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有包郵區?鑒往知來讓考古成果實證“何以中國”
編者按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全麵係統深入地闡釋了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也發出了振奮人心的號召: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wei) ,共同努力創造屬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上海正積極踐行自己的探索之路。今起,本報推出“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在上海”係列報道,通過不同領域的實踐樣本,展現上海文化工作者在積極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收獲的思考與(yu) 啟示。
上海博物館大門處掛上了新的大幅海報:溫潤金色光芒的圖騰之上,“何以中國”四個(ge) 大字令人矚目。去年“何以中國”首展“宅茲(zi) 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帶來的震撼,許多觀眾(zhong) 依然曆曆在目。
6月2日,上海博物館正式宣布“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係列第二個(ge) 展覽“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大展”將於(yu) 今年6月20日起在上博第一展覽廳舉(ju) 行,匯聚全國19家博物館、考古機構珍藏的出土文物超320件組。
不僅(jin) 是“何以中國”係列大展,從(cong) 青銅器、陶瓷、書(shu) 畫等常設展到正在舉(ju) 行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這樣小而美、專(zhuan) 而精的主題展,吸引了上海公眾(zhong) 特別是年輕人鑒往知來的熱情。到博物館追尋曆史腳步,在上海正成為(wei) 生活潮流和文化現象。
從(cong) 曆史看今天、看未來
走進上海博物館,一樓第一展覽廳被圍擋包裹,不時有觀眾(zhong) 前來打探。“都說中華文明五千年,去年‘宅茲(zi) 中國’展示了4000年前的夏商周,那5000年甚至更早,是傳(chuan) 說還是曆史?”去年“何以中國”首展“宅茲(zi) 中國”,市民蔡先生來了四次,“先民的創造力讓我驕傲,也讓我更理解當下的中國。”
正在緊鑼密鼓布展的“實證中國”展,將展出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為(wei) 代表的第一個(ge) 文明發展高峰中的偉(wei) 大成就。來自全國19家博物館、考古機構的超320件組出土文物將現身證實,早在五千多年前,長江下遊先民就已創造出比肩世界的輝煌文明。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傑記得,2010年,他在主持對吳家場良渚文化權貴墓地第二次主動發掘時,上博考古隊發現一座大墓。在眾(zhong) 多隨葬品中,兩(liang) 柄象牙權杖初露崢嶸,稍加清理竟發現通體(ti) 布滿精美雕刻——權杖象征著權力與(yu) 秩序,雕紋佐證生產(chan) 力水平。幾代考古人不懈探索顯示,距今5800年的崧澤文化已出現最早的社會(hui) 等級分化,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則出現了最早的國家形態。此次展覽,就將從(cong) 古國、稻作、手工業(ye) 和玉器四大板塊,講述這一曆史時期的故事。
觀眾(zhong) 可以從(cong) “實證中國”一窺其與(yu) “宅茲(zi) 中國”呈現的夏商周文明之間的呼應與(yu) 聯係。兩(liang) 場展覽從(cong) 黃河中下遊文明到長江下遊文明,佐證著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與(yu) 包容性,也彰顯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實證中國”展精選的文物,不少來自東(dong) 山村、淩家灘、良渚、福泉山等著名考古遺址近年的最新發現,遍布長三角地區。“通過文物反映出,當時長三角地區已有共同的文化價(jia) 值觀。”陳傑介紹,如今的蘇浙滬等“包郵區”在5000年前已形成文化共同體(ti) ,這正是長三角一體(ti) 化的基礎。“從(cong) 曆史看今天、看未來,這是很重要的一條線索。”
創新展示中華文明實證
周末,上博正在舉(ju) 辦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上,觀眾(zhong) 們(men) 在展台前排隊參觀,其中不少是年輕人和孩子,原本被認為(wei) “小眾(zhong) ”的展覽人氣很旺。
“95後”觀眾(zhong) 薑先生看到不同曆史時期書(shu) 籍收錄的《嶽陽樓記》,“優(you) 美的文采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精神,從(cong) 古至今一脈相承。”他說,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有一種獨有的精神在傳(chuan) 承。
上海博物館圖書(shu) 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陳才發現,許多年輕觀眾(zhong) 敏銳地捕捉到策展的“心機”。展廳從(cong) 寫(xie) 本到刻本的轉角處,以圖解展示了古代雕版印刷術的發明過程。陳才以首件展品手書(shu) 《妙法蓮華經》為(wei) 例,“因為(wei) 全靠手寫(xie) ,當時可能一共隻有十件。”通過雕版印刷,書(shu) 籍得以大量印刷,活字印刷術更進一步提升印刷效率。觀眾(zhong) 羅先生感慨,“作為(wei) 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延續的重要原因就是不斷創新。”
文物展示曆史,也照進現實。去年“宅茲(zi) 中國”展期間,上海博物館創新開設“文物黨(dang) 課”,共接待黨(dang) 組織89批次、1762人次。上海博物館青銅部副主任王樾曾向觀眾(zhong) 介紹“宅茲(zi) 中國”本意為(wei) “國之中央”,而中國自古的社會(hui) 模式便是圍繞一個(ge) 中心形成的“同心圓”。觀眾(zhong) 中,不少黨(dang) 員紛紛議論,這一結構也說明著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ge) 核心領導力量統攬全局的曆史必然。“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上海博物館黨(dang) 委書(shu) 記湯世芬在介紹“文物黨(dang) 課”時,將中華文明比作一條長河,“要知道她源於(yu) 何處,才能知道她流向何方。”
讓中華文明更廣泛傳(chuan) 播
上海博物館還將“何以中國”文物考古主題展送進校園。這一剛剛結束的項目截至5月底已在上海12所中小學巡展,鼓勵學生開展考古文化等課題研究。在中國中學,“何以中國”展不僅(jin) 在校園博物館配置常設展品,還邀請同學們(men) 成為(wei) 誌願講解員,吸引了1.58萬(wan) 人次師生參觀,輻射周邊社區群眾(zhong) 。
讓展覽“走出去”是上海博物館不斷擴大傳(chuan) 統文化影響力的探索。“博物館不僅(jin) 是保存和研究文物的機構,也是文化傳(chuan) 播的平台。”陳傑說,策展不僅(jin) 僅(jin) 是圍繞藏品,更要服務於(yu) 城市文化需求,做好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
未來,上海博物館另一品牌大展“對話世界”係列,也將引入更多中華文明內(nei) 容。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我們(men) 會(hui) 將海外展品與(yu) 上博館藏、國內(nei) 其他博物館文物聯動,讓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古今對話。”上海博物館還在著手將反映中華文明的優(you) 質展覽送往世界各地,一個(ge) 將前往歐洲巡回的精品漢代文化展正在準備中。
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今年4月18日,上海博物館福泉山遺址考古工作站在青浦區重固鎮揭牌,此次“實證中國”展的部分展品,就曾在這裏考證修複。一牆之隔的福泉山遺址規模經勘探超100萬(wan) 平方米,目前發掘範圍還不到4000平方米,考古工作點將“為(wei) 未來幾十年繼續工作做準備”。
“宅茲(zi) 中國”的策展人之一胡嘉麟記得,一個(ge) 年輕女孩站在殷墟的刻辭卜甲前,滑動平板電腦裏的拓片對應觀察,沉浸其中一站就是一小時。在許多文博工作者看來,經濟快速發展給了青年一代生活自信,他們(men) 渴望更係統地理解中華文明,不斷增強文化自信,“這是我們(men) 的使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