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簡牘中國丨“如果沒有簡牘,我們如何確認懸泉置是西漢遺址?”

發布時間:2023-08-04 11:17: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遙望2000年前,絲(si) 綢之路上曾有一座重要的樞紐,像長長的絲(si) 巾挽出的一個(ge) 精美花結,分外奪目。它曾是漢代設於(yu) 河西地區交通線上的一座規模較大的驛置,留下了35000多枚簡牘,生動詳細記載了絲(si) 綢之路上那段光輝歲月。2001年,它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它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遺產(chan) 點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它就是甘肅懸泉置,一個(ge) 距離敦煌西北64公裏的驛置。

  7月30日,記者跟隨“簡牘中國”網絡主題采訪團走進了這個(ge) 位於(yu) 戈壁上的遺址。

  現狀

  懸泉置遺址位於(yu) 敦煌與(yu) 瓜州兩(liang) 市縣交界處的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北麓戈壁邊緣。《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掘簡報》認為(wei) ,懸泉置是建立在河西要道上的一處集傳(chuan) 遞郵件、傳(chuan) 達命令、接待賓客為(wei) 一體(ti) 的綜合機構,即傳(chuan) 置。從(cong) 簡牘道裏簿看,這樣的置,從(cong) 長安至敦煌共有80餘(yu) 處,蓋以地形和交通距離的遠近而設,是一個(ge) 獨立運作的係統。兩(liang) 漢時期,特別在西漢,是東(dong) 西交通大動脈的重要中轉站。2000多年後的今天,當記者站在遺址東(dong) 門的木棧道上,一陣敦煌的風沙吹過,遙想當年驛站的繁華。

  懸泉置遺址是在1987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偶然被發現的,1990年至199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複後開始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曆時三年初步探明整個(ge) 遺址包括主體(ti) 建築、灰區、馬廄及其附屬建築,總麵積22500平方米。考慮到當時技術條件等各方麵因素,遺址進行了科學回填保護。“遺址將不再做揭露性展示,成為(wei) 永久的封存在地下的遺址。“敦煌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榮紅梅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

  記者在現場看到,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懸泉置遺址,文物保護部門劃定了遺址的核心區和緩衝(chong) 區,沿邊界設置了保護界樁,沿遺址遺存的分布範圍設置了圍欄。在遺址區內(nei) 標識出了遺址邊界、院牆、房屋、馬廄、附屬建築等,並用木棧道鋪設於(yu) 上。站在上麵,依稀可見遺址的院落布局、當年修建房屋的土基,雖然這些建築早已蕩然無存,消失在曆史的長河裏。“就目前來講,唯有遺址東(dong) 北角的角墩和西南的魏晉烽燧為(wei) 原狀展示。此外,在距北牆北側(ce) 約20米處遺留有一條古驛道遺跡,寬4米,全長約1公裏。”榮紅梅說。

  有一個(ge) 區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榮紅梅告訴記者,這個(ge) 區域的東(dong) 區是馬醫區,西區是馬廄區。“因為(wei) 麵積有限,不是所有的驛馬都能圈養(yang) 在這個(ge) 馬廄中。從(cong) 動物的骸骨來看,這個(ge) 驛站曾飼養(yang) 過西域天馬,究竟是驛站有如此高的級別可以飼養(yang) 天馬,還是天馬途徑此處病死,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漢朝曾在河西設置邊塞並派遣戍卒,既防禦了匈奴侵擾寇掠,又維護了絲(si) 綢之路的暢通。榮紅梅告訴記者,雖然懸泉置位於(yu) 荒野不毛之地,但這裏的戍卒每天要做很多的事情,巡邊、砍伐柴薪、種植糧食。如果遇到大風天,烽火台無法點燃怎麽(me) 辦?根據出土的漢簡記載,戍卒們(men) 要快馬加鞭報信息。如果烽火台相隔比較近,而烽火台沒有馬匹,戍卒們(men) 就要跑去傳(chuan) 遞信息。“這些邊塞的戍卒很忙碌、很辛苦。”榮紅梅說。

  簡牘

  敦煌被譽為(wei) “河西走廊上的漢簡之都”。從(cong) 上個(ge) 世紀初到現在的一個(ge) 多世紀裏,在河西走廊各地出土過65000枚以上的漢簡,占全國出土漢簡總數115000枚的56%,是名符其實的漢簡之鄉(xiang) 。其中懸泉置遺址就出土了35000餘(yu) 枚,其中有字者 23000餘(yu) 枚,已經被簡牘學家辨識出來的19000枚。內(nei) 容囊括詔書(shu) 、律令、藥方等古籍殘篇,為(wei) 研究我國秦漢史、漢晉絲(si) 綢之路史,甚至是中西交通史等提供了豐(feng) 富的資料。

  “這些簡牘上記載的文字信息量非常浩大,根據出土的簡牘,我們(men) 可以知道這個(ge) 驛站曾經接待過規模最大的使節團是於(yu) 闐國王及其手下共1074人的宏大團隊。“榮紅梅說,“還出土過冊(ce) 書(shu) 《元康五年懸泉置過長羅侯費用簿》,記錄了漢宣帝元康五年長羅侯常惠出使烏(wu) 孫時,懸泉置招待長羅侯部屬384人的事項及費用。”

  除了曆史上的大事,還有史書(shu) 上沒有記載的小事。在出土的帛書(shu) 上,有一名叫“元”的下級軍(jun) 吏寫(xie) 給他的朋友“子方”的一封信——《元致子方書(shu) 》。 在信中,元拜托子方為(wei) 他辦以下五件事:第一,由於(yu) 自己將要去敦煌屯戍,沒有合適的鞋子,所以請子方代買(mai) 一雙鞋,大小是一尺二寸,鞋裏是絹帛,鞋麵是牛皮,這樣既舒適又結實,能經得起長途跋涉,買(mai) 好後趕快讓同事捎回來;第二,請子方為(wei) 自己挑選五支品質良好的毛筆;第三,拜托子方去一位叫次孺的人家探望並請次孺回信,如果次孺不在,就請他的妻子代為(wei) 回信;第四,有一個(ge) 叫呂子都的人想請子方刻一枚私印,但不好意思開口,所以拜托元代請子方刻一枚印文為(wei) “呂安之印”的印章;第五,說郭營尉寄了二百錢,請子方代買(mai) 一支響鞭。“這是目前所知兩(liang) 漢地下出土物中保存最完整、字數最多的私人信件。”榮紅梅說。

  在兩(liang) 千年後的今天,當我們(men) 讀到這封信的時候,生動的、可觸摸可感知的生活氣息,撲麵而來。

  除漢簡之外,還出土諸多寫(xie) 有漢文墨跡的麻紙,“出土的400多片紙張中有10片寫(xie) 有字跡,其中有8片是兩(liang) 漢時期的,說明西漢已經用紙張書(shu) 寫(xie) 文字了。這一發現把我國發明張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一個(ge) 世紀。”

  令人驚喜的是,在懸泉置遺址還發現了一封詔書(shu) ,題為(wei) 《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shu) 四時月令五十條》,被定名為(wei) 《四時月令詔條》,它是西漢平帝元始五年(5年)太皇太後發布的詔書(shu) ,寫(xie) 明每月該幹之事和不該幹之事,所涉事項包括農(nong) 林牧副漁各業(ye) 。這是迄今所發現的材料中,最早係統地關(guan) 注人類生產(chan) 生活與(yu) 自然環境關(guan) 係的法律文書(shu) 。“經研究考證,專(zhuan) 家們(men) 得出結論,此詔書(shu)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環境保護法’。”榮紅梅說。

  “懸泉置遺址出土的簡牘真實記載了2000年前絲(si) 綢之路的運營狀況,也是證實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真實存在的依據。雖然目前被回填了,但是漢簡的不可複製性和唯一性凸顯了它的價(jia) 值。”榮紅梅說,“如果沒有這些簡牘,我們(men) 如何確認懸泉置是西漢遺址?”

  “起來

  申遺的成功給懸泉置的保護和開發帶來了新的機遇。作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遊客在參觀懸泉置遺址時會(hui) 感覺“看點不足”,其間觀賞性、體(ti) 驗感也和此前心理期待值也有很大差距。如何讓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活起來?

  2019年8月,世行貸款文旅項目甘肅省敦煌市懸泉置遺址保護開發建設獲國家發改委批準,總投資14786.5萬(wan) 元,其中世行貸款12117.5萬(wan) 元,建設單位自籌2669萬(wan) 元。

  2022年8月31日甘肅敦煌市懸泉置遺址保護開發項目展示中心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1.48億(yi) 元,前期將先建成5公裏內(nei) 部展示道路和停車區、公共衛生間、觀景平台等配套服務設施。

  隨著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建設的深入推進,懸泉置遺址保護利用也邁入了快車道。記者采訪期間,在距離遺址之外的建設控製帶,一個(ge) 懸泉置遺址景區交旅融合綜合體(ti) 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該項目由甘肅絲(si) 路郵驛(懸泉置)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運營。負責項目運營的許金萍告訴記者,綜合體(ti) 的項目投資1.61億(yi) 元,計劃建設遊客中心、懸泉街市、文物展示中心等幾個(ge) 區,預計明年完成。“其中在懸泉街市,可以全方位地滿足遊客的吃喝遊購娛。為(wei) 了讓遊客體(ti) 驗到懸泉置為(wei) 何在漢代被命名為(wei) 官家的郵驛機構,我們(men) 做了懸泉塢堡的複原模型,遊客可以切身體(ti) 會(hui) 到懸泉的‘郵驛文化’。”

  “從(cong) 零起步”,曾經沉睡2000多年的懸泉置遺址正在換發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