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溯源中感悟中華文明 《博物館之城(第二季)》創作研討會舉辦
中新網北京8月30日電(記者 高凱)以“中華文明探源”為(wei) 主題,將博物館和文化遺產(chan) 地作為(wei) 主要探訪對象,組團開展溯源而上的文明求索——北京衛視《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正在熱播中,節目對中華文明五大特性所進行的生動闡釋引發廣泛關(guan) 注與(yu) 反響。
日前,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hui) 、北京廣播電視台主辦的北京衛視《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創作研討會(hui) 舉(ju) 辦。包括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單霽翔在內(nei) 的多位專(zhuan) 家學者圍繞節目主題、創作思路等展開深入交流,碰撞文博類節目的創作方法論。
如何實現通過具象的節目來承載和表達中華文明的五大特性,需要創作者極大的創新精神和落地執行能力。《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對此下大力氣進行了探索。
《博物館之城》從(cong) 第一季的探秘北京範圍的博物館,升級到“溯源”全國範圍的博物館,不僅(jin) 增加了地域的豐(feng) 富性,還深度展現博物館、國寶文物、曆史文化的多重維度,讓觀眾(zhong) 對文博有更深、更廣、更近的參與(yu) 感。
單霽翔當日介紹了該節目的創作曆程,這一季節目從(cong) 北京走向了全國,不斷加強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和現實生活聯係,用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架起了同觀眾(zhong) 尤其是青年觀眾(zhong) 間的溝通橋梁。
中國社科院曆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階段首席專(zhuan) 家王巍介紹了該節目的創作初衷,他認為(wei) 中華文明是一個(ge) 延續至今、綿延不斷的文明,對於(yu) 它的一些發明創造進行“溯源”,會(hui) 是一場意義(yi) 非凡的旅程。這檔節目用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讓觀眾(zhong) 明白,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正體(ti) 現在綿延五千年不斷流的曆史長河中。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wei) 這檔節目對建設、普及和提高社會(hui) 各界的博物意識有引領作用,也是對“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wei) 中國理論”的具體(ti) 實踐。
“強揭秘性打開了神奇的奧秘世界,這樣的探源正是年輕人最喜歡的地方。”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新聞與(yu) 傳(chuan) 播研究所世界傳(chuan) 媒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研究員冷凇表示,節目將不同博物館之間的文物做成連通,再加入巧妙的後期包裝和特效素材,把“隱和顯”的關(guan) 係做了協調,使得節目主線和隱線相得益彰,也令揭秘感更加層次豐(feng) 富。比如酒見文明篇從(cong) 酒的起源出發,將酒與(yu) 禮儀(yi) 、酒與(yu) 詩人和酒的社會(hui) 化與(yu) 市井化巧妙連接,最直接地探秘酒文化的發展,將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在酒的不同方麵體(ti) 現出來,觸達更多年輕人的領域。
“從(cong) 第一季到第二季,從(cong) 小博物館走向大遺址,從(cong) 北京走向全國,從(cong) 北京的曆史走向了文明探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長郭京寧表示,小片子反映大場景,小片子反映大時代,小片子反映主旋律,從(cong) 而達到真正的高舉(ju) 旗幟、乘風化人、圍繞中心,肩負起維護中華文明統一性與(yu) 和平性的責任。
在研討會(hui) 的特別環節,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北京廣播電視台黨(dang) 組書(shu) 記、台長餘(yu) 俊生向單霽翔及相關(guan) 合作企業(ye) 頒發聘書(shu) ,聘請單霽翔成為(wei) 《博物館之城》節目的總顧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