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丨戲曲)清新婉轉黃梅戲 引得“天仙”落人間
中新社武漢8月31日電 題:清新婉轉黃梅戲 引得“天仙”落人間
中新社記者 梁婷
從(cong) 2016年開始九易其稿的新版黃梅戲《羅帕記》,此前作為(wei) 第三屆全國戲曲(南方片)會(hui) 演開幕大戲亮相武漢,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程丞擔綱主演。
《羅帕記》與(yu) 《天仙配》《女駙馬》齊名,被譽為(wei) 黃梅戲“三絕”。新版《羅帕記》一改過去“才子佳人大團圓式”結局,更多在“陳賽金”角色上著力,以女性心路曆程貫穿劇本。
現場,不少觀眾(zhong) 數次低頭拭淚。53歲的戲迷甘清特地追慕這出經典大戲,“此次結局更貼合當下價(jia) 值觀,塑造了一個(ge) 清醒、理智、獨立的女性形象,撫慰了不少戲迷心中的意難平。”
“黃梅戲唱腔清新婉轉,敘述與(yu) 抒情一體(ti) ,通俗易懂,在表達情感時,往往直擊人心。”程丞對中新社記者說。
“樹上的鳥兒(er) 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這兩(liang) 句黃梅戲,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流行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采茶戲。據史料記載,唐代黃梅采茶歌就已盛行,經宋民歌、元雜劇的發展影響,黃梅戲逐漸形成了民間戲曲的雛形,至明清戲風更盛,現為(wei)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黃梅戲始終貼合時代背景與(yu) 當代審美,保持較寬的受眾(zhong) 麵。”程丞憶及海外演出時,不少國際友人現場學唱,“盡管語言不通,但一個(ge) 眼神、一個(ge) 指法,都是傳(chuan) 遞感情的手段”。
在海外,黃梅戲被譽為(wei) “中國的鄉(xiang) 村音樂(le) ”。據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戲曲學會(hui) 顧問鄭傳(chuan) 寅介紹,20世紀50年代,影片《天仙配》曾在國內(nei) 外熱映,而香港在黃梅戲音樂(le) 的基礎上創造了黃梅調電影,一度創造票房奇跡,隨後迅速傳(chuan) 播到台灣地區。至20世紀60年代,黃梅戲在東(dong) 南亞(ya) 一帶廣為(wei) 傳(chuan) 播,並由此延伸至歐美國家。
“黃梅戲亦戲亦歌。多為(wei) 對句體(ti) 或四句體(ti) ,便於(yu) 記憶;旋律多為(wei) 級進式前進,朗朗上口。”鄭傳(chuan) 寅表示,流傳(chuan) 至今的傳(chuan) 統劇目有72出“小戲”、36本“大戲”,反映的多是尋常百姓的喜怒哀樂(le) ,詼諧幽默的男女對唱形式,讓其廣為(wei) 流傳(chuan) 。
當下,不少戲曲演員活躍於(yu) 新媒體(ti) 平台,以直播等形式開辟“空中劇場”,此舉(ju) 讓中國傳(chuan) 統戲曲贏得眾(zhong) 多年輕“粉絲(si) ”,年輕演員也由此獲得嶄露頭角的機會(hui) 。
在湖北省戲曲藝術中心的練功房內(nei) ,近50名定向培養(yang) 的“00後”黃梅戲“戲苗子”正在走台步、練唱腔,為(wei) 登上戲台苦練絕活。
“黃梅戲是一個(ge) 年輕的劇種,新一代的青年演員為(wei) 劇目注入鮮活靈動的青春氣息。”程丞介紹,這些演員參與(yu) 演繹的《舞衣裳》《梁祝》《牛郎織女》等充滿朝氣,受到年輕觀眾(zhong) 喜愛。
“台下觀看演出的年輕人多了,也給了我鼓勵。”18歲的許哲熙學黃梅戲7年,如今已在大型演出中擔任帶名角色,“為(wei) 成為(wei) 優(you) 秀的黃梅戲演員努力奮鬥”。
“00後”閔玉馨表演之餘(yu) ,也會(hui) 關(guan) 注網絡反饋。她說,看到不少網友留言鼓勵或點讚,內(nei) 心深受感動,“戲曲不是‘老古董’,它有美好的未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