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千年的鼓聲何以回響不絕?

發布時間:2023-08-08 10:35: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銅鼓是古代南方民族常用的銅製器物。最早發現的銅鼓是雲(yun) 南萬(wan) 家壩銅鼓,距今2600多年。銅鼓在當時象征權利、財富,常用於(yu) 祭祀、戰爭(zheng) 、娛樂(le) 等,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譽,足見其重要曆史地位。

  銅鼓代表著當時冶金技術、鑄造技術的先進水平,蘊含著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從(cong) 保存至今的眾(zhong) 多曆代銅鼓中可以知道,中原文化和技術對銅鼓發展流變產(chan) 生重要影響。直到今天,銅鼓仍在南方許多民族中使用,千年的鼓聲還在回響。

  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文物古籍展“大交融”單元,《銅鼓之聲》展區展出的多件銅鼓,是中原與(yu) 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見證。。

  曆史演化:各民族共同創造和傳(chuan) 承銅鼓文化

  銅鼓文化源遠流長,承載著豐(feng) 富的曆史內(nei) 涵和文化信息。青銅冶煉技術的傳(chuan) 播為(wei) 銅鼓的鑄造提供了技術基礎,使得銅鼓能夠以優(you) 美的形態展現出來。銅鼓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yu) 融合。在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中,銅鼓文化吸收了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元素,逐漸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和獨特的韻味。

  一方麵,各民族在冶煉技術上的交流是銅鼓文化傳(chuan) 播的重要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地區的民族逐漸掌握了冶煉青銅的技術。在商周時期,百越民族向中原地區輸送了大量銅料資源,中原地區發達的冶鑄技術也逐漸傳(chuan) 播到南方地區,大幅縮短了嶺南先民掌握青銅冶鑄技術的過程。考古資料顯示,廣西出土了大量類似獸(shou) 麵紋提梁銅卣的青銅器,其紋飾整體(ti) 特征呈典型的中原文化風格,是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交流的見證。在春秋戰國時期,於(yu) 越吸取了吳越先進的冶鑄技術,聘請鑄師名匠,金屬冶鑄工藝實現飛躍,促進了銅鼓文化的多樣化和精美化發展。秦朝統一嶺南後,先進的冶鑄技術被帶到嶺南地區,推動嶺南銅鼓鑄造工藝達到新的高峰。例如,當地在鑄造工藝方麵采用了類似全範式和內(nei) 模外範式鑄造法。

  另一方麵,楚國對銅鼓文化的傳(chuan) 承也具有重要意義(yi) 。楚國是古代中國青銅冶鑄業(ye) 較為(wei) 發達的地區之一,楚國的青銅器傳(chuan) 入嶺南地區,催化了嶺南地區青銅文化的萌芽與(yu) 產(chan) 生。而後,駱越人逐漸掌握了青銅冶鑄技術,並形成了獨特的銅鼓文化。出土於(yu) 廣西田東(dong) 縣祥周鄉(xiang) 的兩(liang) 麵萬(wan) 家壩型銅鼓,墓葬所屬時代為(wei) 駱越人在右江流域的居住時期。秦代以前田東(dong) 屬百越地,春秋戰國時期屬駱越,楚滅越後屬楚,《史記》中載有楚悼王曾派兵南平百越之地,以及楚文化對該地的影響。

  正是由於(yu) 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銅鼓文化得以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蓬勃發展,成為(wei) 中華文化中富有特色的瑰寶,彰顯著中華民族豐(feng) 富多元的文化底蘊。

  交融共生:紋飾層累中的多元一體(ti)

  銅鼓作為(wei) 文化的載體(ti) ,在傳(chuan) 承過程中既保持了嶺南文化的傳(chuan) 統風格和特點,也融合了中原文化,不斷衍生出新的功能以及形態,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重要體(ti) 現。

  從(cong) 傳(chuan) 播的地域範圍來看,銅鼓文化圈以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為(wei) 核心,輻射紅水河流域乃至東(dong) 南亞(ya) 地區。銅鼓文化圈涵蓋了廣西、雲(yun) 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份,以及越南、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家。銅鼓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不僅(jin) 體(ti) 現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ti) ,也反映出中國與(yu) 東(dong) 南亞(ya) 地區的深厚友誼和密切交流。

  從(cong) 民族交往的角度來看,銅鼓文化是中國西南地區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和象征,主要涉及漢族、壯族、苗族、侗族、瑤族、水族、布依族、彝族、傣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等十多個(ge) 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頻繁交流互動,銅鼓文化在各民族之間傳(chuan) 播和傳(chuan) 承,成為(wei) 共同的文化符號和象征。

  從(cong) 銅鼓紋飾的層累現象來看,最初的紋飾以太陽圖騰為(wei) 主,後來逐漸加入了各地民族特色元素,如翔鷺紋、羽人舞蹈紋等,越來越瑰麗(li) 而繁縟的紋飾反映了先民對形式美和裝飾美的追求。此外,銅鼓造型也越來越複雜,鼓麵沿後麵出現立體(ti) 青蛙、水禽、龜等動物塑像。鼓腰、鼓內(nei) 壁和鼓足等處均出現精美的紋飾。一方麵,銅鼓文化的一體(ti) 性體(ti) 現在其共同的功能、造型和紋飾(太陽紋),多元性體(ti) 現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銅鼓紋飾差異性;另一方麵,銅鼓紋飾的層累結構也體(ti) 現了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

  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實踐

  河池市是多民族聚居地區,紅水河係、龍江河係兩(liang) 大水係流經這裏,紅水河沿岸的村落幾乎村村有銅鼓、家家有銅鼓,紅水河將沿岸各民族連成一個(ge) 整體(ti) 。

  在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裏,各民族在鑄造和命名、啟用和收藏、婚慶、造屋、喪(sang) 葬、節慶等場景中對銅鼓的應用,展現了地方民俗文化的豐(feng) 富性。在命名習(xi) 俗方麵,東(dong) 蘭(lan) 、環江瑤族買(mai) 回銅鼓時為(wei) 銅鼓舉(ju) 辦“薩歐別”儀(yi) 式,反映了人們(men) 對銅鼓文化的重視;在婚慶習(xi) 俗方麵,壯族、瑤族使用銅鼓增添濃厚的喜慶氛圍;在喪(sang) 葬習(xi) 俗方麵,瑤族、苗族和部分壯族有喪(sang) 葬使用銅鼓的習(xi) 俗,反映了人們(men) 對逝去親(qin) 人的追思和緬懷;在節慶習(xi) 俗方麵,銅鼓是春節、壯族螞(蟲另)節、瑤族祝著節、苗族豐(feng) 收節、壯族敬牛節等各民族傳(chuan) 統節慶活動的重要文化符號和用品,給活動增添了歡樂(le) 和莊重的氣氛。

  可見,銅鼓文化在河池地區是超越民族、地域的分類係統,具有引領性的核心文化類型。具體(ti) 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一,銅鼓習(xi) 俗本身貫穿於(yu) 各民族文化之中,銅鼓與(yu) 各族民眾(zhong) 的節慶習(xi) 俗、歌舞娛樂(le) 、民間傳(chuan) 說與(yu) 神話、地方信仰密切相關(guan) ;其二,銅鼓文化所呈現的禮樂(le) 合一、多族共享、深植鄉(xiang) 土、崇祖敬老、聚眾(zhong) 同樂(le) 的特征成為(wei) 整合文化資源的基礎。從(cong) 銅鼓習(xi) 俗本身出發,設置銅鼓文化帶,整合與(yu) 銅鼓、銅鼓習(xi) 俗密切相關(guan) 的文化資源。其中,壯族銅鼓習(xi) 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流傳(chuan) 於(yu) 雲(yun) 南文山和廣西南丹、田林等地的壯、彝、瑤、苗族“銅鼓舞”也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近年來,在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整體(ti) 保護下,河池市發揮其銅鼓數量多、使用民族多、與(yu) 當地傳(chuan) 統節慶聯係密切、鑄鼓技術高超、保護措施完善等多方麵的優(you) 勢,使銅鼓文化得以長久保存和發展,擦亮了“世界銅鼓之鄉(xiang) ”名片。

  (本文由《中國民族報》提供,作者單位:郝國強,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李星瑩,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院;蘭(lan) 耿燈,河池市民宗委。)

  【以上內(nei) 容為(wei) 專(zhuan) 家個(ge) 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監製 | 楊新華 肖靜芳

  統籌 | 康坤全 劉佳

  責編 | 劉嫻

  審核 | 牛銳

  編輯 | 海寧 郭史檸

  製作 | 胡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