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裏》之外,曆史上的高適與李白
中新網北京7月24日電 (記者 上官雲(yun) )自上映以來,憑借對唐詩的展現以及故事內(nei) 容,動畫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不僅(jin) 票房持續走高,更收獲了許多好評。
在《長安三萬(wan) 裏》的故事中,高適與(yu) 李白是兩(liang) 個(ge) 重要人物。他們(men) 究竟是不是好朋友?唐代哪位詩人詩歌成就更高?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唐詩三百首〉通識》作者周興(xing) 陸說,李白、高適、杜甫三人曾結伴漫遊梁宋,後來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且杜甫比李白的年齡小不少,還是李白的“鐵粉”。
高適與(yu) 李白的友誼
在《長安三萬(wan) 裏》中,高適與(yu) 李白認識得很早,彼此交情也不錯。
周興(xing) 陸說,曆史上李白與(yu) 高適年歲相仿,唐朝有漫遊之風,再加上杜甫,三人曾一起漫遊梁宋,即今天河南開封、商丘一帶。關(guan) 於(yu) 時間有不同說法,清人說天寶三載,宋人說是開元二十五年。
杜甫的年齡比高適和李白小不少,這次漫遊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yu) 後來在詩裏反複提到,如《昔遊》雲(yun) :“昔者高與(yu) 李,晚登單父台。”高適有一首《宋中別周、梁、李三子》,其中稱讚李白天資高,心無雜念,不久就會(hui) 有官位。
李白是一個(ge) 狂放之人,這種漫遊在他的詩中似乎沒有留下太多記憶。不久,三人受北海太守李邕的邀請,再次相會(hui) ,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三位詩人結伴同遊,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然而,這段友誼在“安史之亂(luan) ”爆發後發生了變化。
天寶十二載,高適謁見河西節度使哥舒翰,任掌書(shu) 記,很受信任。“安史之亂(luan) ”爆發,他又協助哥舒翰防守潼關(guan) 。潼關(guan) 陷落後,高適追隨玄宗西行,被授予侍禦史和諫議大夫之職。
之後,永王李璘在江南造反,唐肅宗任命高適為(wei) 淮南節度使等,討伐永王。此時的李白一直在江南一帶遊蕩,受永王李璘征辟入幕。就這樣,高適和李白各為(wei) 其主,身處不同陣營。
李璘叛亂(luan) 被平定後,李白東(dong) 躲西藏,最後還是被捕,關(guan) 在潯陽獄。他向高適求救,甚是可憐。
但高適應該並未出麵相救李白。周勳初《高適年譜》說:“高適對李白之厄難,似無所幫助。”後來,李白被流放至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放還,寫(xie) 了千古名作《早發白帝城》。
杜甫是李白的“粉絲(si) ”嗎?
此外,有人說杜甫是李白的“粉絲(si) ”。這雖然是網絡語匯,但大體(ti) 上是成立的。
自天寶四載,兩(liang) 人在兗(yan) 州分開後再未見麵,所以杜甫在《夢李白·其二》中寫(xie) 道“遊子久不至”。他連續三夜頻繁地夢到李白,卻說是李白特意來入夢中,更見得友情親(qin) 切。
另外,杜甫的五言律詩《天末懷李白》開篇寫(xie) 道:“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這抒寫(xie) 了對李白的深切牽掛。第三句“鴻雁幾時到”,久盼書(shu) 信而不至。第四句“江湖秋水多”,暗示世事險惡。頸聯“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更是千古名句。
最後“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二句,謂李白去夜郎經過汨羅,應該投詩贈屈原向他傾(qing) 訴,意即李白和屈原一樣遭受巨大的人生冤屈。
李白的桀驁不馴,為(wei) 世人所不容。杜甫卻偏偏是李白的“鐵粉”,在《不見》中寫(xie) 道,“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過,李白寫(xie) 給杜甫的詩不多,基本都是早年同遊齊魯時之作。
誰的詩歌成就更高?
在文學成就方麵,李白與(yu) 高適都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但不是一個(ge) 重量級。
高適一生作詩200多首,李白有一千多首,數量差距很大。借用明初高棅《唐詩品匯》的話說,高適是名家,李白是正宗,杜甫則是大家。
寫(xie) 詩,李白無體(ti) 不有,而且都寫(xie) 得很好,隻是七律寫(xie) 得少。高適主要寫(xie) 邊塞詩,來源於(yu) 行伍生活,當時朝野上下高適詩的名聲很大。《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已經成為(wei) 如今日常的熟語。
高適直言敢諫,“安史之亂(luan) ”時經常為(wei) 朝廷出謀劃策,可謂能文能武,見識和功業(ye) 都在李白等一般詩人之上。《舊唐書(shu) 》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高)適而已。隻不過,高適屬於(yu) “晚達”,35歲左右去長安考試落第,一直到49歲依然窮苦潦倒。50歲才經人舉(ju) 薦,得一個(ge) 縣尉的官職,在封丘縣裏主管治安,很不甘心。
他早年便曾立下誌向,希望能夠解救百姓苦難。但直到53歲入哥舒翰幕,人生才開始有轉機,此後為(wei) 唐王朝靖邊安邦做出重要的貢獻。
周興(xing) 陸認為(wei) ,古人說:“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相較而言,李白隻是立言,高適則既立言又立功,二人都是不朽的。
心遊目想的唐詩審美之旅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一代之文學。
詩至唐代,各體(ti) 均已成熟並且達到創作高峰。尤其盛唐時期,才士輩出,骨氣、聲律大備。唐詩也曆來是童蒙教育的重要素材,清代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流傳(chuan) 甚廣。
不過,並不是每首唐詩都有童蒙教育的意義(yi) 。有的詩不適合青少年和初學者閱讀,因此,讀唐詩需要鑒別取舍。
在《〈唐詩三百首〉通識》中,周興(xing) 陸提出,唐詩精神風貌可以概括為(wei) 遊俠(xia) 尚武的精神、自信張揚的個(ge) 性、博大仁厚的情懷、山水自然的意趣。
在他看來,深入閱讀唐詩,是一次心遊目想、逸興(xing) 飛動的審美之旅,“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精華,唐詩在培養(yang) 青少年共知、共識和共情方麵具有無可替代的價(jia) 值。”(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