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博”江蘇丨“讀”具風雅,深藏千年不輟琅琅書聲
到博物館追尋曆史腳步,正成為(wei) 生活潮流和文化現象。
除了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這些網紅博物館,江蘇還有很多特色博物館。現代快報記者圍繞吃、穿、用、讀等日常生活主題,帶你打卡這些特色博物館。
在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觀眾(zhong) 透過玻璃,依然能夠感受到中國雕版印刷的千年盛況;在揚州文匯閣,一套耗時10年完成的《四庫全書(shu) 》複製本等待翻閱;在蘇州狀元博物館,一窺古代讀書(shu) 人瓊林登第的進階之路、登科及第的來之不易。在中國人的傳(chuan) 統觀念裏,接受教育即是讀書(shu) ,讀書(shu) 成為(wei) 接受教育的等義(yi) 語,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通過浩如煙海、卷帙浩繁的書(shu) 籍,出官入仕、傳(chuan) 承智慧,延續血脈。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讓墨香傳(chuan) 承千年
在揚州明月湖畔,有一座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這是國內(nei) 唯一一座雕版印刷專(zhuan) 題博物館。
揚州的雕版印刷始於(yu) 唐,發展於(yu) 宋、元、明,興(xing) 盛於(yu) 清。在各個(ge) 曆史時期,都有著無數技藝高超的雕版印刷藝人雲(yun) 集揚州,他們(men) 薪火相傳(chuan) ,為(wei) 古城的文化繁榮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清代的揚州,刻書(shu) 之風已遍及郡城州縣,其品種之富,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質量之高,卓然於(yu) 曆朝。揚州詩局的創建,奠定了揚州成為(wei) 當時中國重要的刻書(shu) 中心之一的基礎;而《全唐詩》刊刻,更以其無可逾越的精美,標誌著揚州雕版印刷的輝煌。
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藏有古籍、雕版版片10萬(wan) 餘(yu) 件(套),分為(wei) “中國館”與(yu) “揚州館”兩(liang) 大部分,陳列展覽以雕版工藝流程和曆代雕版印刷為(wei) 重點,全方位反映了中國雕版印刷的曆史沿革及其在世界印刷史上產(chan) 生的深遠影響。透過玻璃,依然能夠感受到中國雕版印刷的千年盛況。無論是被油墨浸染透徹的雕版版片,還是已經印刷裝幀好的古籍善本,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的勤勞與(yu) 智慧,記錄了中國雕版印刷的發展和變革,見證了揚州雕版印刷業(ye) 的榮耀與(yu) 輝煌。
除了靜態展示,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還邀請了芮名揚、沈樹華等雕版印刷非遺傳(chuan) 承人,在現場為(wei) 觀眾(zhong) 展現雕版印刷工藝整套生產(chan) 流程。寫(xie) 樣是雕版印刷第一道工序,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雕版印刷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芮名揚寫(xie) 樣四十餘(yu) 載,從(cong) 廣陵古籍刻印社退休後,依然堅持寫(xie) 樣工作。在雕版印刷互動區中,芮名揚專(zhuan) 注寫(xie) 樣。館內(nei) 人來人往,卻絲(si) 毫不影響其專(zhuan) 注度。拿起毛筆那一刻,如同進入無人之境。據芮名揚介紹,雕版印刷寫(xie) 樣一般要用匠體(ti) 字,這種字體(ti) 與(yu) 仿宋字體(ti) 很相似,但與(yu) 傳(chuan) 統、通行的毛筆書(shu) 寫(xie) 形式不同,這是一種專(zhuan) 門用於(yu) 雕版、更適合刀鋒運作的字體(ti) 。
揚州文匯閣:感受8億(yi) 字的浩瀚巨製
說到讀書(shu) ,繞不過去的一定是《四庫全書(shu) 》,這套卷帙浩繁的大型叢(cong) 書(shu) 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中國文、史、哲、理、工、農(nong) 、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cong) 中找到源頭和血脈。《四庫全書(shu) 》共收錄3462種圖書(shu) ,共計79338卷,36000餘(yu) 冊(ce) ,約八億(yi) 字。當年,乾隆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shu) 》,下令分別藏於(yu) 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yu) 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江南三閣與(yu) 北方四閣一樣,都是皇家藏書(shu) 樓。不同的是,北四閣是皇家專(zhuan) 用,南三閣是對讀書(shu) 人開放的。
隨著大清王朝由盛轉衰,七閣巨著命運多舛,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圓明園文源閣遭戰火焚毀。2023年4月19日,揚州文匯閣複建完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時隔169年後實現古閣重現,同時一套耗時10年完成的《四庫全書(shu) 》複製本也整體(ti) 搬入文匯閣,再現“書(shu) 閣合一”勝景。
記者在現場看到,複建的文匯閣主體(ti) 建築尊重曆史原貌,仿照天一閣建築規製,麵闊六間,明二暗三,硬山筒瓦。走進文匯閣,一樓主要是文匯閣曆史文化展陳區域。大廳正中,擺放了一張抄書(shu) 桌,當年讀書(shu) 人可以在此借書(shu) 、抄書(shu) 。書(shu) 桌上方有一塊寫(xie) 著“大觀天下”的匾額,據工作人員介紹,當年天寧寺行宮禦花園的正殿叫做“大觀堂”,文匯閣就建在大觀堂旁邊,“大觀天下”寓意讀書(shu) 可以開闊眼界、胸懷古今、放眼天下。
文匯閣二樓、三樓收藏了一部《四庫全書(shu) 》,據了解,這部《四庫全書(shu) 》是2013年由商務印書(shu) 館榮譽出版、揚州國書(shu) 文化公司策劃製作的原樣、原大、原色《四庫全書(shu) 》複製本。它與(yu) 原書(shu) 大小、顏色、紙質、裝幀相同,封麵仍是絹帛五色: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總目黃色。書(shu) 籍與(yu) 書(shu) 函、書(shu) 架配套,共計木函6144個(ge) 、書(shu) 架128個(ge) 。《四庫全書(shu) 》的裝潢非常考究,每部書(shu) 籍都用兩(liang) 片楠木片夾住,束以綢帶,再放入楠木盒中。盒蓋上刻有書(shu) 籍的書(shu) 名和所屬部類順序等信息,以便查閱。現在,遊客經過預約就可以可到二樓參觀《四庫全書(shu) 》部分藏書(shu) ,親(qin) 身感受這套浩瀚巨製。
蘇州狀元博物館:看狀元是如何誕生的
江蘇是名副其實的“狀元之鄉(xiang) ”,及至明清,狀元人數位居全國第一,而蘇州更是有著“姑蘇文盛出狀元”的美譽。從(cong) 唐高祖武德五年,第一位科舉(ju) 狀元孫伏伽開始,到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為(wei) 止,共有文狀元596人,其中蘇州地區出45人,占總數的7.55%;清代文狀元總數114人,蘇州更是占了總數的五分之一還多。
狀元博物館位於(yu) 蘇州姑蘇區平江路街區鈕家巷3號,是清朝狀元潘世恩故居。潘世恩為(wei) 清乾隆五十八年狀元,為(wei) 乾隆、嘉慶、道光、鹹豐(feng) 的“四朝元老”;潘氏以一狀元、二探花、八進士、十六舉(ju) 人,成為(wei) 清代蘇州官紳的典型代表,享有“天下無第二家”之譽。
蘇州狀元博物館提煉總結了蘇州狀元背後的“勤政愛民 經世濟用”之精神,旨在以狀元宅邸講述狀元故事、推介江南文化,主要介紹以潘世恩為(wei) 代表的蘇州狀元群體(ti) ,展出與(yu) 江南科舉(ju) 文化相關(guan) 的珍貴藏品近400件。
走進博物館,首先進入的是“轎廳”,就是歇轎與(yu) 備茶的地方。橫匾上“科甲鼎世”點明了本廳主題,主要介紹蘇州狀元群體(ti) 概況,中堂門板為(wei) 蘇州狀元地域分布圖。工作人員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據文史記載,自隋朝到清末1300年實行科舉(ju) 製度期間,蘇州共出進士3000多名。
館內(nei) 鴛鴦廳為(wei) “何以狀元”主題展廳,通過實物展品再現古代科舉(ju) 流程,介紹了一個(ge) 狀元是如何誕生的。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2001年,在整修鴛鴦廳時,曾在上方發現一方被後人所加“吊頂”遮住的匾。潘世恩高中狀元後,為(wei) 官五十餘(yu) 年,曆經四朝,深得皇帝恩寵,被譽為(wei) “三百年間第一福氣之人”。每逢大壽,皇帝都會(hui) 親(qin) 賜禦匾。後經專(zhuan) 家考證,該匾即是道光皇帝於(yu) 潘世恩六十大壽之時禦筆賞賜的黑底盤龍金書(shu) 方匾。
值得一提的是,館內(nei) 備弄的長廊展示的是明代蘇州籍進士徐顯卿宦跡圖,原作藏於(yu) 北京故宮博物院。宦跡圖就是用圖像來表達官員一生重要活動節點的特殊形式,講述了徐顯卿從(cong) 十八歲童生,直到成為(wei) 高官的古代仕途全生命周期。
紫陽書(shu) 院會(hui) 課卷、木刻彩選戲是鎮館之寶。紫陽書(shu) 院成立於(yu) 康熙五十二年(1713),位於(yu) 蘇州府學(今蘇州中學)內(nei) 。至光緒三十年(1904)停辦,不到兩(liang) 百年時間培養(yang) 出5名狀元和眾(zhong) 多學者。館藏的這張清代童生“會(hui) 課卷”,即為(wei) 紫陽書(shu) 院內(nei) 的日常測評卷。
彩選戲又名求學升官圖,傳(chuan) 始於(yu) 唐代,圖譜依次從(cong) 白丁、童生、案首直至內(nei) 閣衙門官職太師、太傅、太保,是古時的民間益智玩具。彩選戲通過遊戲規則將勤學、修德的理念寓教於(yu) 樂(le) ,趣味十足。該玩具的骰子一般采用四字陀螺,分別為(wei) “德”“才”“功”“贓”四字,導引著玩家的學位、官職的升降。館藏的這套產(chan) 於(yu) 清代,因是木刻故更顯珍貴。
現代快報+記者 顧瀟 高達
(部分圖片由蘇州狀元博物館供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