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折射了什麽?
場館入口處觀眾(zhong) 隊伍蜿蜒曲折排成長龍,展廳內(nei) 人頭攢動……今年暑期,不少博物館成了眾(zhong) 多遊客和市民的“網紅打卡地”,人氣火爆,參觀一票難求。
過去顯得有些高冷的博物館,為(wei) 何持續升溫?“博物館熱”會(hui) 成為(wei) “一陣風”嗎?“新華視點”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近日,記者來到西安碑林博物館。剛開館不久,已有大量觀眾(zhong) 在門口排隊等待參觀,展廳內(nei) 擠滿了來自各地的遊客。11歲的馬悅宸由外婆劉琴陪著參觀。“我覺得對孩子來說,參觀博物館是個(ge) 很好的暑假學習(xi) 方式。”劉琴說,一個(ge) 博物館就是一部文明史,多看看博物館可以讓孩子從(cong) 小就在心裏埋下文化的種子。
“這幾周,河南博物院幾乎天天滿員,觀眾(zhong) 每天在1.2萬(wan) 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兩(liang) 倍。”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說。
“我們(men) 每天早上8點放出七天後的預約,一般幾個(ge) 小時後就約滿了。”蘇州博物館副館長孫明利說,蘇州博物館通過安排員工加班等方式延長閉館時間至晚上9點,盡可能滿足觀眾(zhong) 的參觀需求。
館藏文物五萬(wan) 餘(yu) 件的河北定州博物館,今年7月接待量為(wei) 4萬(wan) 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186%。
“‘博物館熱’已成為(wei) 一種文化現象,我們(men) 也切實感受到了這種熱度。”山東(dong) 博物館館長劉延常介紹,山東(dong) 博物館近期日接待量均在1萬(wan) 人次以上,7月中旬以來的周六、周日則達2萬(wan) 人次,大幅超過上半年平均每日5700餘(yu) 人次的接待量。
劉延常說,為(wei) 更好地服務觀眾(zhong) ,山東(dong) 博物館每天安排業(ye) 務骨幹輪流到各展廳開展講解;還設立“館長講解日”,每周二上午選派一名館領導進行講解,讓觀眾(zhong) 更好地了解文物和文物背後的故事。下一步,還將舉(ju) 辦“博物館之夜”活動,讓暑期的中學生有更多機會(hui) 走進博物館。
隨著“博物館熱”的興(xing) 起,一些博物館還發展了豐(feng) 富的文博創意產(chan) 業(ye) 。
“今年暑期,南京博物院推出10大類共一千餘(yu) 件文創產(chan) 品,其中南博院藏文物係列筆記本、南博院藏文物係列金屬書(shu) 簽等尤受歡迎,最高時單品一天可以售出一千多件。”南京博物院文創部負責人田甜介紹。
“博物館熱”緣何興(xing) 起
記者調研發現,“博物館熱”的興(xing) 起,是多重因素帶動的結果,並非偶然。
——公眾(zhong)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日趨濃厚,文化需求更加旺盛。
“我是文博愛好者,去各地旅遊,一定會(hui) 去看看當地的博物館。置身於(yu) 博物館裏,仿佛走入曆史深處,來到先人真實生活的環境中,可以感受到他們(men) 的溫度和氣息。他們(men) 的音容笑貌、喜怒哀樂(le) 通過那些真實的器物表達出來,曆史仿佛活了起來。”在山東(dong) 濟南某公司工作的於(yu) 少晶說,“我個(ge) 人最喜歡觀看史前、商周直至秦漢時期的文物,因為(wei) 我一直對於(yu) 人類起源、對於(yu) 在我們(men) 生活的這塊土地上如何形成了對我們(men) 影響至今的文明曆史充滿好奇心。”
“知來處,明去處。”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一件件文物承載著千百年的曆史滄桑,抽象、模糊的曆史從(cong) 而變得具體(ti) 生動。浙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說,在“博物館熱”的背後,是公眾(zhong) 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度交融。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我們(men) 正在見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興(xing) ,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參觀博物館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了解中華民族的曆史底蘊及其創新偉(wei) 力。
馬蕭林說,博物館近年對文物的研究不斷深入,挖掘當中更容易被觀眾(zhong) 理解和接受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將其與(yu) 現代時尚潮流有效結合,形式、內(nei) 容都更加有趣,讓傳(chuan) 統文化不再枯燥,以滿足公眾(zhong) 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青少年“研學熱”帶動了“博物館熱”。
今年夏天“研學熱”不斷升溫,研學旅行成為(wei) 不少中小學生暑期生活的重要內(nei) 容。在研學旅行中,一般都會(hui) 安排參觀博物館。
“現在我接待的全是青少年團,夏令營、親(qin) 子遊、研學團是主力軍(jun) ,參觀博物館是一項主要活動。”西安碑林博物館內(nei) ,導遊張琳對記者說,早在今年4月份,接團日程就已經排到了8月份。
每天下班前,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都要看看當天的觀眾(zhong) 統計。“孩子的數量特別大,占暑期觀眾(zhong) 的30%以上,有的是隨家人來的,有的是學校組織的。”董寶厚說,“我們(men) 很重視培養(yang) 青少年對文博知識的興(xing) 趣,除了推出流動宣展車走進全省各地校園,在策展時也注重融入與(yu) 青少年的互動體(ti) 驗。”
——一些博物館運用新技術、新理念呈現展品吸引觀眾(zhong) 。
新石器時期的骨笛,春秋時期的楚國青銅編鍾……在河南博物院,觀眾(zhong) 除了可以在展廳觀看這些珍貴文物,還可以走進音樂(le) 廳,直觀地、沉浸式地感受古代樂(le) 器發出的聲音和魅力。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le) 團用根據文物複製出來的樂(le) 器,不僅(jin) 演奏古代音樂(le) ,還演奏現代流行音樂(le) 。
3D投影技術讓靜態的展品動了起來;AR智能導覽眼鏡讓觀眾(zhong) 能通過語音指令、視覺識別觀賞文物;智能照明係統根據展品特性,以最佳的方式展示文物……新技術的應用,拉近了博物館展櫃中的文物與(yu) 公眾(zhong) 之間的距離。
“策劃展覽時,我們(men) 盡可能把深藏庫房的精品文物拿到展廳去,使更多的人有機會(hui) 親(qin) 眼看到;通過不斷更新內(nei) 容增強觀眾(zhong) 的黏性,讓觀眾(zhong) 每次進入博物館都能有新的看點。”劉延常說。
如何更好滿足觀眾(zhong) 參觀需求
“今後,越來越多的人會(hui) 把參觀博物館當成一種習(xi) 慣、一種生活方式。”劉延常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10.4萬(wan) 家博物館。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我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中國博物館數量在全球位居前列,但每百萬(wan) 居民擁有的博物館數量仍相對靠後。
當前一些熱門博物館過於(yu) 擁擠、一票難求,如何更好滿足觀眾(zhong) 的參觀需求?
“有更多的遊客關(guan) 注和走進博物館,這讓我們(men) 深感欣慰。但參觀博物館也不是人越多越好。如果觀眾(zhong) 過於(yu) 擁擠,就很難在舒適的環境中欣賞展品,而且還可能導致展廳空氣濕度等條件的波動,對文物狀態保持造成一定壓力。”孫明利說。
孫明利建議,熱門博物館可考慮采用按小時預約入場、延長開放時間、舉(ju) 辦網上“雲(yun) 展覽”等方式,讓觀眾(zhong) 有更好的參觀體(ti) 驗,保持博物館秩序,保證文物安全。
針對一些“黃牛”倒賣博物館門票等行為(wei)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建議,文博機構可采取智能驗證、限製單人最大預約量等技術手段;同時,與(yu) 公安部門加強合作,建立“黑名單”製度,打擊惡意搶票、囤票等行為(wei) 。
山東(dong) 成武縣博物館收藏有東(dong) 漢蔡邕書(shu) 碑刻等珍貴文物。館長郭立說,除了那些熱門博物館,數量眾(zhong) 多、獨具特色的小眾(zhong) 博物館,可通過創新策展方式、傳(chuan) 播渠道,吸引更多對特定主題感興(xing) 趣的觀眾(zhong) ,提升“能見度”。
“未來的文博機構還有更多空間可以探索。”河北博物院社會(hui) 教育部主任劉衛華說,比如,建設殘疾人友好型博物館,讓更多的人能無障礙走進博物館;與(yu) 媒體(ti) 聯合策劃推出更多與(yu) 社會(hui) 深度互動的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chuan) 播作用和文化影響力。
業(ye) 內(nei) 人士建議,公眾(zhong) 不宜把博物館當成景點和遊樂(le) 場,不必以從(cong) 眾(zhong) 心理去“打卡”;在參觀博物館前宜提前做好功課,以便在觀展時有更深的體(ti) 悟;對一些熱門博物館,盡量在暑期高峰後再前往參觀。(記者翟翔、桂娟、袁月明、朱筱、孫麗(li) 萍、孫正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