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軍隊建設的“經濟衛士”——記中央軍委審計署某審計中心參謀潘朝
開欄的話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建軍(jun) 96周年之際,中央宣傳(chuan) 部、中央軍(jun) 委政治工作部聯合發布13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jun) 人”。他們(men) 是全軍(jun) 部隊強化思想引領、強化擔當作為(wei) 、強化工作落實,奮力推進新時代強軍(jun) 事業(ye) 中湧現的先進青年典型。
即日起,本報開設“最美新時代革命軍(jun) 人風采”欄目,講述他們(men) 堅定決(jue) 心意誌、埋頭苦幹實幹、擔當強軍(jun) 重任,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業(ye) 績的強軍(jun) 故事,集中反映人民軍(jun) 隊維護核心、聽黨(dang) 指揮的赤膽忠誠,展現全軍(jun) 官兵奮鬥強軍(jun) 、崗位建功的昂揚風貌。敬請關(guan) 注!
——————————
潘朝麵容黝黑、正氣凜然,戰友們(men) 都說他天生是“幹審計的料”。雖然不像很多戰友那樣在演訓一線衝(chong) 鋒陷陣,但潘朝和同事覺得,自己的工作與(yu) 備戰打贏密切相關(guan) 。
“我們(men) 就是要全力推動保障資源最大限度轉化為(wei) 戰鬥力。”身為(wei) 中央軍(jun) 委審計署某審計中心參謀,潘朝這樣理解審計的意義(yi) 。
有一次,潘朝帶領審計組對某部進行審計,發現一些戰備工程建設進展緩慢,有的甚至延期多年。在向該部機關(guan) 核實情況時,有的同誌卻倒起“苦水”:“審計不是審錢的嗎?我們(men) 的錢還沒花一分,能有啥問題?”
“錢用的地方不對,審計要管,該用的不用,審計也要管。”潘朝一針見血地反問,“戰備工程哪一項與(yu) 戰鬥力沒有關(guan) 係?是不是早一天建成,就能早一天形成保障力?”
被審計單位的同誌說服了,他們(men) 主動配合審計組的工作,抓緊完善戰備建設方案,全力以赴加快工程建設進度。一名領導後來說:“過去是怕審計,現在是盼審計,審計讓我們(men) 看到了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更感受到了備戰打仗的如山責任。”
“怕出問題不花錢,怕擔責任不辦事,怕犯錯誤不創新。”潘朝和審計組在深入部隊審計中發現,“三怕”思想在一些部隊和官兵中或多或少存在。每當發現這類問題,他們(men) 都緊盯戰鬥力標準,核查嚴(yan) 審軍(jun) 費投向投量、投入產(chan) 出效益,向慢作為(wei) 不作為(wei) 現象“亮紅燈”。
有一年,潘朝參加某部訓練條件建設審計,該部經費投入體(ti) 量大,僅(jin) 采購的數字化設備就有上千台(件),這些設備來自不同廠家,規格、參數、用途等各不相同。審計組進行現場核查時,裝備供應商卻有些不耐煩:“這些設備都是驗收過了的,能有什麽(me) 問題?你們(men) 審計是不是多此一舉(ju) ?”
潘朝嚴(yan) 肅地說:“有沒有問題,讓事實說話。我們(men) 的部隊從(cong) 這裏走向戰場,裝備有一點問題,上了戰場官兵就會(hui) 付出血的代價(jia) 。”
果然,核查中審計組發現部分設備沒有標識說明,供應商解釋說,這是為(wei) 部隊生產(chan) 的定製產(chan) 品,沒有標識很正常。然而,對抽查設備進行拆解後,發現根本不是什麽(me) 所謂的“定製”,而是供應商采購其他廠家產(chan) 品後,套上自己的“外殼”充當軍(jun) 供產(chan) 品,再加價(jia) 賣給部隊,從(cong) 中賺取高額差價(jia) 。
“事關(guan) 備戰打仗的事,誰也別想耍花招。”潘朝帶著審計組對所有設備進行核查,揭開了設備價(jia) 格虛高、部分配件以次充好、貼標簽仿冒的“蓋子”,不僅(jin) 挽回經費損失,更重要的是保證了武器裝備質量。該部一名領導感慨說:“要不是你們(men) 來了,我們(men) 還被蒙在鼓裏呢,審計對部隊的貢獻實實在在。”
重點行業(ye) 領域、軍(jun) 地交叉地帶一直是腐敗的重災區,查深查透絕非易事。有一次,潘朝帶隊執行對某型裝備審計任務。這是一個(ge) 全新的領域,涉及的供應商、承辦人和科研機構數以百計,很多問題隱藏在海量的合同和數據中。
審計中,他突然發現,一家配套供應商法人代表的名字和被審計單位采購負責人的隻有一字之差。“是巧合嗎?”潘朝決(jue) 心查個(ge) 水落石出。
經過提請有關(guan) 部門對懷疑對象戶籍關(guan) 係進行核實,查實該供應商法人代表與(yu) 采購負責人是姐弟關(guan) 係。在鐵的證據麵前,該負責人承認了利用職務便利,從(cong) 該供應商處高價(jia) 采購裝備配件的違紀事實。
“誰挖戰鬥力的牆角,我們(men) 就跟誰鬥到底。”潘朝經常這樣說。有一次,潘朝帶領審計小組到某裝備承製企業(ye) 進行審計,發現與(yu) 某型裝備配套的一款軟件存在采購疑點。麵對那些看不懂的技術參數、專(zhuan) 業(ye) 術語,大家都有點發蒙。
潘朝越挫越勇,他加班加點“啃下”200多份關(guan) 於(yu) 軟件設計采購的文件資料,10多次向軍(jun) 隊審價(jia) 專(zhuan) 家請教,並對前後幾個(ge) 版本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比對,抽絲(si) 剝繭終於(yu) 查清了問題。在確鑿的證據麵前,某軟件設計公司隻得承認,在軟件測評時編造技術方案,把軍(jun) 隊已有的軟件成果,以商用軟件名義(yi) 搞第二次收費的事實。
工作中,潘朝和戰友經常接到官兵電話谘詢,反映說現在部隊懂采購、懂工程、會(hui) 招標的幹部少,對地方企業(ye) 、公司在采購招標中的那些“貓兒(er) 膩”搞不明白,表麵上看起來程序都很正規,但其實是鑽空子,讓部隊和官兵吃“暗虧(kui) ”,有的幹部稀裏糊塗就違規越了線。
潘朝帶領身邊同事認真研究分析物資采購、招標方麵的典型案例,撰寫(xie) 形成審計情況提示,列出審計中發現的存在圍標串標、惡意競爭(zheng) 、以次充好的商家,送給監督範圍內(nei) 的部隊,提醒加強防範,讓官兵們(men) 避開了很多“雷”。
“做好審計工作,不僅(jin) 是在較真碰硬中敢於(yu) ‘唱黑臉’,還要為(wei) 改革決(jue) 策當好‘大參謀’。”潘朝說,“作為(wei) 新時代的審計人員,我們(men) 要跳出‘為(wei) 審計而審計’的單純業(ye) 務視角,強化戰略思維,為(wei) 推進強軍(jun) 興(xing) 軍(jun) 提供決(jue) 策參考。”
有一次,潘朝擔任主審,組織對部分預備役部隊進行審計。預備役部隊人員組成複雜,與(yu) 地方接觸頻繁、交往密切,經費保障渠道來自多個(ge) 方向,有的經費開支甚至成了“糊塗賬”。
潘朝帶領審計組深入分析發現土地管理、軍(jun) 官任用、士兵選編等方麵的問題,提出“優(you) 化人員編組”“完善保障體(ti) 係”“對地方政府提供土地進行全麵摸底”等建議,編入審計重要情況呈報中央軍(jun) 委,有的建議還被相關(guan) 法規采納。
有一年,在對某重點建設單位的裝備數質量情況審計調查時,潘朝和戰友需要站在審計的視角,對該單位裝備建設整體(ti) 質效進行評估。
有的同誌不太理解:“我們(men) 隻要把部隊現有裝備的數量摸清楚、質量問題搞明白不就行了嗎,幹嘛還管這麽(me) 寬?”
潘朝耐心解釋說:“就事論事的審計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形勢任務,體(ti) 係化建設必然帶來體(ti) 係化審計,單個(ge) 裝備可能沒有問題,但集成起來可能就會(hui) 暴露短板弱項。如果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審計建議,那是審計的真正價(jia) 值所在。”
他帶著大家查閱裝備建設的總體(ti) 方案,對建設意圖、目標規劃等進行係統梳理,數十次到一線調研,對比分析裝備在訓練、演習(xi) 中的評估參數,最終發現了不少突出矛盾問題,向有關(guan) 軍(jun) 兵種提出進一步加強加快相關(guan) 裝備體(ti) 係建設的建議,得到機關(guan) 部門的充分認可。
近年來,潘朝帶領審計人員先後查出多個(ge) 行業(ye) 領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總結梳理的關(guan) 於(yu) 加強軍(jun) 糧供應製度改革、油料供應管理正規化建設、醫療行業(ye) 領域治理等多項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為(wei) 服務改革強軍(jun) 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裴楠 通訊員 聶豐(feng)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