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走城鄉融合之路,峒山村集體收入有了源頭活水

發布時間:2023-08-04 14:1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陳曉 記者 邱晨輝)“我以前是種水稻的,10年前開始嚐試蝦稻混養(yang) ,現在每年可以增收3萬(wan) 多元。”55歲的峒山村村民陳開焱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家門口就是寬敞的柏油路,走不遠就能到村廣場。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湖北主題采訪團日前走進鄂州市鄂城區長港鎮峒山村。地處九十裏長港之濱的峒山村,村域內(nei) 湖田阡陌縱橫。放眼望去,青瓦白牆的村居與(yu) 山水田園融為(wei) 一體(ti) ,觀荷台、櫻花園、棲客露營地鑲嵌其中。

  10年前,峒山村約七成勞動力外出務工。“村裏的很多良田都沒人種。”峒山村村委會(hui) 主任占誌啟回憶說。如今,八成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ye) ,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2.2萬(wan) 元增至2022年的3.59萬(wan) 元。

  2013年7月22日,正值農(nong) 曆大暑時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冒著酷暑,深入湖北省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考察調研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建設情況,並同部分村民座談,提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ang) 愁”“糧食安全要靠自己”等殷殷囑托。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強調,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yi) 人在農(nong) 村。農(nong) 村絕不能成為(wei) 荒蕪的農(nong) 村、留守的農(nong) 村、記憶中的故園。

  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砥礪奮進。鄂州堅持走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之路,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讓各類要素更多向鄉(xiang) 村流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nong) 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nong) 村覆蓋,促進鄉(xiang) 村經濟多元化和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從(cong) 2012年到2022年,鄂州市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049元增至23111元,年均增長8.7%。

  村民錢袋子鼓了,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提升。近年來,峒山村做到了雨汙分流、管網入戶,村組道路基本實現硬化刷黑,文化廣場、健身器材、太陽能路燈、公廁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環村、沿路、沿河綠化林帶初具規模。

  眼下的峒山,露營基地、萬(wan) 畝(mu) 香蓮、千畝(mu) 魚塘……一批批特色項目落地,“有了產(chan) 業(ye) ,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就有了源頭活水。”占誌啟介紹,峒山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快速增長,今年有望達到410萬(wan) 元,是2013年的10倍。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