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的價值意涵

發布時間:2023-07-18 10:2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我們(men) 一張藍圖繪到底,科學規劃、穩步推進。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蘇州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古人前人的做法可資殷鑒。從(cong) 春秋時期伍子胥相土嚐水、象天法地建造蘇州城,到蘇州工業(ye) 園區把“規劃先行”上升到“規劃即法”,實現“一張規劃圖,管了30年”,這些都昭示著中國式現代化絕不能搞“攤大餅”“翻燒餅”,而是要結合各地所處發展階段、經濟和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政府財力和公共投入能力、社會(hui) 公共服務水平等要素綜合謀劃、整體(ti) 推進。

  ——————————

  7月5日至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江蘇蘇州、南京等地考察調研,這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他第四次來到江蘇考察調研。總書(shu) 記對江蘇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希望江蘇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wei)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在推進社會(hui) 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

  江蘇既有綿延千年的文脈,又有固本開先的基因。緊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腳步,我們(men) 不妨一起看看江蘇發展蝶變,領悟總書(shu) 記考察調研中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的深刻價(jia) 值意涵。

  人文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此次考察期間指出:“蘇州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裏不僅(jin) 有曆史文化的傳(chuan) 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麵積承載了6%的人口、創造了10.2%的經濟總量。像蘇州就被網民譽為(wei) “最強地級市”,2022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ye) 總產(chan) 值達4.36萬(wan) 億(yi) 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二。蘇州不僅(jin) 有小橋流水、粉牆黛瓦、魚米桑茶、非遺文化,而且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製造、先進材料等產(chan) 業(ye) 集群上形成了明顯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人文與(yu) 經濟社會(hui) 融合發展,形成了新時代蘇州的“雙麵繡”。蘇繡的一項絕活是將一根細細的絲(si) 線劈成上百股,讓繡品綿密得看不出針腳;蘇州市長期打造的納米產(chan) 業(ye) ,其技術理念在於(yu) 改變原子的排列結構,實現新的材料特性,也可謂“在毫厘間繡花”。蘇州人格外重視家國情懷:顧炎武的“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費孝通的“紮根鄉(xiang) 土,誌在富民”等深深影響了新老蘇州人,也是蘇州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持續把先進技術轉化為(wei) 國家能力的精神之源。

  從(cong) 蘇州看江蘇,再放眼長三角,人文精神賦能區域現代化發展,顯示出鮮明的文化自信與(yu) 文化自覺。蘇州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南文化又勾畫了長三角地區的底色。伴隨著當下全球化、信息化迅猛發展的進程,發源和興(xing) 盛於(yu) 農(nong) 耕文明時代的江南文化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彰顯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

  在蘇州平江曆史文化街區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承力有多強,通過這個(ge) 蘇繡就可以看出來。像這樣的功夫,充分體(ti) 現出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這樣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首先體(ti) 現在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堅守上,讓祖先留下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弦歌不輟、瓜瓞綿綿。江蘇的世界級文化遺產(chan) 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總數全國領先,僅(jin) 蘇州就擁有蘇州園林、大運河蘇州段兩(liang) 項世界文化遺產(chan) ,以及昆曲、蘇州端午習(xi) 俗、碧螺春等七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些傳(chuan) 統文化形態在曆史上的形成,與(yu) 自然稟賦條件、政治經濟變遷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它們(men) 已經浸潤在此地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日用而不覺”的價(jia) 值觀念。

  這樣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還體(ti) 現在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體(ti) 現出文化的古為(wei) 今用、與(yu) 時俱進。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觀過的文創商店裏,有一條會(hui) 變色的絲(si) 巾,店長說這是最潮的創新作品,運用了特殊工藝,深受消費者喜愛。在國內(nei) 紡織絲(si) 綢行業(ye) 唯一的國家工程實驗室——蘇州大學現代絲(si) 綢國家工程實驗室,“智能纖維材料與(yu) 智能紡織品”“桑蠶絲(si) 綢產(chan) 品生產(chan) 的碳中和”等課題賦予了絲(si) 綢文化新的內(nei) 涵。傳(chuan) 統文化不是放在博物館裏的陳設,不僅(jin) 要在物質形式上傳(chuan) 承好,更要在心裏傳(chuan) 承好。

  這樣的韌性、耐心和定力,成為(wei) 我們(men) 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men) 的思想共識與(yu) 精神剛需。在前不久的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提出並闡釋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命題。此次江蘇考察中,總書(shu) 記進一步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例如,20世紀80年代江蘇蘇南地區在新辦鄉(xiang) 鎮企業(ye) 的過程中形成了名揚全國的“四千四萬(wan) ”精神:走遍千山萬(wan) 水、說盡千言萬(wan) 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wan) 苦。雖然今天創業(ye) 的形態和模式變化了,但是“四千四萬(wan) ”精神與(yu) 當前的敢為(wei) 、敢闖、敢幹、敢首創的“四敢精神”在內(nei) 核上是高度契合的,也激勵了一代代創業(ye) 人。

  中國式現代化:一張藍圖繪到底

  此次考察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要求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範,譜寫(xie) “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同時要求各地全麵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nei) 涵和本質要求,立足實際,發揮自身優(you) 勢和特色,穩步前進,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一步步變為(wei) 現實。

  在蘇州,有兩(liang) 處地理圖示吸引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目光。一處在蘇州古城之外,是1994年蘇州工業(ye) 園區成立時的手繪規劃圖,它與(yu) 另外兩(liang) 張分別拍攝於(yu) 2012年和2022年的園區實景圖驚人的相似。另一處在古城以內(nei) ,刻製於(yu) 南宋年間距今約800年的《平江圖》清晰展示著古蘇州城的平麵輪廓和街巷布局,拿著《平江圖》的拓片在今天的古城區行走也不會(hui) 迷路,多數街巷、河道和橋梁至今都可一一對應。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我們(men) 一張藍圖繪到底,科學規劃、穩步推進。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蘇州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古人前人的做法可資殷鑒。從(cong) 春秋時期伍子胥相土嚐水、象天法地建造蘇州城,到蘇州工業(ye) 園區把“規劃先行”上升到“規劃即法”,實現“一張規劃圖,管了30年”,這些都昭示著中國式現代化絕不能搞“攤大餅”“翻燒餅”,而是要結合各地所處發展階段、經濟和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政府財力和公共投入能力、社會(hui) 公共服務水平等要素綜合謀劃、整體(ti) 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我們(men) 一茬接著一茬幹,堅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條。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他所在的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說,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在南京考察時他勉勵青年員工,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以“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著,成就有價(jia) 值的人生。國家的高質量發展與(yu) 個(ge) 人有價(jia) 值的人生,都意味著久久為(wei) 功、水滴石穿。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我們(men) 以一域之光為(wei) 全局添彩,大膽嚐試、提煉經驗。江蘇產(chan) 業(ye) 基礎堅實、科教資源豐(feng) 富、營商環境優(you) 良、市場規模巨大,有能力也有責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打磨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江蘇樣本”。認真學習(xi) 領會(hu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精神,全國各地也應該進一步增強披荊斬棘的銳氣、奮楫爭(zheng) 先的勇氣,不斷豐(feng) 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nei) 涵與(yu) 經驗。

  (作者陳一係蘇州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處處長、傳(chuan) 媒學院教授;李顯龍係該院研究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