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尋“博”江蘇丨別有“用”心!追求精致生活,千百年來從未停步

發布時間:2023-07-20 10:00:00來源: 現代快報全媒體

  到博物館追尋曆史腳步,正成為(wei) 生活潮流和文化現象。

  除了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這些網紅博物館,江蘇還有很多特色博物館。現代快報記者圍繞吃、穿、用、讀等日常生活主題,帶你打卡這些特色博物館。

  在常州油燈博物館,從(cong) 最簡單的陶豆到繁複巧妙的西王母油燈,能工巧匠們(men) 在小小的油燈身上窮盡想象;在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一榫一卯,各個(ge) 木構件嚴(yan) 絲(si) 合縫,百年不鬆動;在常州市龍城梳篦博物館,雕、描、燙、刻、磨……一把木梳需28道工序,一把篦箕需72道半工序。器以載道,古人在生活用具上頗下功夫,既有獨具匠心的精妙巧思,又有生活意趣的精致追求,千百年來從(cong) 未停步。

  常州油燈博物館:1500餘(yu) 件油燈講述文明之光

  坐落於(yu) 常州西太湖畔的油燈博物館,是全國首家專(zhuan) 業(ye) 的油燈主題博物館,集中展示了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收藏的1500餘(yu) 件中外各式油燈珍品。

  油燈博物館按通史展覽模式,係統展示了從(cong) 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的各類油燈。新石器時期的彩陶豆是館中最古老的油燈;有比較少見的戰國陶質鳳鳥形彩繪燈、漢代人擎雙燈盤漆燈和遼代石燈;還有“省油燈”“氣死貓”等有趣的油燈。

  鎮館之寶是漢代十三頭西王母陶質油燈。這是目前出土的同一時期同一主題的油燈中燈盞數最多、體(ti) 量最大、裝飾最繁複的油燈。西太湖美術館研究部主任劉煥煥介紹說,“漢代上至君王,下至民眾(zhong) 都信奉掌管著長生不老藥的西王母。在這盞油燈上可以看到,西王母端坐在龍虎座上,左右兩(liang) 側(ce) 為(wei) 龍頭與(yu) 虎頭,上方各有圓球,分別刻了金烏(wu) 鳥和蟾蜍,象征著日月。四個(ge) 手持燈盞、騎龍禦馬的仙仆環繞四周,突顯著西王母至高無上的地位。油燈下半部刻畫的神獸(shou) 、靈龜、連理枝等也都栩栩如生。”

  “最神秘的油燈是十六國時期的陶質星象紋底座帶佛像十三龍頭枝燈。十六國時期十分短暫,發現的油燈也非常少。”劉煥煥說,油燈上8個(ge) 佛像分上下兩(liang) 層排列,十分生動。每枝燈盞銜接處是龍頭造型,用插入式連接,底座覆碗上布滿星宿。就目前出土的情況看,這種星宿紋在之前和之後的油燈中極為(wei) 少見。

  館內(nei) 展示的宋代“省油燈”的碟壁是一個(ge) 中空的夾層,碟壁側(ce) 麵有個(ge) 小圓嘴,用來向夾層中注水。大詩人陸遊就曾說過:“書(shu) 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水於(yu) 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有句俗語——‘真不是個(ge) 省油的燈!’可見正是貼合古人的油燈生活。”劉煥煥笑著說。

  “氣死貓”油燈更有趣味。一盞清代瓷質“氣死貓”油燈上,小老鼠趴在燈盞上模仿偷油吃的場景。“在物資相對貧乏的古代,為(wei) 了防止老鼠偷吃燈油,古人設計了全封閉的燈盞,將燈油藏於(yu) 腹腔之內(nei) ,老鼠就偷吃不到燈油了。”劉煥煥解釋說,“貓原本是可以蹲守在油燈旁,來個(ge) 守株待鼠。但老鼠偷不到燈油就不來了,貓就氣壞了,所以叫‘氣死貓’油燈。”

  在博物館內(nei) ,還有上過太空的油燈——唐三彩油燈。據悉,這盞油燈高度僅(jin) 有幾厘米,2016年曾跟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去往太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遨遊過太空的油燈。

  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清朝就用上了“旋轉桌”

  “清代文人李漁曾寫(xie) 過,‘維揚之木器,姑蘇之竹器,可謂甲於(yu) 古今,冠乎天下矣。’以前南通曾隸屬於(yu) 揚州府,木器工藝也非常高超。很多南通的工匠曾在皇宮裏製作家具,後將這門技藝帶回了家鄉(xiang) ,並將其延續並發揚光大。”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館長陳雲(yun) 介紹。

  20世紀80年代末,陳雲(yun) 和丈夫王金祥開始收藏通作明清古家具,並建起了博物館,如今已有568件藏品。通作家具的主要標記就是“拐兒(er) 紋”。這主要是因為(wei) 當地家具使用的木材是能與(yu) 小葉紫檀媲美的柞榛木。俗話說“十柞九空,十柞九彎”,取材不易,大的木材用作桌麵和桌腿,小的便以攢接的方法做成了紋飾,不但大方美觀,結構上也能發揮支撐的作用。

  桌椅、床榻、櫥櫃……博物館內(nei) ,各式各樣的通作家具讓人目不暇接。其中一張精巧的清代中期的柞榛木八卦麵圓台,台麵采用大邊框芯板八卦麵工藝,桌麵下段正中是獨立圓柱,分上下二節,桌麵可以自由轉動,腳踏圓盤支撐整個(ge) 桌麵。桌麵側(ce) 麵牙條雕有如意紋,腳踏作為(wei) 冰裂紋保存完好,是一件罕見的孤品。

  “鎮館之寶”是一張清中期的金絲(si) 楠木拔步床。這張拔步床采用了典型的通作工藝,除踏板、床頂板、床楞外,其他全為(wei) 上等金絲(si) 楠木製作。門麵采用斜萬(wan) 字紋雙麵窪線工藝,床頂邊沿采用淺浮雕、深雕、圓雕等多種工藝,人物雕刻得活靈活現,刻畫了狀元及第、八仙過海、五子登科等故事。床頂還設有兩(liang) 個(ge) 掛鉤,是新婚時掛紅燈籠用的。“這是當年的大戶人家所有,品相工藝極佳。”陳雲(yun) 說,拔步床有著很強的私密性,設置有子孫桶、衣櫃等,生活起居都可以在內(nei) 部完成。

  為(wei) 了讓參觀者更好地了解通作家具的製作過程,作為(wei)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通作家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chuan) 人的王金祥設計製作了600多件木工工具,並拆解了一張300多歲的桌子,零部件一一展現在牆上。他還出版了《大器婉成——一張通作柞榛方桌的解析》《一席綺夢》《大匠之道》等書(shu) ,介紹中國通作家具製作技藝。

  常州市龍城梳篦博物館:小小梳篦流行千年

  梳篦,又稱櫛,是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分為(wei) 木梳和篦箕兩(liang) 種物品。有句老話,“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的製作技藝形成於(yu) 東(dong) 晉,梳子有28道工序,篦子有72道半工序,精湛繁複,迄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常州梳篦以“雕、描、刻、燙、嵌”獨特工藝,在實用的同時兼顧優(you) 美造型,贏得了“常州梳篦甲天下”和“宮梳名篦”之盛譽。

  位於(yu) 常州市勤業(ye) 路17號博濟·南岸裏園區內(nei) 的常州市龍城梳篦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座梳篦博物館,也是常州首個(ge) “工業(ye) 旅遊示範點”。常州梳篦廠有限公司總經理賈瑋介紹稱,龍城梳篦博物館展區分為(wei) 梳篦曆史文化展示區和工藝製作展示區。其中曆史文化展示區展現梳篦的製作工具和原材料、各曆史時期製作的各式梳篦,梳篦的傑出成就等,有著“檀香雕刻雙龍戲珠梳篦”“檀香雕刻鳳梳”“象牙淺刻靜瓶梳”“黃楊工藝梳”等560餘(yu) 件精美藏品。工藝製作展示區集中展示梳篦工藝的製作過程,還設置了互動區,遊客可以動手學習(xi) 梳篦工藝製作過程,感受傳(chuan) 統工藝的魅力。

  說起鎮館之寶,賈瑋表示,1915年,常州梳篦與(yu) 國酒茅台一同獲得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國際和平博覽會(hui) 銀獎;1926年,常州梳篦又在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hui) 上奪得金獎,從(cong) 此以“中華梳篦之宗”揚名世界。原先館裏珍藏著兩(liang) 枚世博會(hui) 獎牌原件,如今原件被收進了常州市檔案館。此外,精品“檀香雕刻雙龍戲珠”梳篦采用老檀香木雙麵鏤空雕刻,很好地體(ti) 現出雙龍戲珠的場景,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hui) 江蘇館展出。

  在梳子已經成為(wei) 日用品的今天,常州梳篦也開始向工藝類和旅遊用品方麵發展,四大美女工藝梳、紅樓夢工藝梳、海洋魚係列工藝梳、京劇臉譜工藝梳、旗袍套梳等都能在館內(nei) 見到。近年來,博物館還開展館校合作,舉(ju) 辦了40多場“小小傳(chuan) 承人”活動,40多所中小學8000餘(yu) 名學生參與(yu) 梳篦曆史文化技藝課程。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