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讓素描重獲生命力

發布時間:2023-07-28 10:1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學術爭(zheng) 鳴】

  作者:龐茂琨 劉媛(分別係四川美術學院院長、四川美術學院博士生)

  一直以來,大眾(zhong) 對素描的認識以及我們(men) 的素描教學都停留在將素描作為(wei) 單純的繪畫基礎技術這一理解層麵,甚至對素描技藝的要求也是以具象寫(xie) 實的透視、體(ti) 積、線條、明暗調子等作為(wei) 審美標準。如此固化的素描觀限製了我們(men) 從(cong) 更為(wei) 縱深和多元的維度來理解素描的能力。所以我們(men) 需要打開思維,以發展的視角,關(guan) 注素描在藝術史中的動態演變,實現對素描的再認識。

  追溯素描的曆史,它與(yu) 人類文明起源同步:原始人類在洞窟岩壁、陶瓷骨片留下了古拙的線條和符號,這就是素描作為(wei) 造型方法、充當記錄功能最早的標記,也是藝術的起始。而將素描放在造型藝術之重要地位則是在文藝複興(xing) 之後,悉數文藝複興(xing) 之後的藝術大師,從(cong) 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到丟(diu) 勒、魯本斯、倫(lun) 勃朗,再到德拉克洛瓦、安格爾,以及現代主義(yi) 開創者塞尚、凡·高、畢加索等,成熟的藝術家大都是素描之集大成者,且都有一套自成一體(ti) 的素描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

  由此,從(cong) 藝術史的發展來看,作為(wei) 藝術創作路徑的素描在形式表現上不應僅(jin) 局限在具象寫(xie) 實上,素描不僅(jin) 是被描繪的物象和躍然紙上的基礎技術,它更高度精準地凝結著藝術家的創作思考、觀念轉譯與(yu) 審美品格。對素描的學習(xi) 不能僅(jin) 停留在技術手法表現的層麵,而應該將對素描的認識和學習(xi) 貫穿在藝術史的縱深維度之中,通過對素描視覺表現的研究去發現其背後的藝術創作方法論與(yu) 觀念邏輯。

  在中國傳(chuan) 統藝術和理論研究中,盡管沒有關(guan) 於(yu) 素描概念的清晰表述,但並不代表中國傳(chuan) 統藝術中沒有關(guan) 於(yu) 素描的認知內(nei) 容,更不能因為(wei) 中西方藝術在圖像表現上的差異性,就拒絕用現代創作的方法來研究、創新中國傳(chuan) 統繪畫。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可以將現代素描與(yu) 素描教學的開放性認識放置在中國畫傳(chuan) 統語境之中,以反觀自身的藝術傳(chuan) 承?此方法將會(hui) 是打破中國傳(chuan) 統繪畫固有師承方式與(yu) 教學路徑的重要手段。轉換視角、另辟蹊徑的認識重構將有助於(yu) 傳(chuan) 統藝術建立與(yu) 當下的鏈接。

  當我們(men) 將文人畫奉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藝術之經典、沉浸在筆墨趣味的窠臼之時,我們(men) 是否遺忘了宋代山水畫家們(men) 基於(yu) 對宇宙自然的敬畏,以“致廣大,盡精微”的藝術虔誠,努力描繪出的“無我之境”?範寬所畫山水的穩厚氣闊盡顯北方山勢之雄渾;郭熙將山水分為(wei) “平遠、高遠、深遠”,強調山水四季之不同氣韻皆源自對自然的深刻體(ti) 會(hui) ;李唐早晚期創作風格從(cong) 蒼勁轉為(wei) 溫潤是因其由北方遷至南方所見地貌差異而致。張彥遠在公元9世紀即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主張,強調藝術創作首先來源於(yu) 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更需要藝術家通過自我轉化提煉後加以呈現。

  摹古不是中國畫唯一且必要的路徑,文人寫(xie) 意是中國傳(chuan) 統繪畫之精髓,但不是全部。在師古不化的清代,畫家石濤敢於(yu) 提出“筆墨當隨時代”。將藝術家之個(ge) 人主觀精神觀照放置在時代現實之中,將筆墨作為(wei) 藝術家主觀表現和觀念呈現的載體(ti) ,也許石濤更具代表性。如此列舉(ju) ,是想強調理解認識我們(men) 自己的傳(chuan) 統藝術也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審視。

  藝術互鑒,用西方繪畫的研究方法重新發現中國傳(chuan) 統繪畫中被遮蔽的素描認知體(ti) 係,將現代素描的教學體(ti) 係帶入中國畫的學習(xi) ,會(hui) 有助於(yu) 初學者和大眾(zhong) 愛好者更有效地了解傳(chuan) 統,來掌握一種中國畫的創作方法。

  帶著上述對素描的再認識,回到20世紀上半葉的社會(hui) 曆史情境之中,以徐悲鴻先生為(wei) 代表的現代教育先驅們(men) 用現實主義(yi) 的路徑構築起新中國美術教育的基石,踐行用素描改良中國畫的改革,是應社會(hui) 現實急需的抉擇。這一舉(ju) 措不僅(jin) 為(wei) 新中國高等藝術教育持續壯大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更為(wei) 新中國美術累積了一係列反映時代風貌的現實主義(yi) 經典作品,讓中國畫獲得了曆久彌新的創作活力。

  反觀今天對素描之於(yu) 中國畫和美術教育的質疑,這其實基於(yu) 對我們(men) 學院教育的反思。早在1979年,在中國美術學院(當時的浙江美術學院)召開的“第二次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素描教學座談會(hui) ”,即是推進國內(nei) 各大高校素描教學改革的契機,此後各大高校教學對素描的認知與(yu) 教學方法不再局限於(yu) 寫(xie) 實為(wei) 主的教學模式,而是給予素描教學更多的開放性和實驗性。尤其在中國畫的素描教學中,更強調寫(xie) 生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相得益彰,通過采風創作、社會(hui) 調研、展覽構想等形式,強化通過切身體(ti) 驗古人詩性心靈的發生現場,來重塑中國山水精神。

  比較遺憾的是,專(zhuan) 業(ye) 藝術院校的素描教學新思路、新方法尚且沒有形成普遍性的教學共識推廣開來,更沒有下沉至全民美育的素描知識普及中去。同時,大眾(zhong) 對於(yu) 美術審美標準還是以寫(xie) 實主義(yi) 原則最為(wei) 普遍,這使得我們(men) 從(cong) 老師到家長,從(cong) 學校到培訓機構,從(cong) 傳(chuan) 媒平台到行業(ye) 代表,在認識、欣賞、學習(xi) 、傳(chuan) 播素描的過程中始終靠近片麵、狹隘的具象技術與(yu) 技巧至上原則,對於(yu) 素描的學習(xi) 過於(yu) 強調繪製的結果,而忽略了對藝術過程的體(ti) 驗感受。這就導致了絕大多數青少年在接觸學習(xi) 素描時受困於(yu) 技術訓練的應試教育,而失去了對發現美、創作美、用素描表現自我的興(xing) 趣和熱情。

  當前,伴隨著數智科技的日益創新,科技迭代加速化發展,麵對智能技術對藝術“創造力”的挑戰,如何站在思想和技術的前沿,持續保持藝術創作觀念上的融會(hui) 貫通,顯現藝術之於(yu) 時代的敏銳性和獨特性?固本方能創新,不論時代與(yu) 科學如何變化,作為(wei) 藝術之本的素描在當前美術教育中都是不容忽略的。素描所傳(chuan) 授的不僅(jin) 是簡單的造型技術,而是其間承載的源自人類視覺圖像進程中不斷累積的精神內(nei) 核和人文價(jia) 值,是手繪的力量,是專(zhuan) 業(ye) 藝術教育始終不能鬆懈的內(nei) 容。正如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強調的“文以載道”,素描所映現的手繪價(jia) 值已經不隻是用筆用線的技巧,它承載了千年人文記憶與(yu) 觀念衍變。故此,新形勢下,我們(men) 不能簡單地拒絕素描這一普遍的學習(xi) 方式和路徑,而是需要博古開今,藝術互鑒,不斷革新認知,讓素描和素描教學重獲生命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梅、於(yu) 園媛、許馨儀(yi) 、陳雪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8日 07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