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全年最熱節氣來了,全國近三分之一區域高溫最大值出現在大暑

發布時間:2023-07-24 11:09:00來源: 中國天氣網

  今天(7月23日),我國進入大暑節氣,一年中最熱時段到來了。《乙未六月大暑》詩雲(yun)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意思是一年平分為(wei) 春夏秋冬四個(ge) 季節,最難熬的就是暑熱蒸騰的大暑。大暑究竟有多難熬?為(wei) 何大暑熱過小暑?中國天氣網推出全國高溫酷熱分布圖,看哪裏最熱在大暑。

  全國近三分之一區域高溫最大值出現在大暑

  “大者,乃炎熱之極也。”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ge) 節氣,也是全年最熱的節氣。大暑節氣的平均氣溫在二十四節氣中最高,平均高溫日數最多,極端高溫出現次數也最多,是名副其實的“炎熱冠軍(jun) ”。

  從(cong) 中國天氣網推出的全國高溫酷熱分布圖可以看出,1991至2020年間,一年中高溫最大值出現在大暑期間的區域最大,占到了全國的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小暑期間,其他地區的高溫最大值零散分布於(yu) 立秋、小滿、夏至和穀雨時節。

  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石妍介紹,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ge) 節氣,此時地表蓄積和發出的熱量達到了一年中的高峰。尤其是南方大部,此時的“濕熱交蒸”達到一年中的頂點。在江漢、江南以及華南北部等地,一年中高溫極值都出現在大暑節氣。此時也是南方各大城市最炎熱的時候,武漢、長沙、合肥、南昌、福州等省會(hui) 級城市破紀錄的高溫都出現在大暑期間。

  北方的青海東(dong) 部、甘肅、內(nei) 蒙古中部、東(dong) 北地區東(dong) 南部等地,曆年來的最大高溫值也出現在大暑節氣。

  南方暑熱達頂峰,北方雨季開啟

  “南州大暑何可當,雪冰不解三伏涼。”大暑正好處於(yu) “中伏”前後,為(wei) 一年中最熱的時段,此時我國高溫、暴雨多發,“濕熱交蒸”達到頂峰,南北攜手熱如“蒸籠”。

  常年大暑時節,我國夏季範圍擴展到約530萬(wan) 平方公裏,達到一年中的鼎盛。也是在大暑期間,夏季開始盛極而衰的過程,之後進入立秋節氣,秋季開始擴充地盤。

  大暑節氣的平均氣溫在二十四節氣中最高,平均高溫日數最多,極端高溫出現次數也最多,是絕對的“三料冠軍(jun) ”。在南方,大暑期間不管是氣溫的絕對值,還是高濕度下的體(ti) 感溫度,都將達到一年中的鼎盛。而在華北一帶,此時高溫出現的頻率通常比不上芒種和夏至,但由於(yu) 大暑期間雨水增多,空氣濕度加大,往往體(ti) 感溫度更高,相比此前燒烤式的幹熱,此時蒸籠般的悶熱更讓人不適。

  除了炎熱,大暑時節也常會(hui) 出現暴雨。北方地區的雨季有“七下八上”之說,意思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這一時段,北方將迎來一年中降雨最集中的時期。此時華北、東(dong) 北等地降雨常常來得急促凶猛,要特別注意可能出現的旱澇急轉現象。

  常年大暑期間,也是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台風集中生成和登陸我國的時期。華東(dong) 及華南沿海等地公眾(zhong) 應密切關(guan) 注台風預警預報信息,提前做好防台風準備,遠離危險區域。

  【大暑物候】土潤溽暑,農(nong) 耕不輟

  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為(wei) 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每到大暑時節,由於(yu) 氣溫偏高又有雨水,細菌容易滋生,許多枯死的植物潮濕腐化,到了夜晚,經常可以看到螢火蟲飛來飛去尋找食物。另外土地潮濕,適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長。在這雨熱同季的潮熱天氣,時常會(hui) 有大雨落下。

  雖然大暑時節酷熱難耐,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卻依然不能停輟。大暑時節的高溫多雨對於(yu) 農(nong) 作物生長十分有利,特別是對於(yu) 種植雙季稻的地區。“早稻搶日,晚稻搶時。”此時人們(men) 要及時收割早稻,還要兼顧種植晚稻,確保糧食豐(feng) 收。唐詩《憫農(nong) 》中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就描繪了炎炎烈日之下勞動人民在田間勞作的辛苦場景。

  【大暑習(xi) 俗】防暑祛濕,靜待清風

  自古以來,民間有大暑飲伏茶的習(xi) 俗,伏茶顧名思義(yi) ,是伏天裏飲的茶,多由金銀花、甘草等中草藥煮成,有清涼祛暑的作用。此外,大暑還有燒伏香、曬伏薑等習(xi) 俗。大暑是一年中天氣最熱、濕氣最重的時節,此時節養(yang) 生保健的重點是“防暑”和“祛濕”。

  人們(men) 苦於(yu) 大暑的酷熱,但在記憶裏兒(er) 時的夏天似乎沒有這麽(me) 難熬,一塊冰鎮好的西瓜、一根小豆冰棍兒(er) 都能讓夏天變得美好。在這炎炎夏日裏,我們(men) 不妨懷著一顆童心,感受時節變化,靜待清風。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