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將軍縣”裏的“金疙瘩”
“紅安苕烤著吃,又香又軟有回甘;空氣炸鍋炸一炸,外酥裏嫩還健康……”直播間裏,湖北省紅安縣博岸情種植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法人代表陳洋左手端著滿滿一盤紅安苕,右手拿著一包即食紅薯幹,熟練地向網友介紹產(chan) 品的成分、口感。
在他身前的紅薯地中,擺放著紅薯粉、紅薯幹、新鮮紅苕,身後還有兩(liang) 位工人正在田間勞作。這樣“原生態”的“帶貨”方式,引來眾(zhong) 多網友紛紛下單。
這是90後大學生村官陳洋回鄉(xiang) 創業(ye) 後摸索出的新路子。
湖北人將紅薯稱作“苕”,生長於(yu) 紅安縣的“紅安苕”頗具盛名。每年冬天,是吃烤紅薯的好時節,一些大城市的攤點為(wei) 了招攬生意,商家會(hui) 在爐子上,把一塊“正宗紅安苕”的招牌豎得老高。
紅安位於(yu) 北緯31°黃金種植帶上,產(chan) 出的紅薯皮薄肉紅品質好,被評定為(wei) 中國紅薯類第一個(ge) 地理標誌產(chan) 品。
在紅安農(nong) 村長大的陳洋,從(cong) 小就聽長輩說起,革命戰爭(zheng) 時期,這裏打響了“黃麻起義(yi) ”第一槍,先後走出了223名共和國將軍(jun) ,有“將軍(jun) 縣”的美譽。紅安苕和井岡(gang) 山的紅米飯、南瓜湯齊名,滋養(yang) 了無數仁人誌士,還被稱為(wei) “英雄苕”。
然而,由於(yu) 種植技術落後、銷路不暢,“將軍(jun) 縣”裏的“英雄苕”也曾陷入發展困境,紅安還一度成為(wei) 國家首批重點貧困縣。
2016年,陳洋從(cong) 武漢船舶職業(ye) 技術學院數控技術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由於(yu) 專(zhuan) 業(ye) 成績突出,被中國500強企業(ye) 上汽通用集團錄取,成為(wei) 一名汽車智能製造電氣工程師。
大城市的日新月異與(yu) 家鄉(xiang) 的落後貧窮形成明顯反差,這刺痛了陳洋的心,家鄉(xiang) 父母和那裏的山山水水始終縈繞在他心中,“我是從(cong) 農(nong) 村走出來的,總得為(wei) 父老鄉(xiang) 親(qin) 們(men) 做點兒(er) 什麽(me) ”。
恰好趕上縣裏實施“能人回鄉(xiang) ”計劃,鼓勵返鄉(xiang) 青年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脫貧致富。陳洋覺得“時機已到”。2017年,他辭掉上海的工作回鄉(xiang) 創業(ye) 。
這個(ge) 決(jue) 定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放棄大城市的好工作,回到農(nong) 村種田,在父母眼中這意味著“一切歸零”,似乎這些年供他讀書(shu) 走出農(nong) 村的努力“全都白費了”。
村裏的老人聽說這一消息,也炸開了鍋。老人種了一輩子的地,現在卻要靠一個(ge) 毫無務農(nong) 經驗的年輕人帶領他們(men) 種地。“憑什麽(me) 說你能比我們(men) 種得更好?”“哪裏來的經驗?”
但陳洋回鄉(xiang) 的決(jue) 心已定,先考取大學生村官,加大對農(nong) 戶的調研,實實在在地找問題、謀出路。
陳洋開始奔波在田間地頭。
下鄉(xiang) 走訪時,陳洋發現,按照當地的“老傳(chuan) 統”,農(nong) 戶每年都會(hui) 把一部分紅苕當種子留用,到第二年再播種。多年複用後,種出來的紅安苕品種逐漸退化,品質也大不如前。
此外,村裏留下來種苕的農(nong) 戶,大多上了年紀。一部分人因病致貧或不方便外出,讓地裏的紅安苕“賣不出去”。許多老人頂風冒雨,一鋤鋤刨出來的紅安苕,很難賣出好價(jia) 錢。
通過深度調研和規劃,幾個(ge) 月後,陳洋帶領自己定點幫扶的38位貧困戶,建起100多畝(mu) 蔬菜大棚,創辦了博岸情種植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
起初,陳洋試圖另辟蹊徑,從(cong) 利潤較高的草莓產(chan) 業(ye) 入手,做鮮果采摘。不料,年末的一場大雪讓第一批草莓全部凍死,損失慘重。
當地團委送來了幫扶措施,給他帶來了一股力量,堅定了他的創業(ye) 信心。
他意識到,種植草莓,搭建大棚和人力投入的成本太高,貧困戶根本無法獨自承擔,還是要立足本土特色,做讓村民們(men) “都能參與(yu) 進來”的事情。
最終,陳洋的目光回到了“紅安苕”。他決(jue) 定,要把紅安苕產(chan) 業(ye) 做大做好,做成一個(ge) 真正的“紅安品牌”。
為(wei) 了滿足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的差異化需求,陳洋引入了一些新品種的紅薯,並根據品種特性分別製成粉條、薯幹或是直接售賣,“把產(chan) 品進行細分,能更精確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陳洋還利用各類短視頻平台廣泛宣傳(chuan) ,開展直播帶貨。疫情期間,這些開在大棚裏的直播間,為(wei) 紅安苕拓展銷路幫了不少忙。
2020年暑期,陳洋的合作社與(yu) 湖北工業(ye) 大學、武漢工商學院、武漢船舶學院等院校建立聯係,組建大學生“互聯網+農(nong) 業(ye) ”課題研究團隊,啟動了直播帶貨助農(nong) 公益行動,讓在校大學生走進田間地頭“開直播”,既充實了學生的社會(hui) 實踐,也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直播間帶來了人氣。
以大學生助農(nong) 直播團隊為(wei) 依托,陳洋還成立了紅安縣博岸情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注冊(ce) 專(zhuan) 屬品牌“十農(nong) 九收”,通過電商平台將紅安苕賣到機關(guan) 食堂、大專(zhuan) 院校、12306乘務係統等全國50多個(ge) 城市,涵蓋300餘(yu) 家社區及單位。
此外,合作社還積極對接大型商超和電商,聯合推廣紅安苕品牌。
麵對疫情期間物流不暢,紅薯因滯留時間過長變質的問題,陳洋提出了新的思路。一方麵,針對不同地區的物流情況提前規劃,以免盲目發貨導致紅薯爛在半路。另一方麵,繼續延伸紅薯的深加工鏈條,製成薯幹、苕粉等不易變質的食品,同時也提高了附加值。
合作社的加工廠房裏,一袋袋苕粉被整整齊齊地裝進包裝袋,淺褐色的苕粉身幹條韌,在燈光的照耀下,色澤晶瑩透亮。
陳洋介紹,用紅安苕為(wei) 原料做出來的紅薯粉條,口感光滑細膩,筋道易熟且久燉不爛,已經成為(wei) 當地的“明星產(chan) 品”。
4年間,陳洋的合作社已經從(cong) 最初的38戶,發展到如今近100戶社員,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wan) 元,輻射帶動周邊8個(ge) 村、11個(ge) 農(nong) 業(ye) 基地,近300餘(yu) 名村民持續增收,形成了一條“公司+互聯網+基地+合作社+農(nong) 戶”的特色發展模式。
陳洋先後榮獲黃岡(gang) 市青年五四獎章、紅安縣“十佳青年創新創業(ye) 人才”、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銅獎、湖北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等榮譽。
2018年8月,紅安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合作社的38戶貧困戶也全部脫貧摘帽。農(nong) 戶們(men) 豎起大拇指說:“是陳洋讓這不起眼的紅安苕,變成地裏的‘金疙瘩’,帶大家過上了好日子。”
在陳洋的短視頻賬號上,除了發布推介自家農(nong) 產(chan) 品的視頻,他還常常化身網絡“導遊”,向全國各地網友推薦紅安縣的曆史名人、風土故事和自然風光。不少網友紛紛留言,“為(wei) 老鄉(xiang) 點讚”“致敬英雄縣城”“希望老區的風采被更多人看到”……
一路走來,看到村裏的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了,農(nong) 戶們(men) 的紅薯、稻穀全都不愁賣,從(cong) 前拋荒許久、長滿雜草的土地也都重新煥發了生機,陳洋很是欣慰。
“農(nong) 村真的很需要青年,現代農(nong) 業(ye) 的發展也需要注入青年血液。”談及自己創業(ye) 的“秘籍”,陳洋認為(wei) ,青年可以更好地利用互聯網優(you) 勢,用網絡貫通生產(chan) 、流通、消費的全鏈條,賦能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胡馨予 張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