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對話 70所八一希望小學的“新希望”
賀龍元帥之女賀曉明有一個(ge) 願望:在雲(yun) 南省麗(li) 江市為(wei) 兩(liang) 位紅軍(jun) 小戰士樹立一座雕像,永為(wei) 紀念。
7月31日,在江西省撫州市臨(lin) 川區八一希望小學“弘揚八一精神 賡續紅色血脈”主題活動中,賀曉明通過視頻連線將這個(ge) 願望及其背後的感人故事講給臨(lin) 川八一希望小學師生聽。
故事來源於(yu) 紅軍(jun) 長征期間。1936年,紅二方麵軍(jun) 長征途經昆明,年齡十幾歲的兄弟二人報名參加紅軍(jun) ,哥哥會(hui) 彈月琴,弟弟會(hui) 吹笛子。加入紅軍(jun) 後,兩(liang) 位小戰士成為(wei) 宣傳(chuan) 隊一員,在行軍(jun) 途中為(wei) 紅軍(jun) 戰士加油鼓氣。
途經麗(li) 江後,紅軍(jun) 隊伍翻越雪山,因為(wei) 環境異常艱苦,雪山上空氣稀薄、寒冷,哥哥犧牲在雪山上。後來,因為(wei) 饑寒交迫,弟弟也犧牲在長征途中,為(wei) 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
為(wei) 什麽(me) 講述這則故事?賀曉明告訴臨(lin) 川八一希望小學師生,兩(liang) 位紅軍(jun) 小戰士和學校學生不僅(jin) 年齡相仿,都肩負著時代所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你們(men) 是八一希望小學的學生,戴上紅領巾,肩負重任使命,好好學習(xi) ,等待國家召喚你們(men) 。”賀曉明說,學校掛牌20多年,看到學校有今天這樣好的發展,她感到欣慰、開心。
讓時光穿越、回溯。1996年11月,為(wei) 紀念1997年建軍(jun) 70周年,反哺、扶持革命老區的教育事業(ye) ,開國上將張愛萍、開國上將陳錫聯、開國中將廖漢生、賀龍元帥夫人薛明、羅榮桓元帥夫人林月琴、楊勇上將夫人林彬、王震上將夫人王季青等七位老紅軍(jun) 聯合署名發起倡議,建議在長征沿線革命老區援建70所“八一希望小學”。
在一份倡議書(shu) 中曾這樣寫(xie) 道:“從(cong) 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九七年,建軍(jun) 已七十年矣。七十年前,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建立這支軍(jun) 隊?七十年來,我們(men) 又為(wei) 什麽(me) 獻身這支軍(jun) 隊?
憑一腔熱血,憑一段心願,為(wei) 拯救民族,為(wei) 國家富強,為(wei) 翻身解放,為(wei) 消滅人剝削人的製度,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的幸福——這就是建軍(jun) 的初衷,這就是我們(men) 與(yu) 先我們(men) 而去的千百萬(wan) 戰友,建立這支軍(jun) 隊,獻身這支軍(jun) 隊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心願。”
這是深埋在革命先輩心中始終未償(chang) 的一個(ge) 心願、一份情懷。
彼時,新中國已成立多年,但革命老區的貧困麵貌令他們(men) 深受觸動:“我們(men) 參軍(jun) 的故土,我們(men) 獻身這支軍(jun) 隊的起點,我們(men) 的老根據地還很窮,更令我們(men) 震動的是那些七十年前用紅米飯、南瓜湯養(yang) 育我們(men) 的老表,用與(yu) 生命同重的鹽巴支撐了我們(men) 的老鄉(xiang) ,用從(cong) 嬰兒(er) 嘴裏奪下的乳汁拯救了我們(men) 的大嫂,他們(men) 的後代,還在當年的紅軍(jun) 小學裏讀書(shu) ,還在百年前的祠堂裏讀書(shu) ,甚至因貧困而讀不成書(shu) ,我們(men) 的心在流血。”
因此,在建軍(jun) 七十周年之際,“我們(men) 這些幸存的老同誌願盡我們(men) 的一切力量,用這七十所希望學校,從(cong) 建軍(jun) 的起點開始,以建軍(jun) 的初衷,豎起七十座永不褪色的、閃耀國魂、軍(jun) 魂的精神豐(feng) 碑,豎立起七十座對祖國、對人民富強輝煌的希望豐(feng) 碑,以示我們(men) 的赤子之心。”
從(cong) 那時起,在國家計劃委員會(hui) 等有關(guan) 部門支持下,70所八一希望小學在全國革命老區陸續掛牌批建。
在一份於(yu) 1996年10月由國家計劃委員會(hui) 下達的通知文件中,特寫(xie) 明“我委決(jue) 定今、明兩(liang) 年安排基建基金非經營性投資2100萬(wan) 元,用於(yu) 援助有關(guan) 省(自治區)建設70所‘八一希望小學’”,並要求“各‘八一希望小學’要力爭(zheng) 於(yu) 1997年8月1日前建成投入使用”。
20多年前,賀曉明和開國上將賴傳(chuan) 珠之子賴小津曾全程參與(yu) 籌辦援建八一希望小學工作。賀曉明回憶說,“從(cong) 八一南昌起義(yi) 地,到井岡(gang) 山,從(cong) 瑞金中央根據地,到古田會(hui) 議,從(cong) 東(dong) 北趙尚誌抗聯第3軍(jun) 活動地區,到海南瓊崖縱隊,凡是能代表軍(jun) 史的重要地點,我們(men) 都覆蓋到了,都援建了八一希望小學。”
20多年間,部分八一希望小學雖因客觀原因曆經變遷,但對於(yu) 改善革命老區教育水平都曾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亦承載起革命老區無數孩子們(men) 上學讀書(shu) 、走出貧困的希望。
2017年5月23日,因為(wei) 生源、並校等客觀原因,位於(yu) 江西省撫州市的臨(lin) 川八一希望小學曾重新揭牌掛名。
那天,作為(wei) 革命先輩後代代表,賀曉明前往撫州參加了臨(lin) 川八一希望小學揭牌儀(yi) 式,學校嶄新的教學設施及對紅軍(jun) 精神、紅色基因的傳(chuan) 承,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賀曉明看來,由於(yu) 生源減少等原因,重新擇校掛牌,是為(wei) 了更好體(ti) 現八一希望小學的軍(jun) 魂,是希望將八一希望小學所具有的紅色內(nei) 涵、紅色基因更好傳(chuan) 承下去。
這些年來,雖未能再次前往臨(lin) 川八一希望小學,但賀曉明一直牽掛著學校的發展。
在7月31日的主題活動中,通過雲(yun) 鏡頭,學校師生走在校園、校史館,為(wei) 賀曉明一一介紹近年來學校在厚植紅色基因、創建紅色教育特色品牌之路上的多樣舉(ju) 措。
“賀奶奶,您好!我是紅領巾講解員熊芷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第一展區,它主要展示了南昌起義(yi) 的曆史背景、偉(wei) 大決(jue) 策、打響第一槍、南下廣東(dong) 以及轉戰井岡(gang) 山等偉(wei) 大曆程……”
在學校校史館,紅領巾講解員熊芷恬、薑文博、周雅琴、李若萱接力講述南昌起義(yi) 以及賀龍、李井泉等革命先輩的革命往事。
近年來,依托校史館,學校學生在一次次紅色課堂中,在一次次校史講解中,不斷加深著對紅色文化的理解。
李若萱說,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她有個(ge) 理想,立誌長大後做一名人民教師,植根三尺講台,用紅色教育情懷,澆灌祖國未來的沃土。
在臨(lin) 川八一希望小學,紅色元素濃厚、無處不在。在校園櫥窗、宣傳(chuan) 欄及走廊、教室等地方展列著革命故事、中國精神、紅色書(shu) 畫作品。每個(ge) 班級都張貼了以英雄人物命名的班牌,如邱少雲(yun) 班、賀龍班、雷鋒班。
平常,學生們(men) 講述紅色故事、誦讀紅色經典、排演紅色情景劇、傳(chuan) 唱紅色歌曲,讓紅色基因入身入心。教師編寫(xie) 紅色校本教材,每周開設一節紅色教育課,建立完整的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體(ti) 係,將紅色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臨(lin) 川八一希望小學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校長吳勇林說,一直以來,學校以“弘揚紅色文化,構建幸福校園”為(wei) 辦學特色,利用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著力打造“紅色育人”品牌。
“學校以校史館、李井泉故居為(wei) 載體(ti) ,建立紅色教育基地。同時,創建校園紅色宣傳(chuan) 陣地,定期展出師生優(you) 秀紅色作品,讓每一個(ge) 作品會(hui) 說話,讓每一道牆壁能育人。”吳勇林說。
吳勇林表示,學校積極營造校園紅色文藝陣地,學校紅領巾廣播站充分利用午間、放學時段播放紅色歌曲或講述紅色故事,每周組織師生共頌一首紅色經典詩歌,或觀看愛國主義(yi) 題材影片。每個(ge) 學期,學校組織一次以班級為(wei) 單位的師生同台演繹“紅色歌曲大合唱”或“紅色情景劇”比賽,開創學校紅色育人新局麵。
2022年,臨(lin) 川八一希望小學專(zhuan) 門組建火炬宣講團,在校內(nei) 走進班級、課堂,在校外,走進高校、社區,用孩子們(men) 的最美聲音,唱響紅色讚歌,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20多年過去了,臨(lin) 川八一希望小學隻是全國70所八一希望小學改善教育質量、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的一個(ge) 生動縮影。
然而,它給了我們(men) 一個(ge) 答案,正如倡議書(shu) 中所言:“讓子弟兵不斷宣‘為(wei) 國為(wei) 民’之言,永遠播‘振興(xing) 中華’之種。這應成為(wei) 新長征的起點,也是我們(men) 這群老兵對建軍(jun) 七十年的紀念。”(記者 李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