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石頭會唱歌:複原湖南遠古人類曆史
發現湖南⑥丨冰冷的石頭會(hui) 唱歌:複原湖南遠古人類曆史
陳薇 吳映秋
4月,位於(yu) 長江中遊的湖南風景如畫,巍巍衡山險峻,湯湯洞庭浩淼。
距今70萬(wan) 年前,洞庭湖之濱記錄了目前湖南最早的人類活動足跡;距今1萬(wan) 多年,在湘江之源的石灰岩洞穴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陶器和世界最早的古稻,一個(ge) 嶄新的時代初露曙光。
那麽(me) ,我們(men) 究竟從(cong) 哪裏來?4月13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意願在長沙博物館開講。現場,他圖文並茂地講述湖南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要發現和研究進展,原本“冰冷”的石頭變得“溫暖”,湖湘遠古文化鮮活地朝我們(men) 走來。
1. 兩(liang) 塊小石頭,“砸開”湖南舊石器緊閉的大門
1965年,在《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期刊上,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張森水采寫(xie) 報道了由湖南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隊提供的桂陽縣山洞出土的一件刻紋骨錐,骨錐被鑒定為(wei) 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根據描述,骨錐是磨製而成,發掘時折斷,器身中部有數組橫道刻紋。骨錐後被遺失,複製品現收藏在湖南省地質博物館。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展廳,這件湘南刻紋骨錐複製品被擺放在顯眼的位置,它通身呈石黃色,身上多組橫道刻紋清晰可見。因年代久遠,出土這件石器的洞穴位置至今仍有爭(zheng) 議,目前也沒有與(yu) 之相關(guan) 的任何線索。這一切,都給這件刻紋骨錐蒙上了一層迷茫的輕霧。
刻紋骨錐丟(diu) 失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湖南沒有發現一件舊石器,舊石器考古工作近於(yu) 空白狀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袁家榮回憶說:“我花了十多年的時間,跑遍了大半個(ge) 湖南,鑽了100多個(ge) 山洞,半點舊石器的影子都沒找到。周邊的省份,包括湖北、安徽、廣東(dong) ,都發現了舊石器遺址。我還真有些坐不住了。”
一轉眼,22年光陰掠過,湖南的舊石器考古出現了轉機。
1987年4月24日,袁家榮和時任懷化地區博物館館長舒向今來到新晃考察。無意中,該縣的文化輔導員王石在興(xing) 隆鄉(xiang) 柏樹林遺址采集的一塊近似白陶的標本引起了他們(men) 的注意。這是一塊年代很古老的陶片。直覺告訴袁家榮,這個(ge) 地方不能放過。
第二天一早,袁家榮、舒向今在時任新晃侗族自治縣文管所所長湯宗悟的帶領下,去看現場。在周邊調查時,湯宗悟撿起一塊石片,袁家榮審視,這是一件石英岩人工岩片,石頭上還有放射狀的人工打擊過的痕跡,其埋藏的地層是老土(考古學上稱“網紋紅土”)。他們(men) 意識到,如果石片埋藏位置無誤,那它應該就是舊石器時代的一件文化遺物。為(wei) 了慎重起見,他們(men) 又在斷崖的網紋紅土中親(qin) 手挖出另一件打製石片。
袁家榮說:“當時,我手裏拿著這兩(liang) 塊石頭,心裏壓了十多年的那塊大石頭放下來了,人一下子就輕鬆了。”
這兩(liang) 塊小石頭,不僅(jin) 填補了湖南舊石器考古的空白。它們(men) 還帶來了重要信息:在華南地區的網紋紅土層中,確實埋藏著舊石器。以往華南地區的舊石器考古喜歡把目光盯著山洞,現在大家把注意力都轉移到了網紋紅土層。於(yu) 是,有關(guan) 舊石器的“捷報”不斷傳(chuan) 來,不僅(jin) 是湖南的湘、資、沅、澧四水流域,在廣西、安徽、湖北、江西等南方許多省份的網紋紅土層,也不斷發現了舊石器。
專(zhuan) 家認為(wei) ,湖南舊石器的考古發現,不僅(jin) 推動了華南舊石器考古的飛躍發展,還大大拓寬了我國舊石器考古的研究領域。到現在,湖南共發現了300多處舊石器遺址。
2. 湖南人的老祖宗,或將改寫(xie) 世界人類的遷徙史
“媽媽,人類的祖先真的是猿人嗎?這些人,怎麽(me) 跟我們(men) 長得一點都不像啊?”現場,一個(ge) 小女孩一邊饒有興(xing) 趣地聽著李意願的講解,一邊指著前方大屏幕上的圖片,好奇地問身邊的一名婦女。
是啊!我是誰?我們(men) 究竟從(cong) 哪裏來?
人類的起源至今仍是地球公民關(guan) 心的母題。
“現代人起源”(指晚期智人的起源)長期以來有兩(liang) 種理論:一種叫多地區起源說。另一種叫非洲起源說或替代說,這種理論認為(wei) “現代人”起源於(yu) 非洲。1987年,美國相關(guan) 研究專(zhuan) 家根據分析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147個(ge) 婦女的DNA,認為(wei) 她們(men) 可以追溯到距今20萬(wan) 年以前非洲的一個(ge) 婦女,西方媒體(ti) 將她稱為(wei) “夏娃”,這也是現代人起源的“夏娃理論”。
“夏娃理論”的提出,立刻引起激烈爭(zheng) 論。中國科學院院士、古人類學家吳新智不讚同“夏娃理論”,他認為(wei) 中國的古人類化石顯示出一脈相傳(chuan) 的進化脈絡,中國的舊石器文化無論在哪個(ge) 時期都看不出來自西方的文化取代中國原有文化的跡象。
20世紀福岩洞遺址的發現,為(wei) 這一觀點提供了新的印證。2011年至2013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永州市道縣文物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在永州市福岩洞遺址發掘出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征的人類牙齒化石47枚,經測定,它們(men) 的年代範圍在8萬(wan) 至12萬(wan) 年之間。
這表明,8萬(wan) 至12萬(wan) 年前,“現代人”已經出現在湖南地區,他們(men) 是東(dong) 亞(ya) 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而在世界範圍內(nei) ,西亞(ya) 以色列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現代人化石是5萬(wan) 年前,歐洲發現的是4.5萬(wan) 年前,這意味著中國境內(nei) 出現現代人的時間比上述地區要早至少3萬(wan) 至7萬(wan) 年。
李意願認為(wei) ,福岩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不僅(jin) 改變了一些研究者認為(wei) 晚更新世[126000年(±5000年)至10000年]早期階段中國不存在“現代人”的認識,還填補了以往缺乏的現代類型人類在東(dong) 亞(ya) 地區最早出現時間和地理分布的空白;雖然這一發現還沒有直接觸及現代人是否起源於(yu) 非洲的問題,但一個(ge) 比較合理的推測是,中國乃至東(dong) 亞(ya) 人從(cong) 當地起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這也意味著“現代人”演化擴散的地圖將有所改變。
3. 世界最早水稻、中國最早陶器,遠古湖南作出不朽貢獻
湖南最普通,但最神奇的一種植物是什麽(me) ?
水稻。
在這片土地上,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水稻。
1993年11月,考古隊對永州道縣的玉蟾岩遺址進行首次發掘時,意外發現原始陶片和兩(liang) 粒古稻殼;1995年10月至12月,第二次發掘,考古隊成員除了常規的田野考古專(zhuan) 家外,特意邀請了農(nong) 學專(zhuan) 家、孢粉分析研究專(zhuan) 家加盟。11月28日,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著名水稻專(zhuan) 家張文緒發現了兩(liang) 粒古稻殼,顏色呈灰黃色;2004年至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係、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係聯合合作,對玉蟾岩遺址開展第三次、第四次發掘,考古人員發現了數粒炭化米粒。
經年代測試,這些古稻遺存基本確定是距今14000年到18000年。張文緒認為(wei) ,玉蟾岩出土的稻穀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征、從(cong) 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類型,他將它們(men) 定名為(wei) “玉蟾岩古栽培稻”。作為(wei) 世界最早的水稻遺存,它們(men) 引起了人們(men) 對中國水稻的馴化、稻作農(nong) 業(ye) 的起源的重新思考和討論。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通過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發明史上的重要科技成果之一。玉蟾岩遺址陶片經年代測試,最早的距今18000年,處於(yu) 舊石器時代晚期。這個(ge) 發現證實,陶器起源於(yu) 舊石器時代末期,發展盛行於(yu) 新石器時代及其以後,從(cong) 而改變了考古界將“陶器的存在作為(wei) 新石器時代的特征標誌”的單一標準。
我們(men) 的眼前仿佛出現這樣一幅場景:定居或半定居在玉蟾岩的先人們(men) ,春夏之交采梅子,夏秋撈螺蚌,秋冬春初捕獵候鳥,他們(men) 在有限的互動範圍內(nei) 積極開拓新的食物資源;采集野生稻後,無法生吃,炊煮稻米的陶器成為(wei) 迫切的需求;接下來,發生了由野生稻采集到野生稻的儲(chu) 藏以至普通野生稻的栽培的演化社會(hui) 行為(wei) ……
有了水稻,農(nong) 業(ye) 獲得快速發展,於(yu) 是有了定居村落,安定的村落和農(nong) 業(ye) 使得人口迅速增長,在這以後的數千年裏,湖湘大地熱氣騰騰,迸發出勃勃生機。
■大事記
湖南舊石器考古
1987年,在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大溪橋網紋紅土中首次發現舊石器時代礫石石器,這一重要發現填補了湖南舊石器的空白。
1987年、1988年,先後對常德市澧縣的雞公壋遺址進行兩(liang) 次發掘,共發掘出石製品約200件。
1988年、2005年,先後對常德市津市的虎爪山遺址進行兩(liang) 次搶救性發掘。該遺址是澧水文化類群的早期代表。
1992年,對常德市澧縣的烏(wu) 鴉山遺址進行正式發掘,其遺存屬於(yu) 舊石器時代中晚期階段。
1990年、1993年、2006年,先後對常德市石門縣的燕耳洞遺址進行3次發掘,其遺存大致屬於(yu)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後一階段。
1993年、1995年、2004年~2005年,先後對永州市道縣的玉蟾岩遺址進行4次發掘,該遺址分別被評為(wei) “95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2000年,常德市澧縣的十裏崗遺址出土了礫石、燧石、石英與(yu) 赤鐵礦石等岩性的石製品,其遺存屬於(yu)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後一階段。
2011年,常德市臨(lin) 澧縣的條頭崗遺址出土石製品6000餘(yu) 件。
2011年~2013年,從(cong) 永州市福岩洞發掘出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征的人類牙齒化石47枚。這些人類化石距今8萬(wan) 至12萬(wan) 年前,是東(dong) 亞(ya) 最早的現代人化石。
2016年,對沅江市赤山島調查發現的楓樹嘴遺址、虎須山遺址、楊臘丘遺址同時展開考古發掘,共出土石製品1000件。這是首次在湖南確認似阿舍利技術石器工業(ye) 的地層和時代。
2017年,對常德市臨(lin) 澧縣傘(san) 頂蓋遺址正式進行發掘。該遺址是近年湘西北澧水流域發現和發掘的石製品數量最為(wei) 豐(feng) 富的中心營地遺址。
■評說
華南第四紀地層以網紋紅土為(wei) 特色,其間埋藏著被稱為(wei) 砍砸器體(ti) 係的粗獷的礫石工具。這些文化遺存形成的時間、古人類群體(ti) 的屬性及其所處的生態環境,礫石工業(ye) 傳(chuan) 統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們(men) 與(yu) 西方阿舍利技術體(ti) 係之間的關(guan) 係,長期以來成為(wei) 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很多問題懸而不決(jue) ,一個(ge) 重要原因是這類遺存往往采自地表,埋藏學、年代學和器物組合信息缺失。
2016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方麵取得突破,在洞庭湖地區發現了多處遺址,在網紋紅土地層中發現兩(liang) 個(ge) 文化層位,出土近1000件石製品,並初步建立起文化時代的框架。而對西洞庭盆地幾處遺址的試掘,則首次在華南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中構建出“網紋紅土-弱網紋紅土-均質紅土-黃土-黑褐色土”的文化序列,為(wei) 研究區域性石器技術的演變和本土人群的連續演化,增加了新信息和新視角。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hui) 舊石器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主任 高星
30多年來,湖南舊石器時代考古有一係列重要發現與(yu) 研究進展。這些成果大大提早了遠古人類在湖南境內(nei) 演化發展的曆史。
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現的津市虎爪山、澧縣雞公壋、烏(wu) 鴉山、十裏崗等遺址,就搭建起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框架。近年來新發現的臨(lin) 澧傘(san) 頂蓋、沅江赤山島等更豐(feng) 富完善了湖南境內(nei) 古人類文化發展係列,進一步揭示出遠古狩獵采集人群行為(wei) 特點與(yu) 活動的具體(ti) 場景及細節。在道縣玉蟾岩發現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文化遺存,將人類使用陶器的時間推至距今18000年,也為(wei) 研究華南亞(ya) 熱帶地區先民從(cong) 狩獵采集到稻作農(nong) 業(ye) 的發展曆史進程提供了實證。同樣也是在道縣,前幾年發掘的福岩洞遺址發現的40多枚距今80000年前後的現代人類牙齒,更進一步改寫(xie) 了現代人類在中國乃至亞(ya) 洲東(dong) 部地區出現的曆史。
上述成果顯示,湖南舊石器考古不僅(jin) 對複原本地區遠古人類曆史作出重要貢獻,更對中國乃至東(dong) 亞(ya) 早期與(yu) 現代人類的演化、農(nong) 業(ye) 起源等一係列世界史前考古學重大課題研究,都具有非常關(guan) 鍵的影響與(yu) 巨大的推動作用。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王幼平
人類什麽(me) 時候開始來到三湘大地披荊斬棘繁衍生息,目前還不能確定。因為(wei) 考古學家正在探索當中。但是湖南舊石器時代的曆史至少早到50萬(wan) 年以前。如果參照鄰近地區的網紋紅土文化埋藏的年代,湖南人類文化的曆史可以達到70萬(wan) 年以上。與(yu) 世界曆史一樣,湖南的舊石器時代是一個(ge) 漫長的人類童年時代。在這朦朧漫長的歲月裏,盡管維持生計的工具是那樣簡單粗陋,文化在今天看來是那麽(me) 原始愚昧,但它凝聚了人類童年的智慧。湖南舊石器文化沒有歐洲舊石器文化那樣複雜的石器技術,並不意味文化的落後,而是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的選擇,充分體(ti) 現了務實的應對策略。
玉蟾岩的遺址文化是目前湖南舊石器時代文化最高水平的傑出代表,也是湖南舊石器時代文化長期發展的結果。目前,水稻和陶器的起源已經成為(wei) 全世界學術界探索的前沿課題。玉蟾岩遺址的考古發現在水稻和陶器的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影響。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袁家榮
(湖南日報記者 陳薇 整理)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