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共譜新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質增效
【聚焦區域協調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宋喜群、王冰雅、趙秋麗(li) 、馮(feng) 帆、王建宏、張文攀、高平、王瀟、楊玨、李建斌、王勝昔
日前,甘肅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hui) 第四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了《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該條例對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產(chan) 業(ye) 結構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能源利用、區域協調發展、對外開放、科技創新及綠色消費等作出規定,將於(yu) 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ei) 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dong) 9省區,黃河流域橫跨我國東(dong) 中西部,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如今,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經濟發展動能不斷積蓄,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千年黃河故事奔湧出新的篇章。
在賀蘭(lan) 山與(yu) 黃河交匯處,記者走進位於(yu) 寧夏石嘴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勝藍化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不同於(yu) 傳(chuan) 統多晶矽車間高度達六七十米的主設備,這裏的主裝置隻有十幾米高。“大部分都是非標設備,可以把多晶矽生產(chan) 廢料‘吃幹榨盡’,既能產(chan) 出有環保價(jia) 值的抑塵劑、矽酸鈣和有商業(ye) 價(jia) 值的氯化矽,也能生產(chan) 有戰略價(jia) 值的六氯乙矽烷,整個(ge) 生產(chan) 工藝不產(chan) 生廢氣和廢水。”該公司負責人沈俊說。
曾經因煤而興(xing) 的石嘴山,煤炭產(chan) 量從(cong) 年產(chan) 2000萬(wan) 噸壓減到如今不到200萬(wan) 噸,取而代之的是新材料、清潔能源、裝備製造、現代化工等產(chan) 業(ye) 。目前,寧夏正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精準化補鏈條、集群化聚產(chan) 業(ye) 、多元化促協同,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在內(nei) 蒙古準格爾旗大路鎮小灘子村,1000餘(yu) 畝(mu) 閑置撂荒的鹽堿地被改良為(wei) 黃河農(nong) 業(ye) 生態示範園。園區集吃、住、行、遊、購、娛等功能於(yu) 一體(ti) ,以農(nong) 業(ye) 帶動旅遊發展、以旅遊促進農(nong) 業(ye) 升級。“園區總麵積達到1300餘(yu) 畝(mu) ,其中水稻魚蟹立體(ti) 種養(yang) 麵積達1050畝(mu) 。2022年水稻產(chan) 量65萬(wan) 斤,大米產(chan) 量39萬(wan) 斤,魚產(chan) 量約8萬(wan) 斤,螃蟹產(chan) 量1萬(wan) 斤。”大路鎮黃河稻漁生態觀光園副總經理喬(qiao) 生介紹。
大路鎮通過土地流轉,為(wei) 當地258戶646人每年帶來土地直接收益50餘(yu) 萬(wan) 元。園區還帶動周邊70餘(yu) 家農(nong) 家樂(le) 實現增收,為(wei) 村民就近務工提供崗位,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動能不斷釋放。
在山西省呂梁市臨(lin) 縣青涼寺鄉(xiang) 劉家圪堎村,李超正組織社員對核桃林和林下連翹進行除草管護。2013年,李超返鄉(xiang) 創業(ye) ,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成立了臨(lin) 縣東(dong) 江核桃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經過十年耕耘,他們(men) 讓曾經的漫山黃土變成如今的滿目青翠。作為(wei) 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區和補給區,呂梁市成立工作專(zhuan) 班,全方位、一體(ti) 化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yu) 修複治理。目前,呂梁已完成林草建設任務20餘(yu) 萬(wan) 公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麵積6.3萬(wan) 公頃,全市林草覆蓋率達72%以上。
河南是黃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的支撐帶。近年來,河南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圍繞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著力加強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係統保護,開展黃河文化資源全麵調查和認定,謀劃建設河南博物館群,規劃布局“一環四縱六橫”旅遊公路網,加快黃河曆史文化地標城市建設,發展全鏈條文旅文創業(ye) 態,打造中華文明探源地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
日前,在山東(dong) 省德州市齊河縣焦廟鎮的連片玉米地裏,玉米枝葉挺拔舒展,生機勃勃。這裏是齊河縣20萬(wan) 畝(mu) 糧食綠色優(you) 質高產(chan) 高效核心區。“這裏2022年糧食平均畝(mu) 產(chan) 1546.33公斤,其中小麥畝(mu) 產(chan) 693.91公斤,玉米畝(mu) 產(chan) 852.42公斤,率先實現了20萬(wan) 畝(mu) 全國最大麵積集中連片‘噸半糧’生產(chan) 能力。”齊河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劉誌慶介紹。
“噸半糧”,即一年兩(liang) 季糧食畝(mu) 產(chan) 合計達到1500公斤以上。今年,齊河縣還與(yu) 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牽手,共建山東(dong) 農(nong) 業(ye) 大學德州(齊河)小麥產(chan) 業(ye) 研究院,將組建約30個(ge) 高水平研究團隊,聚焦小麥產(chan) 業(ye) 重大科學問題和產(chan) 業(ye) 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gua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