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文化記憶 傳統村落如何保護?
中新網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 上官雲(yun) )提起中國的傳(chuan) 統村落,你會(hui) 想到什麽(me) ?今年早些時候,2023年傳(chuan) 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名單公布。消息登上熱搜後,一大批令人驚豔的傳(chuan) 統村落刷屏,有網友感歎,“都想去!”
對此,複旦大學教授張曉虹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談到了傳(chuan) 統村落的保護、以及“非遺”的活化利用等問題。對傳(chuan) 統村落承載的文化,發揚其中優(you) 秀的部分,做到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生活中建構文化之根。
她分享了很多蘊藏在傳(chuan) 統村落民居中的智慧。例如,村落建造時注意與(yu) 地形、地勢和諧共處,前麵要有進出水,村頭有水塘,利於(yu) 木結構房屋防火。
北方的餃子,南方的湯圓
“民以食為(wei) 天”,傳(chuan) 統村落的文化習(xi) 俗涉及生活的方方麵麵。
張曉虹常年從(cong) 事文化地理方麵的研究,注意到一種文化現象的同時,考慮最多的就是與(yu) 之關(guan) 聯的地理差異。“在食俗中能明顯看到,很多時候南方吃的食物,材料是用米替換了麵。”
“在江南一帶,春節要吃肉湯圓,很像北方的餃子,隻不過餃子皮是麵粉做的,包湯圓的皮是用米來做原料。但表達的都是新一年團團圓圓的理念。”她說。
在傳(chuan) 統鄉(xiang) 村中,人的生老病死幾乎都和音樂(le) 有關(guan) ,滿月酒、婚禮等等,將中國傳(chuan) 統曆史記憶保存下來。如果傳(chuan) 統鄉(xiang) 村消失,這種慢節奏、禮儀(yi) 性的生活方式或許慢慢也就不存在了。
早年間,張曉虹曾前往在陝西吳起縣文化館考察,在那裏看到了館長收藏的剪紙、綴滿精美刺繡的鞋墊,驚歎工藝之精美,也感慨保護的難度,“有些手藝人,年齡已經很大了。”
在此基礎之上,自2016年開始,她逐漸萌生了編寫(xie) 一套書(shu) ,將這些文化保存下來的念頭。
記錄傳(chuan) 統村落歲時民俗
在長期的調研過程中,張曉虹發現,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大量農(nong) 業(ye) 人口進程,鄉(xiang) 村的空心化很容易導致傳(chuan) 統村落消亡,附著的中國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也會(hui) 受到影響。
她決(jue) 定將此前的想法付諸實踐,於(yu) 是聯係了北京大學的吳必虎教授,開始遴選寫(xie) 作主題,組建編寫(xie) 團隊,希望為(wei) 保留傳(chuan) 統村落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做一些工作。
此後,編寫(xie) 團隊通過查閱史地資料、實地考察等方式對傳(chuan) 統村落中的非遺進行了係統性整理、搶救性記錄。2023年,《中國傳(chuan) 統村落文化搶救與(yu) 研究·非物質文化係列》結集出版。
傳(chuan) 統製作工藝與(yu) 裝飾藝術、遊戲與(yu) 體(ti) 育、歲時民俗與(yu) 民間信仰、飲食與(yu) 儀(yi) 式、音樂(le) 與(yu) 戲曲、民間神話傳(chuan) 說等八個(ge) 專(zhuan) 題構成了全書(shu) 內(nei) 容,也反映了中國悠久的曆史和豐(feng) 富的文化。
“這八個(ge) 專(zhuan) 題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層麵基本都有所反映。從(cong) 文本講,在保護的基礎上,我們(men) 更注重非遺的活化。”張曉虹說。
傳(chuan) 統民居裏蘊含的智慧
在人們(men) 的觀念中,“文化”可能往往以精神層麵為(wei) 主,但張曉虹認為(wei) ,每一樣文化的形成與(yu) 發展都附著於(yu) 具體(ti) 的生活方式之上。
“中國古代是農(nong) 耕文明,落實到每一個(ge) 人的身上,就是你生活的鄉(xiang) 村。鄉(xiang) 村不僅(jin) 僅(jin) 是幾間房屋,其實它包括一整個(ge) 社區,人們(men) 利用自然環境來構建社區,將文化傳(chuan) 承下去。”她說。
這種文化規範往往是是儀(yi) 式性的、約定俗成的。她說,因此在論及傳(chuan) 統村落時講的就不僅(jin) 僅(jin) 是保留物質居所的問題,它們(men) 其實都具有比較明顯的文化含義(yi) 。
張曉虹舉(ju) 了一個(ge) 簡單的例子:中國很多傳(chuan) 統村落民居基本都是木架構,一些民居的木雕上刻有流傳(chuan) 已久的戲劇故事之類,道德教化的傳(chuan) 承即藏於(yu) 其中。
她發現,在安徽、江西一帶,村落布局非常講究與(yu) 地形、地勢和諧共處,村落前麵要有進出水,村頭有水塘,利於(yu) 木結構房屋防火。
此外,傳(chuan) 統村落在村中的重要位置上往往建有宗祠,這就反映了強烈的家族觀念。通過物質、空間等方麵的布局來反映文化特點,她認為(wei) ,這也是傳(chuan) 統村落應該保留的理由之一。
鄉(xiang) 愁:情感歸宿與(yu) 文化認同
近些年來,“鄉(xiang) 愁”是一個(ge) 不斷被提及的詞匯。
張曉虹理解的“鄉(xiang) 愁”,是一種情感歸宿和文化認同。“我們(men) 常講,中國人有一顆中國胃,你的飲食就是小時候家裏做飯的味道。文化散落於(yu) 衣食住行之中,但又是綜合性的。”
中國古代以農(nong) 為(wei) 本,傳(chuan) 統鄉(xiang) 村承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她提出,對傳(chuan) 統村落首先是保護,麵對其中的深厚文化內(nei) 涵,發揚其中優(you) 秀的部分,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生活中建構文化之根。
“其次是活化,讓人們(men) 意識到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旅遊業(ye) 是一個(ge) 比較好的方式。工藝精美的粵繡,相對實現了一定的產(chan) 業(ye) 化,也是一個(ge) 活化的案例。”張曉虹解釋道。
在她眼中,中國的鄉(xiang) 村文化在不斷變化,以適應社會(hui) 變革,“留住鄉(xiang) 愁”恰恰是在適應快速現代化過程中,人們(men) 的一種精神依托,“中華文明的精髓一直沒有變”。(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