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尋訪“黃沙道”,細細品豐年

發布時間:2023-07-18 15: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56】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jun) 李玉蘭(lan) 王洋 李曉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feng) 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ge) 星天外,兩(liang) 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素以沉雄豪放著稱,但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卻別具一格,勾勒出一幅幽靜恬適的“山鄉(xiang) 夏夜圖”。其中“稻花香裏說豐(feng) 年”一句,道出了詞人麵對好年景的無盡喜悅,千百年來被人們(men) 反複吟誦。

  辛棄疾少時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yu) 痛苦,遂立下了恢複中原、報國雪恥的誌向。然而他命途多舛,不斷遭到南宋主和派的排擠。20多年裏,他隻好閑居上饒,以力田為(wei) 先,“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他將自己的莊園取名“稼軒”,並自號“稼軒居士”。

  “稼軒平生詩作600餘(yu) 首,有一多半是在上饒寫(xie) 的,其中寫(xie) 到黃沙嶺的就有5首。在那裏,他一次次駐足田畔,祈願糧阜民豐(feng) 、家國安寧。昔日黃沙道,在今天江西上饒市廣信區黃沙嶺鄉(xiang) 。”夏日的一個(ge) 傍晚,記者與(yu) 上饒博物館館長江進民一道,尋訪那片曾令詞人心醉的土地。

  抵達時,一輪明月剛上樹梢。月光下,沿一條山道向蒼莽山嶺中前行。道寬僅(jin) 容兩(liang) 人並肩而行,崎嶇路麵上,青石台基依稀可辨。

  “這就是黃沙古道了!”江進民抬手一指,“原本有5公裏長,現在隻剩了800多米。南宋時,這是上饒通往鉛山等地的官道,行人客商,絡繹不絕!”行不多時,道邊有木質涼亭,很是別致。“這就是古人所謂‘茶亭’,當年人們(men) 在古驛道上廣設茶亭,免費為(wei) 路人提供茶水、遮風擋雨。”

  古道蜿蜒,蛙聲四起,一股清新香氣絲(si) 絲(si) 縷縷,直往鼻孔裏鑽。繞過一個(ge) 山坳,眼前頓時開闊——嶺下,片片稻田如錦緞般鋪滿大地,在夜風輕撫下湧動陣陣柔波。“稻花香裏說豐(feng) 年!”大家不約而同地誦起了這首詞。

  月光如洗,稻香撲鼻,大家在田畔久久不願離去。稻田旁,一條小河潺潺流轉,莊戶人家沿河而居。良久,大家才起身朝小村走去。

  小村名曰“大屋村”。走進村子,戶戶敞著門、亮著燈,飯罷的農(nong) 人或在堂屋裏看電視,或在樹蔭下搖扇閑談。家家寬敞的院壩裏,晾曬著新打的稻穀……

  夜宿農(nong) 家,夢境裏氤氳著千年古韻和幽幽稻香。

  一大早,記者就被窗外的“隆隆”聲吵醒了。出門去,嗬,好一幅喧騰鬧忙的“夏糧豐(feng) 收圖”!稻田裏,一台台聯合收割機往返勞作,切割、脫粒、粉碎稻稈一氣嗬成。一塊地剛收割完,另一台機器便轟隆隆地開進來,緊接著機翻整地。

  記者采訪了正在此間調研的上饒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祝欽富。

  “1995年,考古專(zhuan) 家在上饒萬(wan) 年縣發現了一萬(wan) 多年前人工栽培的水稻,將世界栽培水稻的曆史向前推進了5000年。上饒,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認證為(wei) ‘世界農(nong) 業(ye) 文明最早的起源地’!”祝欽富告訴記者。

  “古稻名叫‘塢原早’,仍保有野生稻的特征,長有‘穀芒’,相當於(yu) 穿了件鎧甲,防止稻粒被鳥吃掉。現在,萬(wan) 年縣荷橋村每年還會(hui) 種幾百畝(mu) ,主要供科研、科普、旅遊觀光用。”祝欽富介紹,“今天,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一畝(mu) 稻田的產(chan) 量是‘塢原早’的3倍。這些年,上饒糧食總產(chan) 量穩定在65億(yi) 斤以上,是全省糧食主產(chan) 區之一。江西是國家輸出大額商品糧的8個(ge) 省份之一,這中間也有咱上饒的功勞。”

  “論資源稟賦,江西並沒有優(you) 勢——人常說江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還有一半鬥笠田’。能有這樣的佳績,靠的是‘螺螄殼裏做道場’!”為(wei) 了驗證自己的觀點,祝欽富建議記者到田埂上走走。

  85後上饒小夥(huo) 徐建敏,正和橫峰縣幾個(ge) 農(nong) 民討論下一季該種什麽(me) 樣的種子。他是一個(ge) 妥妥的種子專(zhuan) 家。十年裏,他不是蹲在田間地頭看水稻,就是鑽進實驗室搞研究。

  “這些年,我們(men) 開發了13個(ge) 新品種,推廣種植1200多萬(wan) 畝(mu) ,增產(chan) 優(you) 質糧食6億(yi) 公斤。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說,這小小種子能生金呐!全市主要農(nong) 作物的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6%以上。”徐建敏黢黑的臉膛上透著自豪。

  其實,要豐(feng) 收,光有良種還不夠。

  “以前哪見過這樣的大田!好些個(ge) 零碎田、小坡地都被整合了,現在是‘田成塊、渠相連’,不但節約了耕作成本,溝渠連在一起,排灌也通暢了。”望著農(nong) 機轟鳴的展闊田疇,鄱陽縣桂湖村村民黃祿財嘖嘖稱讚。

  讓種糧大戶舒友德欣喜不已的,是越來越“颯”的智能化耕種。“播種、施肥、噴農(nong) 藥,無人機在天上轉幾圈就解決(jue) 了;點開手機App,不出門就能查看作物長勢;澆地,自動控製設備幫咱精準滴灌!上饒夏秋雨水集中。但咱不怕,咱有‘抗旱救災體(ti) 係’,洪澇一過就搶種補種,幹旱一起就人工降雨、溝渠送水。老天爺鬧騰又怎樣?”他越說越起勁兒(er) 。

  …………

  如果辛棄疾能穿越到現在,一定會(hui) 寫(xie) 出更多首“稻花香裏說豐(feng) 年”的佳作:江西宣布,2023年繼續加大農(nong) 業(ye) 投入,確保糧食播種麵積5660萬(wan) 畝(mu) ,產(chan) 量力爭(zheng) 達到439億(yi) 斤……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