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播並舉,讓古籍走出“深閨”,成為文化自信的源頭
“傳(chuan) 承、傳(chuan) 播,這兩(liang) 個(ge) ‘傳(chuan) ’,是古籍修複保護的兩(liang) 條‘腿’。我們(men) 古籍修複師的工作不再隻是埋頭修書(shu) 。”6月5日下午,上海圖書(shu) 館曆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複部副主任王晨敏在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一間會(hui) 議室,錄製徐匯區教育局與(yu) 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主辦的“光啟講堂”新一課,談中華古籍裝幀的演變。
近日,作為(wei) “古籍修複與(yu) 裝幀”培訓授課教師,王晨敏剛為(wei) 上海中等職業(ye) 學校的圖書(shu) 館管理員們(men) 上了一課;5月的“2023年上海學生職業(ye) 體(ti) 驗日”,他的學員是參加職業(ye) 體(ti) 驗的中小學生。在上紙、上墨、揭紙的一個(ge) 個(ge) 步驟中,孩子們(men) 親(qin) 身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用紙墨留形的風采。
“80後”王晨敏2005年進入文獻保護修複部工作,近20年時間裏,身邊同事從(cong) 老師輩居多,到“80後”“90後”漸成主力。如今,文獻保護修複部近30名工作人員中,不僅(jin) 有古籍修複師,還有設計、策展等多方麵人才。去年建成開放的上圖東(dong) 館美術文獻主題館,成為(wei) 古籍修複和碑刻傳(chuan) 拓及拓片裝裱這兩(liang) 項非遺技藝展示、傳(chuan) 播和市民體(ti) 驗的窗口和陣地。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尤其是要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chuan) 播水平。”上海圖書(shu) 館館長陳超說,“讓古籍、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wei) 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ang) 、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圖書(shu) 館人、古籍工作者要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修書(shu) 懂書(shu) ,傳(chuan) 統技藝與(yu) 現代教育結合
上海地區是古籍資源收藏重鎮,“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就有上海圖書(shu) 館、上海博物館、複旦大學等七家,上海檔案館、方誌辦、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上海圖書(shu) 公司等紙質文物收藏也很豐(feng) 富。
上海圖書(shu) 館是全國古籍保護修複的龍頭單位之一。79歲的上圖專(zhuan) 家趙嘉福是新中國培養(yang) 的第一代古籍修複師,在他的傳(chuan) 授下,一代代“良工”接續著守護中華傳(chuan) 統典籍的使命。他們(men) 中有上圖曆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複部主任張品芳——新中國“第二代”、上圖“第三代”古籍修複從(cong) 業(ye) 者;也有出生於(yu) 1995年的王欣——目前團隊中最年輕的修複師。
2013年6月,國家圖書(shu) 館成立國家古籍修複技藝傳(chuan) 習(xi) 中心,並在湖北、重慶、上海等6個(ge) 省、直轄市成立傳(chuan) 習(xi) 所。2014年11月,複旦大學成立全國首家“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並設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年屆古稀的趙嘉福擔任特聘教授。2015年,國家級古籍修複技藝傳(chuan) 習(xi) 中心複旦大學傳(chuan) 習(xi) 所揭牌。
麵向社會(hui) 招生、重視“口傳(chuan) 心授”的傳(chuan) 習(xi) 所,與(yu) 大學本科、研究生教育結合,形成古籍修複人才培養(yang) 的複合模式,讓古籍修複領域傳(chuan) 統的“師父帶徒弟”有了與(yu) 現代教育結合發展的新的實踐可能。
複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光輝說,古籍保護是一項長遠的工程,涉及人文、科技、非遺、審美等諸多領域。“在學校打基礎,要真正上手、獨立‘上路’,可能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本科學財務,因為(wei) 對古籍修複的興(xing) 趣“改行”的王欣說。
“現在不僅(jin) 有圖書(shu) 館、博物館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來學古籍修複,還有古漢語、外語專(zhuan) 業(ye) 的,甚至有化學、生物等專(zhuan) 業(ye) 的。”趙嘉福解釋,以前看紙張、鑒定版本,單憑肉眼、手感,現在有了現代化儀(yi) 器、高科技的助力,“學古籍修複,同樣要知曉古籍編目是怎麽(me) 回事,能懂石刻、碑拓、書(shu) 法技藝更好。”他回憶,“上圖從(cong) 顧廷龍館長時代起,從(cong) 來就不是單純培養(yang) 技術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句讀,版本要能搞清楚。”
王欣是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2019屆碩士畢業(ye) 生,上圖的“第四代”古籍修複師。如果按趙嘉福授業(ye) 來說,她與(yu) “60後”張品芳似乎也能算“平輩”。模糊的“第幾代”背後,足見古籍修複人才培養(yang) 模式的變化。“希望培養(yang) 不光會(hui) 古籍修複,也懂書(shu) 的人才。”楊光輝說。
汲古慧今,讓中華優(you) 秀古籍“活”起來
“作為(wei) 公共文化機構,我們(men) 不僅(jin) 要把祖先留下來的東(dong) 西保護、保存好,還要讓它們(men) 為(wei) 社會(hui) 所用。隻有服務讀者,才能體(ti) 現這些傳(chuan) 統文化物質載體(ti) 的價(jia) 值。”上海市圖書(shu) 館學會(hui) 理事長周德明說。
古籍修複不隻是為(wei) 古籍“續命”,大家還有一個(ge) 心願——不讓古籍在庫房裏“冷掉”。2005年起,上海圖書(shu) 館以“揭示館藏精品,弘揚中華文化,服務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理念,在國內(nei) 圖書(shu) 館界開創館藏文獻年度精品展服務,以每年一個(ge) 主題的形式將館藏曆史文獻進行公益性展示。僅(jin) 最近五年,觀眾(zhong) 就能數出“縹緗流彩:中國古代書(shu) 籍裝潢藝術”“墨彩斑斕 石鼓齊鳴: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等多個(ge) “爆款”。上圖古籍修複團隊承擔大展作品修複及裝裱工作。目前,團隊正為(wei) 下半年要舉(ju) 辦的“大漢雄風:上海圖書(shu) 館藏漢碑善本展”忙碌,這將是國內(nei) 外首個(ge) 以漢碑善本為(wei) 專(zhuan) 題的展覽。
在上圖東(dong) 館美術文獻主題館,眼下正在舉(ju) 辦的新展“遊目騁懷——北宋書(shu) 家的人文之旅”以宋四家的碑帖為(wei) 基礎,為(wei) 讀者開啟跨越時空的北宋山水行旅。王晨敏介紹,美術文獻主題館開放以來,傳(chuan) 統技藝體(ti) 驗很受歡迎,尤其是“拓古傳(chuan) 新——碑帖傳(chuan) 拓非遺體(ti) 驗”活動名額總被一搶而空。
上海圖書(shu) 館與(yu) 萬(wan) 代南夢宮(中國)合作的“非遺技藝體(ti) 驗課”係列公益活動已連續三年舉(ju) 辦,去年走進蘇州圖書(shu) 館,聯動長三角,以寓教於(yu) 樂(le) 的形式向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
親(qin) 手製作一本線裝書(shu) 後,西南位育中學初一學生薑懿宸體(ti) 會(hui) 到“跨過困難、枯燥之後的甜”。就讀於(yu) 上外附中的於(yu) 漪湉寫(xie) 道,“這一拆一裝、一刻一拓的手藝下,並非暗藏什麽(me) 玄機,而是一代代古籍修複技藝傳(chuan) 承人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熱愛和堅守。”
“身處互聯網時代,我們(men) 要積極探尋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的新路徑、新方式。”陳超介紹,“圖書(shu) 館員做了一個(ge) 小嚐試,在網上開一個(ge) 平台,讓古籍研究的專(zhuan) 家、館員說善本、講碑帖、說稿本、講家譜。”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這檔名為(wei) “觀止講堂”的節目已更新328期,播放量最多的“仲威講碑帖”今年作為(wei) “觀止叢(cong) 書(shu) ”第一種出版。講座視頻與(yu) 圖書(shu) 聯動,進一步推動古籍普及化和大眾(zhong) 化,向大眾(zhong) 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美。
“汲古慧今”,讓書(shu) 寫(xie) 在故紙堆裏的文字“活”起來,讓中華優(you) 秀古籍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傳(chuan) 播載體(ti) 和文化自信的源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探索還將持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