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的“馬”群“奔騰”在中國美術館
中新網北京8月20日電 (記者 應妮)13匹徐悲鴻的“馬”在中國美術館最大的圓廳排成一道弧形,仿佛向觀眾(zhong) 奔騰而來。“奔騰的精神——徐悲鴻中國畫展”開幕式20日在北京舉(ju) 行,展覽展出徐悲鴻不同時期的中國畫、書(shu) 法作品40餘(yu) 件。
記者在現場看到,13幅徐悲鴻筆下的“馬”或奔跑、或小憩、或側(ce) 身呼朋引伴,豪氣勃發、精神抖擻。此外還有貓、鵝、公雞等等動物形象,也頗有意趣。
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副主席吳為(wei) 山表示,徐悲鴻先生塑造的馬獨具品格,以其毫無羈絆,奔騰向前,激越昂揚。昔日,徐悲鴻先生有“欲求藝術中興(xing) ,配合國家複興(xing) 大業(ye) ”之理想;今日,他的作品仍不斷激發著新時代藝術家的創新創造精神。
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尚誼指出,徐悲鴻先生是中央美院第一任院長,他的藝術精神在今天依然是中央美院師生的燈塔。當年徐悲鴻受各種物質條件限製,在貴州當地生產(chan) 的土紙上做了大量探索性的研究,在這些土皮紙上創作出一批精品。與(yu) “奔騰的精神——徐悲鴻中國畫展”相呼應的另一個(ge) 展覽“從(cong) ‘徐悲鴻的貴州土紙’開始——中國美術新體(ti) 驗作品展”也在同一時空舉(ju) 行,前者是20世紀40年代徐悲鴻先生因地製宜就地取材進行創作;後者是跨越80餘(yu) 載後的當下,當代藝術家在這種非遺傳(chuan) 承項目的古法造紙材料上不斷發揮聰明才智,大膽創新。兩(liang) 展可謂相得益彰。
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悲鴻之子徐慶平回憶父親(qin) 畫畫有兩(liang) 個(ge) 特點,一是不用新紙,一是不用宿墨。他用的紙都是幾十年的宣紙,而且大部分是貴州土紙,不光是馬,他嚐試新山水畫創作也大量使的是土紙。
據悉,展覽由中國美術館、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將持續展出至8月29日。(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