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張圖”,牽引區域一體化製度創新(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觀察)

發布時間:2023-09-04 14:59:00來源: 人民日報

  “一張圖”,牽引區域一體(ti) 化製度創新(長三角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觀察)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調查

  本報記者 王漢超 巨雲(yun) 鵬

  規劃“一張圖”如何推進跨區域國土空間治理,實現高質量發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提供了實踐樣本。

  推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作為(wei) 實施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1月,由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xing) 市嘉善縣組成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成立。不久,《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總體(ti) 方案》公布,將示範區的戰略定位明確為(wei) 生態優(you) 勢轉化新標杆、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一體(ti) 化製度創新試驗田、人與(yu) 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

  規劃引領示範區建設。2020年6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ti) 規劃(2019—2035年)》草案公布。今年2月,國務院批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ti) 規劃(2021—2035年)》,這是繼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後,首部經國務院批準的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實現一張藍圖管全域。

  以總體(ti) 方案、總體(ti) 規劃為(wei) 牽引,示範區自成立以來,深耕製度創新試驗田,在不改變行政隸屬的前提下打破邊界,探索跨行政區域共建共享、生態文明建設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

  規劃一張圖

  示範區作為(wei) 長三角的縮影,致力於(yu) 破解一體(ti) 化的瓶頸。“之前長三角地區出台的區域性規劃,在實際操作層麵上存在一定困難。”同濟大學教授伍江介紹。

  示範區執委會(hui) 生態和規劃建設部部長劉鋒說:“跨青浦、吳江、嘉善‘兩(liang) 區一縣’,跨蘇州、嘉興(xing) 兩(liang) 個(ge) 地級市,甚至跨滬蘇浙3個(ge) 省份,用一份規劃去約束,過去不敢想的事如今成為(wei) 了現實。”

  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ti) 規劃(2021—2035年)》的同一張藍圖下,分屬三地的約2413平方公裏區域不再因規劃不統一導致空間不協調。

  這是一份“既做加法又做減法”的總體(ti) 規劃。單位麵積上生產(chan) 總值提高,建設用地反而減少了15.7平方公裏。“擺脫傳(chuan) 統造城思路和過去的開發區模式,打破行政壁壘,優(you) 化資源配置,加入新功能新要素,產(chan) 出功效理當提高,所用空間理當減少。”示範區執委會(hui) 副主任張忠偉(wei) 說,一體(ti) 化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

  這是一份照見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未來已來”的總體(ti) 規劃。到2035年,示範區將保持著大片農(nong) 田,同時藍綠空間擴大,河湖麵積占比不低於(yu) 20.6%,森林覆蓋率超過12%,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在秀美的自然風光裏,科技產(chan) 業(ye) 蓬勃、研發基地匯聚、文化功能富集——這裏,正在顯現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的廣闊前景。

  環保一把尺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示範區建設一開始,生態環保就被擺在突出位置。

  青浦、吳江的交界線把元蕩湖分隔開來,3.1平方公裏歸上海,9.9平方公裏屬江蘇。因行政歸屬不同,過去兩(liang) 地在環境治理方麵存在責任劃分不明晰等問題,元蕩湖水質曾常年停留在劣Ⅴ類。

  “在示範區,汾湖、澱山湖、太浦河等47個(ge) 主要跨界水體(ti) ,也曾麵臨(lin) 著和元蕩湖一樣的問題。”示範區執委會(hui) 生態和規劃建設部副部長劉偉(wei) 說,過去在治理時,存在一方治理標準高、一方標準低等情況,最終達不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2020年10月,滬蘇浙兩(liang) 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和示範區執委會(hui) 聯合印發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製度建設行動方案》,明確以“一套標準”規範生態環境管理、以“一張網”統一生態環境科學監測和評估、以“一把尺”實施生態環境有效監管為(wei) 重點,加快構建跨域統一的生態環境管理製度體(ti) 係。

  如今,元蕩湖治理向共商、共建、共享轉變,水質已經提前達到2025年水質功能目標。

  與(yu) “水的一體(ti) ”相適配的,是“人的一體(ti) ”。一批來自滬蘇浙的幹部走出各自的“一畝(mu) 三分地”,在執委會(hui) 組成新的團隊,形成合力。在聯合河湖長製保障下,示範區“兩(liang) 區一縣”巡河不再分彼此,不再分岸線,而是共同負責。“共同巡河,一起采水,分頭檢測。目的隻有一個(ge) ,守好綠水青山。”青浦區環境監測站信息科科長劉建斌說。

  好的環境很快顯示了溢出效應,“高顏值”加速轉化為(wei) “高價(jia) 值”。在青浦區金澤鎮,華為(wei) 研發中心布局落子,如今工地上塔吊林立,一棟棟建築已見雛形。在嘉善縣祥符蕩創新中心,竹小匯雙碳聚落正通過風能、地熱能、太陽能等多能互補,打造低碳環保的新標杆。

  市場一體(ti) 化

  一體(ti) 化發展,市場一體(ti) 化是難點也是突破點。

  今年6月24日,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開通運營,在昆山花橋站實現與(yu) 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站內(nei) 換乘。沿線地鐵係統用上了蘇州企業(ye) 康力電梯的公共交通型自動扶梯產(chan) 品。該公司總工程師孟慶東(dong) 介紹,這批電梯應用的不少新技術,體(ti) 現的正是區域一體(ti) 化成果。“公司把科技攻關(guan) 需求發布在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很快就得到了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響應。按照市場價(jia) 格,完成這項課題需要45萬(wan) 元,而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就一次性幫企業(ye) 支付了30萬(wan) 元。”

  2021年初,長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門與(yu) 示範區執委會(hui) 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開展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dui) 試點的通知》,青浦區、吳江區、嘉善縣和安徽省馬鞍山市被列入首批試點。截至目前,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已在上海、浙江全域和江蘇、安徽部分區域互聯互通,已有3000餘(yu) 家企業(ye) 在平台上注冊(ce) 並申請了科技創新券,訂單服務金額超過2億(yi) 元。

  要素市場活躍暢通,引來創新力量集聚。在位於(yu) 青浦區的同濟大學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門口,掛著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dong) 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長三角8所名校的校徽。眾(zhong) 多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方案在這裏融匯,又能就近轉化。今年7月31日,全國首個(ge) 跨省域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在示範區成立。

  讓市場形成吸引,不靠優(you) 惠靠機會(hui) 。2020年8月,示範區將一眾(zhong) 行業(ye) 佼佼者請到一起,開發者聯盟正式成立。“我們(men) 想探索一種全新的跨域治理模式,機構法定、業(ye) 界共治、市場運作。”張忠偉(wei) 介紹,如今聯盟已從(cong) 12家創始成員擴容到64家聯盟單位,形成融匯資金、技術、人才等各方要素的一次次“強強聯手,優(you) 勢合作”。

  企業(ye) 公共信用評價(jia) 異地互認,一個(ge) 評價(jia) 結果可在青浦、吳江、嘉善三地被認可;推出“E企融”信易貸服務平台,實現跨域授信,三地企業(ye) 可跨省份申請貸款,解決(jue) 融資難;率先突破,兩(liang) 省一市專(zhuan) 業(ye) 技術資格、職稱、繼續教育學時在示範區內(nei) 實現互認……市場化推動,不少跨區域的“結”被解開。

  治理一盤棋

  一體(ti) 化發展,讓老百姓得實惠,才有不竭動力之源。

  “操作很簡單,入院時點擊授權、綁定信息,住院全程就不需要再辦理繳費,結算時手機支付一次搞定。”吳江區居民邱芸說。今年3月,示範區首批試點“信用跨區域”的醫療場景,在青浦、吳江、嘉善的試點醫院,居民憑自己的授信額度,就可“先診治,後繳費”。

  在此之前,示範區246萬(wan) 參保居民,在青浦、吳江、嘉善三地跨省份就醫,就已實現直接刷卡結算,無需辦理備案。

  便捷背後,是數據的暢流、運算的打通,這是更不易看到的“一體(ti) 化”。示範區執委會(hui) 與(yu) 滬蘇浙兩(liang) 省一市大數據管理機構簽訂公共數據“無差別”共享合作協議,為(wei) 跨省份數據共享搭建起製度保障。

  今年1月,示範區智慧大腦上線。依托長三角區域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智慧大腦已打通滬蘇浙兩(liang) 省一市18條數據鏈路,匯聚了242項數據資源,有力支撐社保、醫保、公積金異地使用等區域一體(ti) 化應用場景。

  如今,在青浦、吳江、嘉善三地的所有辦事大廳、民生窗口,涉及的3877個(ge) 事項全部可以跨域通辦;涉三級八方的62個(ge) 水質自動站、37個(ge) 重點水質斷麵、4個(ge) 飲用水源地,8個(ge) 省級以上大氣監測站及生態監測調查等六大類數據全部納入線上,監測分析各方可見,聯保共治各司其職;三地43項共3200多萬(wan) 條公共信用數據已在同一平台歸集……

  製度創新充分聯動、銜接配套,一體(ti) 化效能彰顯。成立至今,示範區已形成112項具有開創性的一體(ti) 化製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麵向全國複製推廣。示範區地區生產(chan) 總值年均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ye) 總產(chan) 值年均增長10.9%。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發展示範區在全國的顯示度正越來越高。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