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到李大釗故裏尋找“初心”

發布時間:2023-08-22 11:0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我的心裏,曾祖父是一位先生,還是位學者,也是一位革命者。‘鐵肩擔道義(yi) ,妙手著文章’是他一生的寫(xie) 照。”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曾孫李柔剛日前回到李大釗的故鄉(xiang) ——河北省樂(le) 亭縣,給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65名中青年黨(dang) 員代表分享了李大釗的革命精神。

  這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聯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共同舉(ju) 辦的“弘揚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凝心鑄魂築牢根本”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培訓實踐。22位知名專(zhuan) 家還在唐山市工人醫院進行了義(yi) 診。

  “大到國家發展,小到一個(ge) 單位、一個(ge) 家庭的發展,青年永遠是未來和希望。這次活動就是要把資深的專(zhuan) 家、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和年輕的黨(dang) 員聚集起來,讓大家互相學習(xi) 感染,去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建六說,期望給醫護工作者打造一次有代入感的學習(xi) 經曆,充分發揮大學醫院“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使命擔當。

  “李大釗先生與(yu) 北京大學的淵源頗深,這次唐山之行更像是一次尋根之旅。”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馮(feng) 雅新帶去了一堂主題為(wei) 《李大釗先生的人格魅力》的思政課,她細細梳理了李大釗的革命生涯:1916年,李大釗任北京大學圖書(shu) 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並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部工作;1920年,李大釗與(yu) 陳獨秀在北京大學組織中國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會(hui) ……他的青春與(yu) 北京大學緊密聯係在一起,為(wei) 國家和民族而燃燒。

  時隔百餘(yu) 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青年醫生跟隨李大釗先生的足跡,尋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使命。

  “我們(men) 需要學習(xi) 革命前輩們(men) 的‘大愛’,把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做得更好”

  “我們(men) 對李大釗的敬佩不僅(jin) 出於(yu) 他的曆史貢獻,更因為(wei) 他有偉(wei) 大的人格。”在李大釗紀念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李劍鋒細細品讀一件件陳列物背後的史料。他也在思考:為(wei) 什麽(me) 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能夠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前赴後繼、視死如歸?

  李劍鋒翻開了記錄這段曆史的典籍,翻閱了李大釗的生平傳(chuan) 記,他找到了答案:“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感召,無論處於(yu) 什麽(me) 時代、無論從(cong) 事什麽(me) 職業(ye) ,每一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都需要具備無私奉獻的‘初心’。”

  在李劍峰看來,醫護工作者加班加點是常態,很多人每天的工作時長超過12個(ge) 小時,特別需要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內(nei) 分泌科主任醫師羅櫻櫻2017年參加了“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在拉薩生活了一年。她一直記得,大家遇到過缺氧、水土不服、語言不通等各種難題,但每一位醫護人員都沒有抱怨,努力克服一切困難。這支援藏醫療隊不僅(jin) 為(wei) 當地百姓提供醫療服務,還利用空餘(yu) 時間宣傳(chuan) 科普醫療知識,提高當地百姓的衛生意識。

  曾經有很多人問羅櫻櫻:“為(wei) 什麽(me) 選擇援藏?”每一次,她的回答隻有簡單且堅定的一句話:“因為(wei) 我可以去,就去了。”她打心底裏覺得,不管在哪裏,能夠幫助病人就是醫生最崇高的職業(ye) 追求。

  “救死扶傷(shang) 是每一名醫護人員的本職工作,我們(men) 需要學習(xi) 革命前輩們(men) 的‘大愛’,把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做得更好,幫助更多的患者。”羅櫻櫻說。

  “當醫護人員用盡力量去拯救一條生命時,就像那束光一樣照亮別人,爆發出無窮的力量”

  此次唐山之行,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22位知名專(zhuan) 家組成的專(zhuan) 家團到唐山市工人醫院進行義(yi) 診。唐山各地的患者一大早就排隊等候,現場人頭攢動。7月23日早晨6點半開始,李劍鋒在唐山市工人醫院胸外科病房、門診忙碌了起來,還為(wei) 當地的醫生傳(chuan) 授了前沿的醫療技術。

  今年4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唐山市工人醫院學科區域協作中心正式揭牌落成。僅(jin) 僅(jin) 3個(ge) 多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專(zhuan) 家已經常駐工人醫院開展門診、手術、查房、講課等各項工作,有序促進了優(you) 質醫療資源跨區域流動,讓更多唐山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國家隊”的優(you) 質醫療服務。

  此次活動中年齡最小的黨(dang) 員、北大人民醫院婦產(chan) 科主治醫師董陽陽也清早就趕到科室門口,仔細詢問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他一直記得,剛工作時,遇到過一次十分棘手的搶救危重症產(chan) 婦的任務。那次手術讓他完成了一次年輕醫生的蛻變。

  一位產(chan) 婦在剖宮產(chan) 手術中大出血,轉院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建六帶頭組建起的一支臨(lin) 時搶救隊立刻上崗,他們(men) 在手術台上與(yu) 死神爭(zheng) 分奪秒。此後的3個(ge) 月他們(men) 又為(wei) 患者做了3次開腹手術,其中一次手術後,因腸管腫脹,腹部無法縫合,便用無菌輸液袋縫蓋,每次換藥時能看到腸管在蠕動。一次又一次堅持,一場又一場救援,患者終於(yu) 轉危為(wei) 安。

  “隻要有機會(hui) ,我們(men) 不會(hui) 放棄任何一條生命。”做完手術後,董陽陽站在走廊看著從(cong) 窗戶照射進來的陽光,感到十分幸福,“當醫護人員用盡力量去拯救一條生命時,就像那束光一樣照亮別人,爆發出無窮的力量”。

  “要幫助更多的患者,就要幫助當地培養(yang) 出更多的高水平醫務工作者”

  “義(yi) 診能夠為(wei) 老百姓看病指明方向。”羅櫻櫻之前經常參加義(yi) 診活動,她覺得,義(yi) 診為(wei) 居民提供了很大方便,省去了前往異地醫院掛號、排隊、等待的過程,緩解了“看病難”“亂(luan) 花冤枉錢”現象。

  對唐山市工人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付偉(wei) 來說,自兩(liang) 家醫院開展合作以來,唐山市工人醫院的醫生們(men) 受益很大。兩(liang) 地醫生可以隨時在網上進行溝通,甚至還能同步進行各項醫療活動,“非常有利於(yu) 青年醫生更新和提高專(zhuan) 業(ye) 技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李劍鋒覺得,隨著醫療體(ti) 係逐漸發展完善,未來安排越來越多的青年醫生前往大醫院進修,可以推動醫療資源下沉更加快捷、有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子威 實習(xi) 生 武哲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