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文廟,如果隻知道北京孔廟,那就out了!
文廟,又稱“孔廟”“夫子廟”,是崇祀以孔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先賢的建築,也是古代地方社會(hui) 的最高學府。
如今,文廟因其宏偉(wei) 的建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wei) 人們(men) 旅遊休閑的絕佳去處,也因其特殊的寓意成為(wei) 學子祈福高中的場所。近日,“道中華”就此話題專(zhuan) 訪了雲(yun) 南大學苑鑫。
道中華:許多城市現在還保留著文廟。文廟最早是何時出現的?在我國,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廟?
苑鑫:文廟最初是為(wei) 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子去世後的第二年(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在孔子的舊宅立廟守塋。這是闕裏孔廟的由來,也是文廟修建的開始。
北京孔廟、南京夫子廟、吉林文廟與(yu) 曲阜孔廟一道被稱為(wei) 中國“四大文廟”。
北京孔廟落成於(yu) 大德十年(1306年),在此後的七百餘(yu) 年中又多次擴建繕葺,成為(wei) 規模僅(jin) 次於(yu) 山東(dong) 曲阜孔廟的全國第二大孔廟。北京孔廟是元、明、清三朝皇帝祭孔的場所,規格最高,這也是其與(yu) 各地方文廟最大的區別之一。
南京夫子廟,始建於(yu) 東(dong) 晉鹹康三年(337年)。六朝至明清時期,範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名人雅士在這裏寫(xie) 下傳(chuan) 誦千古的篇章,故有“六朝金粉”之說。南京夫子廟曾遭遇四次毀壞,曆經五次重建。其最後一次毀壞於(yu) 1937年侵華日寇的炮火中,後於(yu) 1985年才得以重新修葺。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欽命修建永吉州文廟,曆經六年落成。此後,永吉州文廟經曆多次火災和毀壞,在官府撥款和鄉(xiang) 賢資助下,又得以修繕和擴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升為(wei) 國家大祀。次年,巡撫朱家寶和提學使吳魯認為(wei) 文廟簡陋,不足崇禮,特聘江蘇訓導管尚瑩考察各地孔廟,最終決(jue) 定在東(dong) 萊門外拓建新廟,就是後來的吉林文廟。吉林文廟是清朝在東(dong) 北建立的第一座孔廟,也是東(dong) 北最大的孔廟。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ya) 等國家分布著2000多座文廟。其中,中國國內(nei) 有1600多座,保存較好的文廟有300餘(yu) 座,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1座。
道中華:孔廟大規模、成建製的建設是在哪個(ge) 年代?其背景和功能是什麽(me) ?
苑鑫:文廟走出闕裏,走向全國,與(yu) 古代教育製度發展息息相關(guan) 。
東(dong) 漢以後,太學舉(ju) 行釋奠之禮,但無廟宇建築。學校園地中建置孔廟最早見於(yu) 東(dong) 晉孝武太元十年(385年),尚書(shu) 謝石建言“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wei) 生,增造廟屋一百五十五間”,成為(wei) “廟學合一”教育規製的雛形。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詔令天下州、縣官學皆作孔子廟,首次以政令形式推進“廟學合一”教育製度的發展。此後,從(cong) 中央到地方的官學普遍建立孔廟。
沿至宋元時期,因廟設學成為(wei) 定例,“廟學合一”製度臻於(yu) 完備,對後世產(chan) 生深刻影響。
明清時期,統治者一致采取“崇儒重道”的國策,“廟學合一”製下的文廟被納入國家文教體(ti) 係。
曆代文廟教授正統的儒學,培養(yang) 出了一大批治世之才,同時也為(wei) 官方向基層社會(hui) 傳(chuan) 達國家意誌和主流話語提供了平台。
道中華:遼朝、元朝、清朝等統治者都曾追封或拜祭孔子、修繕文廟,少數民族政權為(wei) 何也會(hui) 尊孔?
苑鑫:曆史上,少數民族統治者往往通過追加孔子封號,以示崇儒重道。太和十六年(492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尊奉孔子為(wei) “文聖尼父”。人慶三年(1146年),西夏仁宗李仁孝追封孔子為(wei) “文宣帝”。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孛兒(er) 隻斤·鐵穆耳加諡孔子為(wei) “大成至聖文宣王”。
少數民族統治者尊孔崇儒,也是為(wei) 自身政權的合法性與(yu) 正統性提供支撐。如清朝入主中原後,順治皇帝確立了崇儒重道的國策,又以遣官祭孔、經筵日講、經典重釋等活動來推崇儒學的地位,通過《聖諭廣訓》《四言韻文》宣講使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yi) ”價(jia) 值觀念廣布民間,並通過科舉(ju) 製來消弭漢族士大夫“‘夷狄’不得入‘正統’”的心結,逐步確立並鞏固了其政權的合法性與(yu) 正統性。
另一方麵,則是源於(yu) 曆代少數民族政權對“大一統”政治理想的追求。“大一統”最早出現在《春秋》中,“天無二日,土無二主,家無二尊,以一治也,此‘大一統’之義(yi) 也”。建元伊始,忽必烈就確立了有元一代崇儒重道的治國理念。如元文宗天曆中編修的《經世大典》開篇即言:“四海之混一,若夫北庭、回紇之部,白霫、高麗(li) 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蠶屯蟻聚,俯伏內(nei) 向,何可勝數。”
無論基於(yu) 哪種原因,其背後蘊含的均是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
道中華:隨著考古挖掘成果的豐(feng) 富,我們(men) 發現邊疆地區曆史上也存在文廟。文廟在邊疆地區的存在說明了什麽(me) ?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苑鑫:文廟是中原王朝對邊疆文教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於(yu) 中原王朝“廣教化,變土俗”的邊疆治理宗旨。如史載雲(yun) 南平章(官名)賽典赤·贍思丁,“暇日集僚佐而言曰:‘夷俗資性悍戾,瞀不畏義(yi) ,求所以漸摩化服其心者,其惟學乎?’乃損俸金市地於(yu) 城中之北偏,以基廟學”,表露出以文廟化民成俗的用意。
明初,末代元置大理總管段世麵對傅友德大軍(jun) 曾自辯:“我雲(yun) 南僻在遐荒,鳥雜獷悍,最難調化,曆代所不有者,以其山川之所限,風氣之所移,語言不通,嗜欲已異,得其民不可使故也。”
為(wei) 安定西南,明太祖朱元璋詔諭雲(yun) 南布政司各府、州、縣皆置學校,並令“選保民間儒士堪為(wei) 師範者,舉(ju) 充學官,教養(yang) 子弟,使知禮義(yi) ,以美風俗”。在“文德綏懷”文教治策的佐襯下,利用文廟形塑以儒家文化為(wei) 思想根基的共同體(ti) ,成為(wei) 中原王朝實施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的要義(yi) 。
隨著文廟的廣泛傳(chuan) 播,至明代中葉,邊疆社會(hui) 便產(chan) 生了“今之雲(yun) 南,即漢唐之雲(yun) 南也,雲(yun) 南之郡縣,即天下之郡縣也”(李元陽《雲(yun) 南通誌序》)這一飽含“大一統”政治理念的認知。可以說,在邊疆治理的過程中,文廟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儒家文化在邊疆社會(hui) 獲得廣泛認同。
鴉片戰爭(zheng) 爆發後,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清王朝的大門,邊疆危機四伏,西南地區亦遭到英、法等列強的覬覦。但邊疆社會(hui) 同守“大一統”的社會(hui) 共識,各族人民牢牢地凝聚為(wei) 抵禦列強侵食、捍衛國家主權的堅定力量,為(wei) 維護邊疆安全和國土完整作出了彪炳史冊(ce) 的貢獻。
道中華:每當高考臨(lin) 近,許多人到文廟祈願;旅遊季,人們(men) 也會(hui) 到文廟參觀。在滿足人們(men) 高考祈願和旅遊休閑訴求的過程中,文廟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方麵有什麽(me) 價(jia) 值?
苑鑫:今天的文廟已經成為(wei) 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場所。全國各地的文廟不定期開展非遺展演、經典頌讀、戲曲欣賞、文化講座等形式的活動,營造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關(guan) 注和保護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濃厚氛圍。一些地方還會(hui) 在文廟舉(ju) 辦孔子誕辰紀念活動,躬身行禮、古禮演繹,讓人們(men) 感受儒學精髓與(yu) 文脈遺風,使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遊客來到文廟遊覽參觀,登狀元橋、入欞星門、進大成門、鳴鍾啟智、杏壇聞道、誦讀《論語》,在肅穆的儀(yi) 式中拜謁先賢,品味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
【以上內(nei) 容為(wei) 專(zhuan) 家個(ge) 人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受訪者簡介:
監製 | 楊新華
統籌 | 康坤全 劉佳
責編 | 劉嫻
審核 | 藍希峰
采寫(xie) | 薄輝龍
製作 | 胡琪
(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