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名大學生撐起1500餘名受災群眾的愛心餐 一抹“誌願紅” 暖胃又暖心
8月8日臨(lin) 近中午,5個(ge) 大鍋同時開火做飯,河北省涿州市鬆林店鎮三義(yi) 路社區愛心餐援助站升起嫋嫋炊煙。
“來4個(ge) 小夥(huo) 子!幫忙抬一下柴火!”“這裏缺兩(liang) 個(ge) 小姑娘,幫忙洗一下土豆!”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王建東(dong) 大聲吆喝著。
在他有條不紊的調度下,現場每個(ge) 人各司其職,井井有條。記者注意到,在現場忙碌的誌願者大多都是年輕麵孔。
“我們(men) 招募了195名誌願者,大學生就占了150人。”王建東(dong) 介紹說,愛心餐援助站負責給安置點近2000名受災群眾(zhong) 做飯,除了掌勺的大師傅是有經驗的大爺大媽,現場其他人基本都是大學生,女生幫著洗菜切菜,男生就幫忙搬柴火送飯。
8月3日淩晨,1500餘(yu) 名受災群眾(zhong) 被陸續轉移到了涿州二中安置點,可是學校食堂正在改造,無法提供用餐服務。
當天上午,王建東(dong) 就主動找到領導,想成立一個(ge) 援助站,給受災群眾(zhong) 做飯。選址、搭灶台、采買(mai) 各類食材,前期工作準備了一天。第二天上午9點,王建東(dong) 發布了誌願者招募信息,半小時後現場就到了50餘(yu) 人,其中有不少年輕的臉龐。
8月4日晚上,三義(yi) 路社區愛心餐援助站正式啟用。
在現場眾(zhong) 多的“誌願紅”中,西安體(ti) 育學院大二學生張旭達顯得十分活躍。別人兩(liang) 個(ge) 人抬一筐土豆,他一個(ge) 人就能搬運一筐,好像不知疲倦。
“這種情況下,我們(men) 大學生就該為(wei) 家鄉(xiang) 出一份力,何況我是大學生裏力氣大的,我得出兩(liang) 份力。”張旭達擦了擦額頭上豆大的汗珠說。
“剛開始我去市政服務大廳對麵的救援點幫忙,從(cong) 我家到那裏有10多公裏,騎車大概1個(ge) 小時。”他笑著說,“4號下午我回來的時候,正好看見三義(yi) 路社區援助站正在卸物資,我就趕緊上去幫忙,沒想到家門口就能做誌願服務。”
“就在前不久,我還在延安為(wei) 那裏的老人免費量血壓。”張旭達回憶說,“大一一年,我做了110多個(ge) 小時的誌願服務。”
中午11點半左右,誌願者準時把做好的飯菜送往500米外的涿州二中安置點。此時已有不少受災群眾(zhong) 來到食堂門口等候,千餘(yu) 人的安置點秩序井然,這裏並不缺少身著“誌願紅”的年輕人。
記者了解到,不少涿州二中的學生和畢業(ye) 生也在這裏做誌願者。山西大學學生劉夢垚就是從(cong) 這裏畢業(ye) 的。“在網上看到社區招募誌願者的消息後,我覺得就應該做點事情。”她第一時間報了名。
“大爺大媽,從(cong) 這裏出去就是就餐點,您慢點走。”劉夢垚在食堂裏忙前忙後,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承擔了一些組織協調的工作。“我們(men) 這群孩子大部分都是一個(ge) 社區長大的,現在遇到這麽(me) 大的事情,大家都很團結。”
劉夢垚在大學裏是社團的負責人,在安置點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組織能力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之前咱們(men) 的食堂裏,飯菜、熱湯和西瓜是一起在食堂窗口提供的。後來我發現,窗口離大家的就餐點還有一段距離,很多大爺大媽根本拿不了,要麽(me) 走得很慢,要麽(me) 就還得折返回窗口,影響了食堂運轉的效率,然後我就提議,湯和西瓜放在就餐點,和提供飯菜的窗口分開。”劉夢垚說,這樣既保證了安全,又提高了效率。
河北政法職業(ye) 學院學生程雨琨告訴記者,作為(wei) 一名大學生,在了解到三義(yi) 路愛心餐救助站需要誌願者後,他和幾個(ge) 朋友義(yi) 無反顧加入了誌願者隊伍。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做飯前的切菜削皮,有人手上有傷(shang) 口,掰青椒時也顧不上疼,還有一次切洋蔥,搞得大家‘淚流滿麵’,甚至連睜眼都做不到。”他回憶說,為(wei) 了讓受災群眾(zhong) 吃上一口熱乎飯,再苦再累大家都願意。
19歲的漳州理工學院學生王金粟說,在一天淩晨,從(cong) 河南送來的救援物資需要卸車,時間緊急,他在群裏看到消息後立刻趕去幫忙。“到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在搬了,我們(men) 迅速加入其中,一直幹到了淩晨三四點,在這過程中沒有一個(ge) 人喊累或休息,一直在有序地傳(chuan) 遞或搬運。”他回憶說,自己當時非常感動。
幾天下來,年輕誌願者和受災群眾(zhong) 相處成了一家人。“前兩(liang) 天有一個(ge) 奶奶拉著我聊了好久,到最後她抹著眼淚告訴我,很久沒有人和她說這樣的體(ti) 己話了。”劉夢垚捧著一顆心來,自然也得到了受災群眾(zhong) 的認可。
“民以食為(wei) 天,尤其是失去家園的受災群眾(zhong) ,食物能帶給他們(men) 莫大的慰藉,我們(men) 每天變著花樣給他們(men) 做飯,有一天晚上我們(men) 煮了餃子,好多老人邊吃邊掉眼淚。”王建東(dong) 說,“年輕誌願者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這裏的半邊天。”
王建東(dong) 告訴記者,現在除了涿州二中集中安置點外,他們(men) 還保障著華誼樓安置點和150名救援、環衛人員的用餐,平均每頓飯需要備餐1600份左右,最多時超過2000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洪園 實習(xi) 生 鄭全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