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也有“早”“晚”之分?
新華社天津8月7日電(記者周潤健)“雲(yun) 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北京時間8月8日2時23分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從(cong) 此時節,陽氣漸收,萬(wan) 物內(nei) 斂,開始從(cong) 繁茂成長趨向成熟結果。
天津民俗專(zhuan) 家、專(zhuan) 欄作家由國慶介紹,雖然這個(ge) 節氣名帶“秋”字,但立秋隻是天文學意義(yi) 上的秋天來臨(lin) ,並非氣象學上的入秋。氣候上劃分季節主要依據“候平均溫度”的變化來定,即當地連續五天的平均溫度在22攝氏度以下,才算進入氣候意義(yi) 上的秋季。
立秋後,熱氣消散和氣溫降低都尚需時日,我國很多地方仍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有民諺說“立秋反比大暑熱,中午前後似烤火”。
7月11日入伏後,已經忍受了一段時日“上蒸下煮”悶熱天氣的人們(men) ,無比渴望著涼爽秋風早一點吹來。對此,我國一些地區民俗把立秋又分為(wei) “早立秋”和“晚立秋”。
具體(ti) 來說大致有兩(liang) 種不同分法:第一種分法,以農(nong) 曆七月為(wei) 參照,如果立秋時還沒有進入農(nong) 曆七月,那麽(me) 就稱為(wei) “早立秋”,反之,若立秋時已進入農(nong) 曆七月,就是“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對應的農(nong) 曆日期為(wei) 六月二十二,屬“早立秋”;第二種分法,以時間點來劃分,0點至12點為(wei) “早立秋”,12點至24點為(wei) “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屬“早立秋”。
源於(yu) 此,民間也產(chan) 生了不少諺語、俗話,如“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早立秋把扇丟(diu) ,晚立秋熱不休”等等。
由國慶表示,這些民間俗話來自祖祖輩輩口耳相傳(chuan) ,雖然有一定道理,卻並沒有嚴(yan) 謹的科學依據,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人類活動等,因此,立秋是早是晚,和天氣熱不熱之間沒有明顯對應關(guan) 係。
立秋無論早晚,炎熱的氣溫已到尾聲,時節向著“秋意漸起”行進。落葉知秋,歲月迎豐(feng) ,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也是讓人產(chan) 生無限憧憬的季節。讓我們(men) 在“咬秋”“摸秋”“貼秋膘”等民風民俗活動中一起迎接立秋的到來,齊齊道一聲“天涼好個(ge) 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