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困難學生受資助引發爭議,公益要兼顧透明與尊重
作者:然玉
近日,山東(dong) 東(dong) 營市愛心救助中心發視頻稱資助一位女學生3.6萬(wan) 元,但有網友發現女孩家裏裝修看起來很“豪華”:客廳寬敞、瓷磚鋥亮、掛壁平板電視。之後,社交平台又曝光了疑似受助女孩子的照片,女孩打扮時尚。在事件引發爭(zheng) 議之後,東(dong) 營市愛心救助中心負責人出麵回應:“她們(men) 家遭受了幾次大災大難,你了解到她的家庭情況後,可能都要掏錢捐給她。”另外,他們(men) 表示這個(ge) 救助行為(wei) 都是自行籌錢,“沒有花政府部門一分錢。”
視頻片段中出現的受助女學生,其穿戴打扮留給網友的第一印象,相較於(yu) 人們(men) 對於(yu) 貧困學生的原本想象,確實頗有落差。但是,以貌取人的視覺判斷習(xi) 慣,往往牽連著一套自我的社會(hui) 經驗係統,既不準確也不客觀。當現實與(yu) 預想背離,“質疑”就會(hui) 反射式觸發,相伴而來的就是對個(ge) 人的道德審查。在東(dong) 營的這起愛心救助事件中,受資助的家庭被指“疑點重重”:房子看起來整潔得體(ti) ,女孩看上去光鮮入時。於(yu) 是乎,質疑取代了共情。
盡管當地救助中心澄清表示房子是村裏蓋的、沒有房產(chan) 證的“村改房”,陳述了這家人遭遇的各種不幸,事故鑒定書(shu) 、醫院病曆、法院判決(jue) 書(shu) 都一一出示,以對質疑做出回應,可即便如此,仍有部分網友堅持“就是不信”。
此事作為(wei) 個(ge) 案,之所以糾結,是因為(wei) 其觸及了某些根本性的命題。比如,慈善救助的適用條件。怎樣的對象才有資格獲得救助?是非得要賣房、舉(ju) 債(zhai) ,山窮水盡、走投無路才配獲助,還是在遭遇巨大困難、確實無力解決(jue) 之際,就有資格呼籲社會(hui) 伸出援手?此外,這其中還涉及到受救助對象“權利讓渡”的邊界問題。一個(ge) 接受捐助的個(ge) 體(ti) ,有沒有資格保持基本的尊嚴(yan) 、體(ti) 麵,能不能在眾(zhong) 人麵前淡化自己的窘迫,又或是非得在大庭廣眾(zhong) 毫無保留,將窘迫暴露無遺?
慈善事業(ye) ,天然對公平性、透明度有著極高要求。如何滿足公眾(zhong) 的知情權、回應其合理關(guan) 切,又能盡量兼顧受助者的自尊和隱私?之於(yu) 此,或許我們(men) 需要形成專(zhuan) 業(ye) 、標準化的公益運作程序作為(wei) 支撐,更需要在每一起專(zhuan) 業(ye) 的慈善行動中積累互信。(然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