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網絡中國節·七夕】麻布上繡出的浪漫

發布時間:2023-08-21 16:15:00來源: 光明網

  【我的中國節·七夕“繡”巧時】

  導語:“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si) 幾萬(wan) 條。”今年8月22日是我國傳(chuan) 統節日七夕,穿針乞巧是七夕的重要習(xi) 俗。古時,女子們(men) 在月光下穿針引線,乞求巧藝。如今,有這樣一群“織女”將傳(chuan) 統手藝傳(chuan) 承創新,各展所長,各顯其巧。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項目夏布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張小紅

  我的家鄉(xiang) 江西新餘(yu) ,是中國夏布之鄉(xiang) ,人們(men) 很早就嚐試在苧麻製的夏布上繡花了,這種技藝叫作夏布繡,俗稱“麻布刺繡”。新餘(yu) 也是“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發源地,生長在這片擁有浪漫的傳(chuan) 說、優(you) 質的苧麻夏布、悠久的曆史文化的土地,“刺繡”這個(ge) 手藝活仿佛有著天然的魅力。

  小時候,我在姑婆的耳濡目染下,愛上了手工。看著十指間靈活多變的針法將夏布粗獷古樸的自然肌理與(yu) 水墨丹青的繪畫神韻融合,十分令人著魔。但俗話說的“麻布繡花,底子太差”也不無道理,苧麻粗糲硬朗,織成的布紋理又深,繡起花樣來不夠美,更要命的是費手:記得第一次繡完一幅作品,我雙手的中指全是針眼,鮮血直流!

  我這才深刻體(ti) 會(hui) 到,夏布繡色澤古樸、典雅深沉的美感背後,是一件功夫活。那些年,我走遍鄉(xiang) 野尋找最好的野生苧麻,與(yu) 農(nong) 民一道改良織布工藝,在針法上鑽研創新,在刺繡題材上求教專(zhuan) 家……最終,我們(men) 將夏布繡的古樸典雅、返璞歸真得到充分發揮,創出了與(yu) 其他繡種完全不同的風格。

  眼前這些一針一線穿出來的《牛郎織女》、《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並蒂蓮》、《荷花鴛鴦圖》等作品,運用平針、斜針、旋針等針法,並用絲(si) 線的粗細和不同色階的線色把水墨畫、國畫的韻味展現出來,遠看,宛如宣紙上的中國山水畫,近看,又呈現出麻布的自然肌理,浪漫精美的畫麵表達了對美好和愛情最淳樸真摯的祝福。

  六十多年的手藝路,堅定了我要將這門古老又現代的技藝推廣開來的決(jue) 心,這些年我申請下了一百多個(ge) 專(zhuan) 利,創建了夏布繡藝術研究所和夏布繡博物館,用巧思和巧手不斷探索夏布繡的新工藝,“跨界”創作出了首飾、箱包等1000多個(ge) 夏布繡“潮”品,把夏布繡繡向全國。

【網絡中國節·七夕】麻布上繡出的浪漫

  總策劃:張寧

  監製:廖慧 李方舟

  策劃:張倩

  協調:光明日報全媒體(ti) 記者劉夢 胡曉軍(jun) 光明日報通訊員 簡俊明

  采訪整理:王蕾

  視覺設計:王燦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