隻要有機會(hui) ,我就要搶著報名。”入職以來,張衛東(dong) 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完成了包括省測繪局、省計量院在內(nei) 的基線場檢定150個(ge) 和天文測量點建設、重力測量點建設等高難測繪項目。
也許有人會(hui) 認為(wei) ,8848.13米和8848.86米,數據相差微不足道。張衛東(dong) 卻說:“畢業(ye) 幾年來,從(cong) 校園走向測繪現場,我愈發懂得,精確數據的背後,是科學的精神,是無悔的青春。我願扛起儀(yi) 器四處奔走,測天地經緯,攀人生高峰。”
吉首大學畢業(ye) 生張曉敏
紮根西部
無悔韶華
本報記者 閆伊喬(qiao)
“人要趁年輕,多出去看看,在磨礪中收獲成長。”在不久前舉(ju) 行的吉首大學“西部計劃”宣講會(hui) 上,2014屆畢業(ye) 生、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曲鬆縣堆隨鄉(xiang) 副鄉(xiang) 長張曉敏以線上形式,與(yu) 學弟學妹們(men) 分享了自己在西藏工作的故事與(yu) 感悟。
2014年畢業(ye) 季,張曉敏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為(wei) 一名“西部計劃”西藏專(zhuan) 項誌願者。“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任性’。”從(cong) 小體(ti) 弱多病、被家人寵愛有加的張曉敏希望能在基層一線曆練成長,為(wei) 西部地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她毅然說服家人,坐上了奔赴雪域高原的列車。
原本在縣裏工作的張曉敏,先後3次前往平均海拔4500米的邱多江鄉(xiang) 駐村。這裏交通不便、地廣人稀,為(wei) 了更好地與(yu) 村民溝通,她自學藏語,走村串戶,了解每一家的困難與(yu) 需求,幫助他們(men) 尋求致富門路。
在邱多江村教學點,張曉敏問幾個(ge) 孩子最想要什麽(me) 禮物,孩子們(men) “高原紅”的臉蛋上露出羞澀的笑容,回答道:“襪子。”那時候,偏遠山村的孩子幾乎沒什麽(me) 新衣服。張曉敏迅速行動,利用網絡為(wei) 當地村民募捐生活物資。在母校吉首大學與(yu) 社會(hui) 各界支持下,半年多的時間裏,張曉敏收到了500多個(ge) 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包裹。
“振興(xing) 鄉(xiang) 村,我還有太多事情可做。”2016年通過公務員招錄考試分配至曲鬆縣委辦工作的張曉敏,於(yu) 2018年11月主動請求深入基層鍛煉。一個(ge) 月後,她成為(wei) 曲鬆縣曲鬆鎮下洛村第一書(shu) 記兼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帶領當地村民創造幸福生活。
張曉敏把舊村部改造成存放愛心包裹和生活必需品的“愛心小屋”;創立黨(dang) 員群眾(zhong) 誌願服務積分兌(dui) 換超市,村民可通過“好人好事”積分兌(dui) 換生活用品;當村民遇到困難時,她四處奔走,積極為(wei) 村民解燃眉之急……“想農(nong) 牧民所想,急農(nong) 牧民所急”,張曉敏贏得了村民們(men) 的信任和喜愛。
從(cong) 參與(yu) “西部計劃”到多次主動駐村,畢業(ye) 至今,張曉敏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無怨無悔,“我的人生已經與(yu) 雪域高原融為(wei) 一體(ti) ,基層的工作很辛苦但很有意義(yi) ,在祖國邊疆奉獻青春特別有獲得感與(yu) 幸福感。”
東(dong) 北師範大學畢業(ye) 生董路通
奉獻老區
教書(shu) 育人
本報記者 黃 超
董路通在大別山革命老區教書(shu) ,已是第三年。從(cong) 東(dong) 北師範大學數學與(yu) 統計學院畢業(ye) 後,他放棄回北京的工作機會(hui) ,毅然選擇了湖北省麻城一中,“希望能為(wei) 革命老區振興(xing) 貢獻力量。”
投身教育、服務基層,心願由來已久。2014年,董路通被東(dong) 北師大錄取為(wei) 公費師範生,邁出成為(wei) 教師的第一步。入學以後,他將從(cong) 教熱情付諸行動,假期時多次到吉林、山東(dong) 、河南等地支教,為(wei) 當地的孩子們(men) 編織夢想和希望。
小時候,董路通曾有一個(ge) 從(cong) 軍(jun) 夢。他認為(wei) ,教師、軍(jun) 人等職業(ye) ,都需要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2016年9月,他響應號召參軍(jun) 入伍,成為(wei) 一名守衛邊境城市遼寧丹東(dong) 的武警戰士。2018年9月,光榮退伍,返校複學的他沒有絲(si) 毫懈怠,重拾學業(ye) 。
入職後,董路通從(cong) 最初經驗不足到漸漸掌握教學方法,麵對不同學生,製定有針對性的教學重點。不是班主任,不需要出早操,可他發自內(nei) 心地想多了解學生、走近學生,為(wei) 此,他經常主動陪著學生出操。時間久了,他與(yu) 所教班級的每個(ge) 孩子越來越親(qin) 近。
“教師的工作很辛苦,常常感覺時間不夠用。”董路通所教學生中,多人考入“雙一流”大學。與(yu) 此同時,他組建了麻城一中的國旗護衛隊,負責新校區的升旗儀(yi) 式;在教職工團支部任組織委員,為(wei) 新入職教師的溝通交流搭建平台。他說:“把自己奉獻給學校、學生,這就是我想堅持做好的事,也是當初報考東(dong) 北師大的初心。”
據介紹,東(dong) 北師大近年來通過“師範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合作教師教育模式,幫助師範生堅定“強師報國”信念和決(jue) 心。開設就業(ye) 微課堂,重點圍繞基層就業(ye) 政策解讀、應聘麵試技巧等開展專(zhuan) 題講座,引導學生樹立紮根基層、終身從(cong) 教的職業(ye) 理想。
在董路通看來,青年人要有家國情懷,站在國家發展建設的高度思考問題。教好書(shu) 、育好人,即將三十而立的他堅守教育理想,在三尺講台上書(shu) 寫(xie) 教書(shu) 育人的美好篇章。
(徐安童參與(yu) 采寫(xie) )
江蘇農(nong) 林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生華夢麗(li)
奔赴田野
助農(nong) 增收
本報記者 丁雅誦
清晨,明媚的陽光灑進果園。桃樹枝繁葉茂,紅潤的果實沉甸甸地掛在枝頭。江蘇省句容市果牧不忘農(nong) 場裏,總經理華夢麗(li) 正仔細地察看果實生長情況。
今年27歲的華夢麗(li) ,已在農(nong) 村紮根8個(ge) 年頭。“我喜歡土地,喜歡四時交替、播種收獲的快樂(le) 。”華夢麗(li) 說。
2013年,華夢麗(li) 進入江蘇農(nong) 林職業(ye) 技術學院園藝技術專(zhuan) 業(ye) 學習(xi) 。畢業(ye) 後,她與(yu) 4名同學來到句容,合作創辦了果牧不忘農(nong) 場。真正挑起擔子,華夢麗(li) 才發現經營農(nong) 場並不容易:果蔬價(jia) 格提不上去,部分產(chan) 品滯銷嚴(yan) 重,公司賬戶隻能勉強支付員工工資……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但華夢麗(li) 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勁兒(er) 讓她愈挫愈勇。通過走訪市場與(yu) 調研農(nong) 戶,華夢麗(li) 與(yu) 團隊決(jue) 定,在完成穩定生產(chan) 的前提下,推動農(nong) 場向體(ti) 驗式經營模式轉型。漸漸地,農(nong) 場被打造成集觀光采摘、休閑垂釣、農(nong) 家餐飲、果蔬配送、菜地承包、動物喂養(yang) 為(wei) 一體(ti) 的田園遊樂(le) 場。
農(nong) 場規模越來越大,帶動當地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好。有一次,幾位農(nong) 戶急匆匆地找到華夢麗(li) ,說自家草莓苗莫名出現大麵積死亡。冒著大暴雨,華夢麗(li) 二話不說,立即趕到地裏察看,“農(nong) 業(ye) 技術問題,就得在田裏才看得清楚、說得明白。”
仔細觀察後,找到了病因,華夢麗(li) 和農(nong) 戶商量出了解決(jue) 辦法——使用脫毒草莓苗。說幹就幹,她立刻籌備建立植物組織培養(yang) 室。時值夏季高溫,她在桑拿房般的實驗室裏一待就是3個(ge) 多月,最終在母校協助下,研製出草莓生長的培養(yang) 基配方。
“別看她年輕,這女娃娃真有兩(liang) 下子。”提起華夢麗(li) ,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她強農(nong) 興(xing) 農(nong) 的初心也在一組組數據中得到印證:打通供銷產(chan) 業(ye) 鏈,農(nong) 場帶動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230多萬(wan) 公斤,2022年實現人均增收3.38萬(wan) 元;成立助農(nong) 服務隊,將生產(chan) 技術推廣到更多省份,免費技術扶持農(nong) 戶700餘(yu) 戶;為(wei) 中小學生打造第二課堂,為(wei) 農(nong) 民打造田間課堂,先後培訓學員1.6萬(wan) 餘(yu) 名……“在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業(ye) ,在農(nong) 村大地上揮灑青春汗水,我毫不後悔。”華夢麗(li) 堅定地說。
版式設計:張芳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