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激發地方文藝院團生機活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發布時間:2023-08-23 17:01:00來源: 人民日報

  深耕特色劇目,培養(yang) 年輕人才,拓寬傳(chuan) 播路徑

  激發地方文藝院團生機活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本報記者 王錦濤 李 蕊 原韜雄

  今年以來,演出市場不斷升溫。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營業(ye) 性演出場次19.33萬(wan) 場,與(yu) 去年同比增長400.86%,觀眾(zhong) 人數6223.66萬(wan) 人次,與(yu) 去年同比增長超10倍。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以演出為(wei) 中心環節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加強分類指導,激發院團生機活力。”隨著人們(men) 的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作為(wei) 繁榮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重要力量,地方文藝院團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版推出策劃,從(cong) 3個(ge) 地方院團的實踐案例,觀察文藝院團在精品創作、人才培養(yang) 、傳(chuan) 播路徑等方麵的持續探索。

  ——編 者

  甘肅省歌舞劇院——

  絲(si) 路花雨 常演常新

  前不久,舞劇《絲(si) 路花雨》在北京展覽館劇場上演,一連兩(liang) 場,場場爆滿。

  自1979年首演,44年來,《絲(si) 路花雨》常演常新。這部舞劇取材於(yu) 敦煌莫高窟壁畫,以絲(si) 綢之路為(wei) 主題,博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藝術特色,截至今年6月,已先後在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演出3899場,觀眾(zhong) 達531.48萬(wan) 餘(yu) 人次,成為(wei) 中國舞劇演出場次、觀看人數、演出國家和地區最多的劇目,被譽為(wei) “中國民族舞劇的典範”。

  精美絕倫(lun) 的壁畫、翩躚起舞的飛天……為(wei) 把敦煌藝術搬上舞台,讓靜止的壁畫變成流暢的舞蹈,甘肅省歌舞劇院先後派出7批編創人員趕赴敦煌,采風學習(xi) 、體(ti) 驗生活。編導和演員們(men) 進洞窟學習(xi) ,聽專(zhuan) 家講授,不斷調整創作思路,神筆張、英娘、伊努斯……一個(ge) 個(ge) 典型形象,從(cong) 壁畫和文獻中走了出來、跳了起來,生動鮮活、血肉豐(feng) 滿。

  莫高窟南區492個(ge) 洞窟,幾乎窟窟都有舞蹈形象。“壁畫上,舞者的體(ti) 態、手勢和眼神,都是我們(men) 的素材。”甘肅省歌舞劇院院長李金江說,當年,大家請教研究人員,敦煌伎樂(le) 中哪一個(ge) 舞蹈動作最典型,得到的答案是112窟的反彈琵琶舞姿最有代表性。

  “112窟的反彈琵琶形象出自中唐時期,舞姿形態、組合形式更加豐(feng) 富。”李金江說,但要用當時的方式將反彈琵琶的靜態動作連貫起來,幾乎沒有可能。“壁畫舞姿講究曲線,在反複練習(xi) 中,大家逐漸摸索出由頭、肩、胯的彎曲形成舞蹈動作。”李金江說,就這樣,舞劇中經典的反彈琵琶造型誕生了。

  同時,隨著創排的深入,更多文化元素被吸納進來。男子舞略顯單薄,就加入甘肅武威攻鼓子;印度舞、波斯舞不擅長,演員就到北京向東(dong) 方歌舞團拜師學藝;為(wei) 還原唐曲韻律,反複斟酌,選擇琵琶古曲《月兒(er) 高》作為(wei) 基調。

  搖曳的身姿、飄逸的裙裾、曼妙的舞蹈……“花雨”自敦煌壁畫中“飛出”,又隨時代變遷,幾經改版。為(wei) 了更符合當代觀眾(zhong) 的審美趣味,滿足巡演需要,甘肅省歌舞劇院不僅(jin) 在1979年版的基礎上推出2008年版和2016年版兩(liang) 個(ge) 正式演出版本,還創排了80分鍾的“旅遊版”。“與(yu) 時俱進的《絲(si) 路花雨》,深受年輕觀眾(zhong) 喜愛。”甘肅演藝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陳其銀說,《絲(si) 路花雨》精彩片段在視頻網站播出後,“圈粉”超過1億(yi) 觀眾(zhong) 。

  “《絲(si) 路花雨》之所以成為(wei) 蜚聲海外的文化爆款,很大程度上源於(yu) 其挖掘並呈現了中華文化中的世界元素,聚焦於(yu) 絲(si) 路沿線各國交流交往的恒久情誼。”陳其銀認為(wei) ,這是《絲(si) 路花雨》長演不衰的關(guan) 鍵“密碼”。

  山東(dong) 聊城茌平區山東(dong) 梆子劇團——

  留住人才 增添活力

  “大紅的燈籠明亮亮,新房內(nei) 再聽笑聲揚……”音樂(le) 聲起,快板敲得“呱嗒”響,主演立於(yu) 舞台,雙腳呈丁字步,目光炯炯有神;一旁,歌舞演員們(men) 手捧紅燈籠,邁著小碎步,忽地一個(ge) 側(ce) 空翻,引得台下連連叫好。

  這是山東(dong) 省聊城市茌平區山東(dong) 梆子劇團演出的梆子小戲《幸福的紅燈籠》。仔細瞧來,多數演員臉龐稚嫩,有的看起來不過20歲左右。“猜對了!”團長周克泉笑道,“劇中有3名主演,其中兩(liang) 人是90後,6名歌舞隊員全是00後。”

  自1950年建團,茌平區山東(dong) 梆子劇團已有70多年曆史,但這個(ge) 曆史悠久的劇團卻有著年輕的演員隊伍。全團共48人,90後和00後約占七成。

  其實,劇團多年前一度很缺人。“基層文藝院團人才流失嚴(yan) 重,隊伍青黃不接,最嚴(yan) 重時,一場戲都湊不齊演員。”周克泉眉頭緊皺,“2006年,縣裏開了一場戲曲晚會(hui) ,想讓劇團出個(ge) 節目,我們(men) 遲遲湊不齊人。沒法子,隻能跨省到河南找演員,臨(lin) 時演一場。”劇團經費不足,演員工資待遇低,周克泉說,看不到前景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擴充隊伍、引進人才,迫在眉睫。2008年起,茌平區深化“財政保障+市場經營”模式改革,財政負責一定比例的事業(ye) 經費,不足部分可通過演出等經營性活動獲得。同時,政府加大購買(mai) 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將送戲下鄉(xiang) 補貼由750元每場提高到1萬(wan) 元每場,並逐年給劇團特批事業(ye) 編製,讓演員有了歸屬感。

  “改革,不能隻靠政府,劇團自身也要發力。”周克泉說,自2013年起,劇團開始麵向社會(hui) 公開招聘演職人員,告別過去的“大鍋飯”,工資根據角色、演出場次等按勞分配,注重向業(ye) 務骨幹和業(ye) 績突出的人才傾(qing) 斜,“適當拉開收入差距,可以有效提振演員的精氣神,激發隊伍活力。”

  多管齊下,幾年間,一批年輕人加入。如何留住人才,長期保持充足的“新鮮血液”?“要給年輕人廣闊的舞台,讓他們(men) 能夠充分鍛煉、展示,在舞台上不斷獲得成就感,看到職業(ye) 的前景與(yu) 希望。”周克泉介紹,隨著隊伍逐步壯大,劇團完善內(nei) 部管理機製,優(you) 化考勤、練功、演出等考評製度,並定期組織演員外出拉練、擂台比武、業(ye) 務切磋,這幾年,一批年輕人從(cong) 學徒變為(wei) 挑大梁的主演。如果實績突出、德才兼備,評職稱時還有機會(hui) 破格評選。

  成效是顯著的。茌平區山東(dong) 梆子劇團不僅(jin) 被評為(wei) 第六屆全國服務農(nong) 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ti) ,創作的劇目《承諾》還成功入圍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榮膺優(you) 秀劇目獎。“職業(ye) 有前景,演員有期待,劇團將始終保持良性競爭(zheng) 的活力。”周克泉說。

  說話間,演出落幕,掌聲響起。“以前送戲下鄉(xiang) ,劇團缺演員、少作品,幾場戲翻來覆去演,大夥(huo) 看膩了,沒聽幾句便搬著板凳離場。現在不一樣了,每年演出均在400場次以上,場場滿座,像趕集一樣熱鬧。”周克泉說,“隊伍強起來了,往後劇團會(hui) 以更飽滿的精神麵貌投入文藝創作,推出越來越多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作品。”

  陝西西安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

  創新傳(chuan) 播 雅樂(le) 乘“雲(yun) ”

  鍾鼓喤喤,磬筦將將,朱漆欄杆,燙金屏風,男子襆頭圓領袍,女子花鈿襦裙裝……傳(chuan) 承千年的西安鼓樂(le) ,每晚在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的直播間裏奏響,引來許多觀眾(zhong) 。

  脫胎於(yu) 唐代宮廷燕樂(le) 的西安鼓樂(le) ,是由笛、笙、管、鼓、鐃、鈸、鑼等多種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共同演奏的吹打合奏樂(le)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如今留存下來的西安鼓樂(le) 百年老社所剩無幾,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就是其中之一。每天下午,在陝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園景區,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的樂(le) 師們(men) 都要進行5場線下演出。匆匆吃罷飯,樂(le) 手們(men) 便又緊張地化起裝來,晚上7點半,直播準時開場。

  直播間裏,打扮成唐代宮廷梨園總管的齊興(xing) 峰,是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主管。他手握一個(ge) 本子,頁腳已經卷曲破爛,目錄上有100多首曲目,“不僅(jin) 有《霸王鞭》等傳(chuan) 統曲目,也有影視劇、遊戲等改編的創新曲目。”

  “五一五工尺,工尺工尺……”搖頭晃腦地吟畢,齊興(xing) 峰饒有興(xing) 致地介紹起來,“剛才我唱的是工尺譜,這是中國特有的傳(chuan) 統樂(le) 譜記錄方法,也是西安鼓樂(le) 傳(chuan) 承至今的基礎。”在齊興(xing) 峰看來,不光要用耳熟能詳的曲目吸引觀眾(zhong) ,更要將鼓樂(le) 文化傳(chuan) 播出去。

  鏡頭一轉,樂(le) 師張衛康手握雙錘,在一麵大鼓前敲擊起來,他身姿舒展,鼓聲裏仿佛能聽見千軍(jun) 萬(wan) 馬。他說:“流傳(chuan) 千年的鼓點在我手中敲出來,又通過直播讓這麽(me) 多人聽到,我自豪極了。”

  事實上,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的直播從(cong) 去年4月開始,到現在才不過1年多時間。當時,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齊興(xing) 峰動了在短視頻平台直播的念頭,“一來讓大家增加些收入,二來也想讓西安鼓樂(le) ‘觸網’。”

  直播的受歡迎程度超出了齊興(xing) 峰的想象。短短3個(ge) 月,他們(men) 的抖音賬號粉絲(si) 數增至42萬(wan) ,全網搜索量達1.6億(yi) 次。過去一年,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的直播作品全網播放量達4.2億(yi) ,目前已吸引了70多萬(wan) 粉絲(si) 。“為(wei) 了讓直播效果更好,我們(men) 陸續添置了補光燈、專(zhuan) 業(ye) 調音設備等器材,給觀眾(zhong) 帶來更好的視聽享受。”齊興(xing) 峰說。

  不久前,家住江蘇蘇州的樊遠建特意來到西安,為(wei) 的就是見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的樂(le) 師們(men) 一麵。熱情的樂(le) 師們(men) 還把他拉到鏡頭前,一起直播。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開播不久,樊遠建就成了粉絲(si) ,“聽了一首立刻被吸引了,豪邁宏大的音樂(le) 讓我好像一下子穿越了時空。從(cong) 那以後我就經常跟樂(le) 師們(men) 在線上互動,一來二去成了朋友。”

  與(yu) 樊遠建一樣,不少“雲(yun) 端”樂(le) 迷從(cong) 各地趕來,希望能在現場一飽耳福。以前在舞台上演出,樂(le) 師們(men) 與(yu) 觀眾(zhong) 的互動很少,研習(xi) 鼓樂(le) 19年的劉亞(ya) 紅感慨,“開了直播後,我才發現有那麽(me) 多人喜歡西安鼓樂(le) ,我們(men) 的勁頭更足了,要好好把文化瑰寶傳(chuan) 承下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