繃緊防汛救災這根弦
今年入汛以來,受多輪台風和強降雨影響,我國多地自然災害風險居高不下,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多發,防汛形勢複雜嚴(yan) 峻。“七下八上”正是防汛關(guan) 鍵期,是防汛最吃勁的階段,務必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始終繃緊防汛救災這根弦,慎終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災各項工作。
我國汛期自然災害具有發生範圍廣、突發性強、致災重等特點,往往造成重大人員傷(shang) 亡和財產(chan) 損失,防汛工作存在諸多困難。預防是打好防汛硬仗的“先手棋”、關(guan) 鍵點,應堅持從(cong) 源頭上防範化解風險,盡可能將自然災害伴生的風險化解在萌芽階段。
對於(yu) 如何準確把握今年主汛期形勢,國家有關(guan) 部門已組織了多次聯合會(hui) 商。盡管全國已建成近10萬(wan) 處水雨情監測站,但我國水庫、堤防數量多、分布廣,部分險情難以及時被發現。對此,應進一步提升汛期災害監測能力,充分發揮汛期災害監測和綜合指揮調度平台作用。利用各類自然災害監測站網點,緊盯中小河流水文監測、重點城市防洪排澇情況,及時研判災害性天氣風險,並評估其致災力,從(cong) 預見期和精準度兩(liang) 方麵形成早期風險評估。加強信息共享和上下聯動,提升監測預報預警和群測群防能力,形成國家、流域、各省上下聯通、部門協同、標準一致、成果互動、相互驗證的防災聯合調度,提升研判汛期風險能力,提供預判垮壩、決(jue) 口等重大風險的可行方案。
防汛的關(guan) 鍵在於(yu) 流域防洪工程的調度。如何削減洪峰勢頭,科學精細調度幹支流水庫,是對決(jue) 策科學的最大考驗。進一步發揮防洪控製性工程作用,提高洪水調蓄能力,利用蓄滯洪區減輕防洪壓力。提高科學調度水平,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雲(yun) 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以流域為(wei) 整體(ti) 、以重要水利工程為(wei) 要素、以防洪安全為(wei) 前提,科學調度防洪工程,充分發揮調洪削峰作用,實現預報和調度相融合,為(wei) 轉移風險提供更科學的決(jue) 策依據。
防汛的目標是實現人民群眾(zhong) 安全和社會(hui) 穩定。提升汛期災害風險規避能力,是對防災減災成效直接有效的反饋和檢視。目前,海河流域洪水逐漸消退,鬆花江流域洪水演進過程複雜,不少基層工作人員和群眾(zhong) 的防災救災實戰經驗不足。應進一步強化係統預警功能,動態研判成災風險,完善預警手段,提前采取行動。根據不同致災因素、致災級別、致災組合製定覆蓋高危地區的群眾(zhong) 轉移預案,並根據情況變化及時修訂完善。堅持安全第一、避險為(wei) 要,強化直達基層責任人的臨(lin) 災預警“叫應”機製,視情提前組織危險區人員轉移避險。要提高公眾(zhong) 自救避災意識,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培訓和提升,借助社區平台和應急誌願者隊伍裝備和人才優(you) 勢,推動自救互救知識普及,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和社會(hui) 大局穩定。(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鮑淑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