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突破10.79億人、千行百業“觸網” 數字經濟為中國注入蓬勃動能
從(cong) 1994年中國第一個(ge) 網民上網,到2023年網民數量達到10.79億(yi) ,三十年來中國網民數量節節攀升。8月28日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達10.79億(yi) 人,中國超3/4人口“觸網”。
三十年間,網絡已由最開始的教育、科研專(zhuan) 線,轉變成大眾(zhong) 娛樂(le) 、休閑、辦公必不可少的工具,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應用和數字設施,共享數字技術發展成果。與(yu) 此同時,中國快速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千行百業(ye) 實現“觸網”,新業(ye) 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數字經濟成為(wei) 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和服務水平的提升,為(wei) 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域名總數為(wei) 3024萬(wan) 個(ge) ,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達11.1億(yi) 個(ge) ,光纜線路總長度達6196萬(wan) 公裏,移動電話基站總數達1129萬(wan) 個(ge) ,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293.7萬(wan) 個(ge) 。一季度,我國移動和固定寬帶的下載速率提升,移動數據流量資費持續下降,超1700家主流常用網站和手機APP完成適老化改造,網民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互聯網應用提速,為(wei) 工業(ye) 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5G行業(ye) 虛擬專(zhuan) 網建設超過1.6萬(wan) 個(ge) ,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超過240家。5G應用已融入60個(ge) 國民經濟大類,加速向工業(ye) 、醫療、教育、交通等重點領域拓展深化,應用案例數累計超5萬(wan) 個(ge) 。“5G+工業(ye) 互聯網”融合發展駛入快車道,傳(chuan) 統行業(ye) 轉型加速。
作為(wei) 數字經濟的重要業(ye) 態,網購消費在助力消費增長中發揮積極作用。今年上半年,我國網絡購物用戶達8.84億(yi) 人,8.84億(yi) 用戶僅(jin) 上半年就貢獻7.16萬(wan) 億(yi) 元網上零售額。其中,實物商品零售額6.06萬(wan) 億(yi) 元,占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6.6%。與(yu) 實體(ti) 經濟相關(guan) 的各項互聯網業(ye) 務也快速發展,網約車、在線旅行預訂、網絡文學等用戶規模實現較快增長,成為(wei) 用戶規模增長最快的三類應用。
8月28日,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1-7月份軟件業(ye) 經濟運行情況顯示,軟件業(ye) 務收入64570億(yi) 元,同比增長13.6%。其中,軟件產(chan) 品收入14956億(yi) 元,同比增長11%;信息技術服務收入43022億(yi) 元,同比增長14.8%,數字經濟為(wei) 中國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適應新形勢、發展新產(chan) 業(ye) ,為(wei) 推進數字經濟深耕細作,我國持續推出相關(guan) 法律法規、完善監管。52次的《報告》發布不僅(jin) 記錄了中國數字經濟的增長,也見證了中國法規政策等方麵的保障。近年來,我國先後出台《“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ti) 布局規劃》等劃定數字經濟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布《關(guan) 於(yu) 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數字鄉(xiang) 村發展行動計劃》等文件整合資源,創造配套條件。
各地紛紛響應,因地製宜製定了數字經濟發展目標和方案。例如,北京提出2030年建設成為(wei) 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上海致力於(yu) 2035年成為(wei) 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廣東(dong) 計劃“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達到20%;浙江表示“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省生產(chan) 總值比重達到60%左右;江蘇設定了到2025年新建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50個(ge) 的目標……已有31個(ge) 省市自治區規劃了方案,全國形成向新產(chan) 業(ye) 形態衝(chong) 刺之勢。
中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將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作為(wei) 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一張藍圖繪到底,中國數字經濟順勢而為(wei) 、成績斐然。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50.2萬(wan) 億(yi) 元,占GDP總量的41.5%,數字經濟成為(wei) 中國GDP的重要組成部分。續寫(xie) 中國“網事”,共赴數字未來,相信數字經濟將持續迸發活力,成為(wei) 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央廣網評論員卜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